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故事

雅赋网 > 情感故事 > 口述故事 > 正文

站台

时间:2011-08-11  阅读:760  作者:只爱油条的馒头

春来冬去,物是人非,只有那灰白的站牌,寂静的铁轨,还聆听着世事沉浮……

——题记

1980年,一个在宝鸡长大的少年跟随他已经退休的父亲,以及他的三哥,四哥一起回到父亲的故乡,湖南汨罗。平稳的内燃机车缓缓行驶在枕木之上,那个纯真年代,一切都是慢节奏的。火车停靠在汨罗车站,几天的旅途,早已闷坏了好玩的少年,他飞身下车,把家人甩在身后。身后,回到故乡的父亲正喜笑颜开,挽着身着碎花裙的母亲下车,那年,这位父亲五十岁,母亲四十六。车站没有建筑物,简陋的泥土地上竖着水泥站牌——汨罗站。站台就是水泥牌和铁轨边两排新砌的红砖墙。砖墙上,用白漆涂着:“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三哥扛着革皮箱子,边吹着《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边四处张望着从未踏上过的这片土地,而四哥,喊着已经跑远的弟弟,那个少年:“江江,别跑远了,快回来,跟咱爸走!”

这家人姓伏,那少年,就是我的父亲,而其余几人就是我的爷爷,奶奶,三伯和四伯。那年,伏家人的足迹第一次印在了站台上……

爷爷一家人,在县城里一户姓杨的人家租了一间房,一月五块,安顿下来。父亲接了爷爷的班,跟三伯四伯回外地参加工作去了,弟兄几人,每年都从这站台出去,又从这站台回来,那几年,车站附近,一座横跨铁轨的大桥建成了,而车站依然简陋,就像爷爷的泛白的中山装一般。

过了两年,三百跟杨家的女儿,我的三妈结婚了,四伯也找到了意中人。一年,春节过后,三伯跟我的父亲准备回单位上班。在站台上,三妈的红皮鞋沾上了早春的新泥,她恋恋不舍地望着自己的丈夫,而三伯,此刻又何尝不是难舍即将孤单一人的妻子呢?三伯拥抱着三妈在站台上痛哭不止,三伯最终决定,改天再走。夫妻二人离开那站台,择日而定。

后来,三伯决心不再离开汨罗,于是他离开单位调回老家。三伯再次踏上那站台,白漆已经开始发黄,有个铁道槛刚刚架好。1984年,三伯和三妈借来一万块,在生产队分给三妈的土地上建起新居,为了省钱,年轻的三伯自己用板车拖来了盖房用的七千块砖。伏家,这才在汨罗站稳了脚跟……

1990年,一趟由北方驶来的列车停靠在小站上,一个身着尼龙大衣,围着针织围巾的女孩在我父亲的搀扶下,走下列车,二人走在站台新铺的水泥地上。女孩是四川人,皮肤是那样雪白,就像站台新刷白的围墙一样。这个当时只有22岁的女孩,就是我的母亲。那围墙上,用红漆写着:“计划生育,人人有责。”围墙的尽头,紧靠着站台,有一个两间教室大的候车室,是一座平房,里面摆着几十条长板凳。候车室的右侧,有一个小小的出站口,无人检票,门口有几个叼着烟的三轮车司机熟悉的站台,年年别离,又年年相聚,各自带着妻儿去向自己远方的小家。

1992年春天,父亲搀扶着腹部隆起的母亲登上南下的列车,内燃机车提速了,没有了往日的安逸,到平添几分颠簸。一路上,父亲紧张地盯着母亲微微隆起的腹部,生怕有什么闪失。

下火车时,父亲没像过去那样箭步冲下车,而是小心翼翼搀扶着自己的妻子。春节刚过,父亲担心回单位的人太多,可下车后,他所在的北站台上并无拥挤的人群,寥寥数人而已。待火车发车,对面的,见到出站的乘客连忙迎上来拉客……

一年后,父亲和母亲在青岛结婚了。这一年,伏家人已经是一大家子人了,除了三伯留在汨罗,其他兄弟四人依旧年年登上那南站台才进入视野,熙熙囔囔的人群拥挤在刚刚搭上天蓬的南站台,那是汨罗县第一股南下广东的民工潮,站台上,还从未这般热闹过……

九月份,一个新生命在人民医院的产房里降生,婴孩的啼哭给这个大家庭注入了新的生机。此时,伏家已经是四代同堂,然而,在我出生一个月后,我的曾奶奶就离开了人世,有人说,是我把她顶走了……

相关专题:父亲 家人 车站 母亲

上一页
1/3页
下一页
赞(0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欢迎评论,感谢支持!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口述故事情感文章情感美文情感日志爱情文章亲情文章友情文章优美文章经典文章情感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