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精选

雅赋网 > 短篇美文 > 杂文精选 > 正文

《史记》——盛世下的英雄悲歌

时间:2012-04-04  阅读:3153  作者:秦琨

没有以身殉道,但一生悲惨,遭遇顿挫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

孔子受季氏排挤,仕途不顺。周游列国,没有一国国君重用他。孔子曾询问门下弟子对他学说的评价,子路、子贡都劝他降低自己的标准来适应“潮流”,只有颜回鼓励孔子坚持自己的主张。后来,颜回英年早逝,不久,孔子亦心碎而死。

电影《孔子》的主题曲引用了“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的《幽兰操》。司马迁曾评价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众香拱之,幽幽其芳。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以日以年,我行四方。

文王梦熊,渭水泱泱。采而佩之,奕奕清芳。

雪霜茂茂,蕾蕾于冬。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孟子一身浩然之气,心怀斡旋天下之志,自谓重整乾坤,“易如反掌”。可他却一生郁郁不得志,空负胸中万古刀,在那个物欲横流、弱肉强食的时代,如南山之壁,屹立于沧海之上。

孔子与孟子,不同于董仲舒之后外儒内法的儒生,他们是真正的“原儒”。以天下为己任,恪守仁义礼法。他们没有选择与时代玉石俱焚,而是将他们的思想薪火相传,成为中国思想的擎天之柱。

但他们依旧是悲剧的。

试想,如果孔子看到西汉之后的儒学,他不会高兴的。孔孟之儒,内含宇宙之爱,包揽天地正气,而不是统治者禁锢思想,一手遮天的语录。生前怀才不遇,死后成为利益的偶像。只有很少的人,才能继承原儒真正的精髓,这才是可悲的。

六、成功者的悲剧

(代表人物:刘邦、田蚡、萧何等)

成功与悲剧似乎天生就是矛盾的。可实际上,成功的悲剧是一种残酷的哲学,远比失败的悲剧要复杂,要冷酷。

田蚡即武安侯,武帝权臣,上文已经提到。

刘邦一代枭雄,城府极深,狡诈圆滑,为达目的不择手段。逃亡路上,为使马车跑得更快,竟三次将其子女推堕马下。项羽要烹杀其父要挟,他竟嬉皮笑脸讨要一杯羹。

然而,刘邦仍然有其英雄的一面。当年的“嗟夫,大丈夫当如此矣。”虽不比项羽取而代之的豪迈,却是深沉而老谋。衣锦还乡,一首大风歌,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绝响。或许,他依然对自己亲手终结的时代怀有某种不为人知的情愫?

但刘邦的晚年却不一定快乐。且不说吕后和戚夫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太子与如意的夺嫡之争。那种削平群雄,高处不胜寒的滋味充满了一种嘲讽的寒意。

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里写道:“有人说;有些胜利者,愿意敌手如虎,如鹰,他才感得胜利的欢喜。又有些胜利者,当克服一切之后,看见死的死了,降的降了,‘臣诚惶诚恐死罪死罪’,他于是没有了敌人,没有了对手,没有了朋友,只有自己在上,一个,孤零零,凄凉,寂寞,便反而感到了胜利的悲哀。”以此观之,信然。

再看萧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司马迁写萧何在刘邦时的煊赫,其一是为了流露自己对韩信的同情,若非韩信思,和何得扬名?其二,司马迁写萧何为了不被刘邦猜忌,故意抢人钱财,自败名声,目的只有一个:功不盖主。卑下、屈辱的生,只为保全自己成功的果实,这样的活着实在是一种悲哀。

因此,我认为:《史记》写成功的悲剧比失败的悲剧更具有雄浑的张力。这并不取决于司马迁个人主观的喜好,而是因为失败的悲剧其根源在于失败,而成功的悲剧却有各自的缘由。

如果说,《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那么,《史记》就是先秦社会的总结。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司马迁运用诸如互见法等写作手法,暗含褒贬。使《史记》具有超出史书范畴的文学价值。作者试图在同一篇里保持他所要表现的人物性格,以在尽量不损害历史真实的前提下,竭力维护、保持人物性格的内在一致的形象与思想。但同时,为了保护历史的真实性,司马迁会在别的人物传记中记叙传主不太光彩的另一面。从而做到“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

相关专题:英雄 盛世 史记 悲剧

上一页
3/4页
下一页
赞(7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欢迎评论,感谢支持!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短文短篇心情短文精美短文短文摘抄英语美文青年文摘读者文摘杂文精选短篇小说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