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湖女侠赛雄男,但是须眉常汗颜。一代巾帼魂归去,至今轩亭犹凛然。
——张志真
在落叶飘零的第一声悲叹里,是谁在轻声诉说着“秋雨秋风愁煞人”的悲语?哦,是她!她是20世纪初走出闺阁跃上战马,为共和制理想而奋斗的文化旗手、诗人和革命家。她是一个在风雨飘摇的社会里勇于担当的女侠。她就是巾帼英雄秋瑾!
时光回到1907年7月15日凌晨,绍兴轩亭口刑场,一代革命女侠秋瑾从容就义。而伴随着她慷慨赴义的背影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正在悄然走近。时人不禁赞叹“女士为祖国女界革命军开幕之第一人物,从容就义,无所顾忌!”并赋诗曰“相看谁是闺中杰,革命家庭第一人”。
秋瑾生于一个官宦世家,幼年时读书家塾,好文史,能诗词,却迥然不同与以文采风流自恃的闺阁才女。15岁时即会会骑马击剑,性格豪爽不亚于男子,而且有强烈的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意识,故自名“鉴湖女侠”,字竞雄,暗喻“不服妇人胜丈夫”的雄心壮志。
然而无奈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秋瑾17岁时嫁于湘潭富绅子弟王子芳。秉性端庄凝重力破传统的秋瑾,嫁给纨绔昏庸的公子哥王子芳,此段包办婚姻终因双方巨大的差异而破裂。秋瑾写下了大量诗篇,倾诉对婚姻的不满。“手抱绿绮来,七弦发清响。但恐所好殊,不遇知音赏。”知音难求,流露出她孤独和寂寞的情感。“柳絮辞何敏,清才扫俗氛。可怜谢道韫,不嫁鲍参军。”
好在秋瑾结识了吴芝瑛等友人,随她参加了京城上层妇女组织的“中国妇女启明社”,阅读了《新民丛刊》等进步书籍,大开视野。进而写下言志诗《满江红》诗云: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这是秋瑾对婚后八年的总结,既有莫名的惆怅更有冲破沉重枷锁的憧憬。二人矛盾最终激化,秋瑾愤而出走东渡扶桑,走上了属于自己的生命轨迹。
你走出深闺踏上夜路,是为了走进寂寞的夜行者的队伍,去迎接注定要出现的华夏晨曦。
作为近代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先驱人物,秋瑾自觉地应清末思潮,培养女国民,提出“扫尽胡氛安社稷,由来男女要平权。人权天赋原无别,男女还须一例担。”她歌颂女权,留学期间与陈撷芬组织“共爱会”提出妇女解放的重大问题。又办报纸成为留日女生的杰出代表。
她鼓励女子走出深闺,争取男女平等自由,对妇女解放起到意义非凡的影响。
秋瑾在日期间结识了陶成章并由他加入光复会,后经冯自由加入同盟会,成为浙江加入同盟会的第三人。为了便于开展斗争秋瑾参加统一的炸弹制造学习,后加入“十人会”,成为一名职业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为了培养专门从事武装斗争的革命骨干,光复会创办大通学堂,招收会员进行军事体操的培训。秋瑾任督办,发展壮大革命力量,并约定发动皖浙起事。浙江起义在即,秋瑾与徐自华定下“埋骨西泠之约”,表达了她“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为国献身的壮志雄心。
路漫漫其修远兮,革命路程犹坎坷。
徐锡麟安庆失利后,秋瑾暂时走避完全有可能,但她拒绝离开,她认为:中国妇女还没有为中国革命流过血,请从我秋瑾开端吧!在生命危机关头秋瑾将生留给同志,将死留给自己。1907年7月15日秋瑾英勇就义。
她在轩亭口从容就义,用纯洁的血为中国妇女画出了一条鲜明的路线来,借周卫亚的评价就是“秋瑾被杀,浙江方面人心愤激;不知道秋瑾的人都因此知道了秋瑾,不懂得革命的人也因此受到了革命的教育。”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