杂文精选

雅赋网 > 短篇美文 > 杂文精选 > 正文

我眼中的张爱玲

时间:2011-11-30  阅读:1232  作者:蔷薇的第七夜

最近闲来无事,就去图书馆借阅了《张爱玲传》,看后心中大有启示。借此文章抒发心中所想,忘以而忧!

张爱玲,那美丽月光下的一个“传奇”女子,那乱世之下的一个旷世奇才,她的梦想,她的飞翔,她的心如止水,她的离群索居,以至到最后的无声离去。她犹如一个天使,在银色的月光下,起舞,飞扬,又悲动低徊,而后缓缓旋起,最后慢慢化入了那一片平静澄明的月光中,那遗世独立而又孤独无助的人生,张爱玲是悲凉而完美的!

张爱玲有着显赫的家世背景,遗留的贵族气息,但她却此嗤之以鼻,不以为然,那遗老遗少的陈腐、糜烂的情形,她视之为不愉快的往事。然后当那贵族家族形象消失时,却也使她对时间的流逝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敏感,在她看来,繁华与生命都是要消失的,惟时间变动不居,傲视着去去来来的人群,人为之人的悲凉亦在于此吧。对她而言童年是她最初的记忆,一个橙黄色的记忆。童年轻快、欢乐的印象,充满了明丽、温馨的色彩,一切都让人生活得开心。童年的一天一天,温暖而迟慢,正像老棉鞋里面,粉红绒里子上晒着的阳光。然而童年而有一些不堪协调的回忆,张爱玲的父母亲离婚了,那短暂的幸福的家转瞬就破碎了,也自此起张爱玲再也没有享受过一个完整的家的幸福,所以她说了一句很多人一年听起来还是让人刻骨铭心的话:乱世的人,得过而过,没有真的家。张爱玲是不幸的!

成人后,张爱玲就读于香港大学,在这三年里是她一生中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一段美丽时光,也是她为自已选择的一条与旧式女子绝然不同的人生道路。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在逃离父亲的家以后,经济上的短缺使她不得不为生计而忙活,忙碌之外仅剩下的就是孤寂了,这让她体会到了乱世无家的凄惶,一种漂泊无依的伤感。在她独自一人面对惨境时,她突然觉得以前在父亲家里遭受到的一切的不愉快和痛苦现在都已远去了,变成了一种青春期的忧伤、一种轻轻的伤感,全部都随风而去了。面对那种无家可归、漂泊无依的生活她显得是那么的无助,一如她在《倾城之恋》——恍惚又是多年前,她还只是十来岁的时候,看了戏出来,在倾盆大雨中河家里人挤散了。她独自站在人行道上,瞪着眼看人,人也瞪着眼看她,隔着雨淋淋的车窗,隔着一层无形的玻璃罩——无数的陌生人。人人都在他们自己的小世界里,她撞破了头也撞不进去。她不想孤独一人,她渴望寻求一个安稳、温暖的地方。现实境况下,她要为自己的以后做考虑了,百般思索之下,最后她选择了读书。正如她想到的,当一个“女结婚人”是悲哀的,在她眼里那还不如笼子里的鸟。也一如她在《茉莉香片》里写到的“笼子里的鸟,开了笼,还会飞出来。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的紫色绸子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白鸟。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

张爱玲有太多的孤寂与沉痛了,但我们在她的写作里从未看到过丝毫的酸涩,对于生活的苦痛她从来都是缄口不语的,在她那里我们看到的永远都是一支乱世的传奇之歌,一个飞飞扬扬的天才女子,一个遗世而独立的不羁之人。恰恰是生活的不平稳,她才追求乱世的飞扬,她才追求传奇般的欢乐;恰恰是生活的苦痛,她才选择了遗世而独立。

有时候一个人一夜之间就能成熟。1941年12月日寇对驻守在香港的英国殖民地军队发动了战争。在这短短18天的港战经历中,一下子使张爱玲发现了自己在这个世界的真实位置:她在这世界之中,因为她周围总上演着永远没有结尾的混乱的剧本,她又在这个世界之外,因为她始终只是舞台外的观众。世界上总有这样一种人:他们超拔出世,我行我素,既不顾忌别人的讥议,也不看重别人的褒奖,既无同情别人的善良,亦不喜别人的同情,我就是世界,世界就是我,周遭现世的悲欢离合,均与我无关,仅有自己个人的欢悦与悲郁才是真实可信的东西。张爱玲大致就是这样的人,但她却异于这样的人,她向往一种完美,一种在现实中往往不存在的东西。对于现实对于周围纷乱的一切报以的是冷观、嘲讽的态度,而把那种“完美”深深地安放在自己内心。她深谙乱世生命的脆弱与惊惶,却并不报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她看人处世完全有她个人唯美的眼光,而与他人无涉。在她的世界里没有一个人是夸张的,亦没有一个人是委屈的,她向往的只是她自身的情怀。她是一个现代社会的个人主义者和唯美主义者,她冷漠而独立,她对人无同情心与责任感,自己遭遇困境时亦不向他人倾诉或仰求什么。她完全依靠自己来承担这个世界,而这个世界亦只是属于她个人的。

相关专题:眼中 张爱玲 世界 乱世

上一页
1/2页
下一页
赞(2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欢迎评论,感谢支持!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短文短篇心情短文精美短文短文摘抄英语美文青年文摘读者文摘杂文精选短篇小说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