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曾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这个定义与当今大学生的表现可谓相去甚远。尚且不论两个时代间的各种生活文化变化,现在的“大学生”实在名不副实。
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正在或已经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我相信中国大学生的脑袋上会被打上一个不及格的标签,至少不会全部及格。其他人不敢谈,就那我自己来说,在学习上,虽然在每学期的期末考试都能及格而且名次还不错,但是如果没有老师考前的强化突击,名次不敢言,及格恐怕都是奢望,而且如果现在考试,即便是与上学期一样的考题,也不可能考出原来的分数。在创新上,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思想层面,当代大学生所学的都是前辈们所留下的财富,能在前辈的基础上有所开拓者可谓凤毛麟角。大学校园里没有很活跃的创新氛围,更多的是同学们在寝室或者网吧里的游戏世界中相互厮杀的场景,甚至在电子阅览室也不乏这类“高深学问者”。
《中国统计年鉴2010》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底,我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2144。657万人。如此庞大一个群体,其中又有多少人真正能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有多少人毕业之后会像北大生卖猪肉一样为工作游走奔波,为生活焦头烂额,我不知道,有可能,你我毕业之后也是他们中的一员。
那么,当代大学生的问题究竟在哪儿呢?
首先,大学生不会合理的利用闲暇时间。在课余的时候能去自习室、图书馆学习的学生不在多数。胡适先生在1932年写给大学生的一封信中写到:“凡一个人用他的闲暇来做的事业,都是他的业余活动。往往他的业余活动比他的职业还更重要,因为一个人的前程往往全靠他怎样用他的闲暇时间。他用他的闲暇来打麻将,他就成个赌徒;你用你的闲暇来做社会服务,你也许成个社会改革者;或者你用你的闲暇去研究历史,你也许成个史学家。你的闲暇往往定你的终身。”如果照胡适先生的这个说法,我相信当代的大学生倒是会成就一大批“恋爱学家”和“游戏学家”。
其次,当代大学生并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使命感。进入大学之后,没有人强迫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下,高中时期对大学生活的憧憬以及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完全抛掷脑后。对此,我认为可以由“戈森定律”来解释,即人的欲望强度会随着欲望的不断被满足而减弱。打个比方来说,假如人在饥饿的时候能吃五个馒头,他吃的第一个功效最大,当他逐渐吃到最后一个时,他的饥饿感会越来越小直至消失。同样的道理,我们从小学到大学,中间会经历小升初、中考、高考,十年寒窗之后我们终于达到了我们所认为的目标——大学,于是便放弃了继续追求,哪知道毕业之后才发现,原来大学是我们学业终点的同时,它也是步入社会的起点。当我们步入社会之后才幡然醒悟,而很多人已经落后了。
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总有人想去改变,改到最后发现,你我无法改变他人,唯有从自我改变开始。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