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

雅赋网 > 短篇美文 > 短篇小说 > 正文

【小说】火红的年代

时间:2015-09-06  阅读:1207  作者:伦子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在群山起伏的赣南山区有一个矿山,每天早晨六点开始,矿里广播传来“东方红,太阳升……”的歌声,到八点广播结束后播放《国际歌》。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矿里的高音喇叭响起高亢的声音,听起来就似乎让千千万万的年轻人,浑身充满热血。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是那个年代到处可见的标语。也是千千万万刚刚走出学校大门,立刻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投身到农村这个广阔天地,跟农民们一起战天斗地的年代,

“咚咚咚……”!欢迎知识青年到农村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鼓声。村口的两边,插着两面五星红旗,农民们从田地里回家了,村口站着一大群身上穿着打补丁衣服的农民。

村口的一个祠堂墙上,有一行鲜艳的醒目标语,“农业学大寨”!

汽车上面,总共坐着五位来自各个矿山的知青,周建国看一下坐在她身边,这年代最时髦的是一身草绿色军装的女知青。

她叫雪梅,虽然这时候她才刚刚跟他认识,但她的心里,却透出一丝隐痛。当时在这里当知青,两人都陷入到让人痴迷的爱情之中,因为时代的关系,最终因为她去了香港,一对有情人虽然不能厮守一生,但还在想着她。

“哇,我们到农村了!看,这村子好漂亮呀!”雪梅高兴地笑着喊,白皙的鹅蛋脸,笑起来两道细长的柳叶眉,也会微微一蹙。一付柔弱的样子,让看过《红楼梦》的人,就会想起那位林黛玉。

周建国也笑一下,他也一样,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到赣县白鹭公社白鹭大队。

这村子很美丽,村后就是大山,村两边都是成片的农田。清明的季节,空气也比较湿润,远远的,看到村后的大山顶处,笼罩着一阵如白纱般的轻雾。

雪梅看着周建国没有像其他的知青一样,兴奋得面红耳赤,还朝着他微微一笑。

多么美丽的笑,雪梅微笑的时候,那个小巧的嘴巴,嘴角总会稍稍往上翘。那双有灵气的杏眼,真如含着春水一样。然而就是这样的笑容,这样的眼神,周建国不知道在梦里见过多少次。

“欢迎知识青年,到我们大队插队落户!”随着喊声,然后就是一个皮肤黝黑,身上的草绿色军装,裤子的两个膝盖却补了两块灰色布的人走到汽车后面。

这个人周建国当然也认识,白鹭大队的民兵营长兼治安主任吴拥军。

突然,安装在一座祠堂屋顶上的高音喇叭,歌声换成这年代也是时时都会听到的《大海航行靠舵手》

“下来吧!”周建国大声一说,将折叠成方形的背包往身上一背,再拿起装着几件衣服的绿色书包,还有就是一个绿色的军用水壶。这是知青们几乎统一的行装,这年代,就是一个绿色的书包,在这里也相当高级。

“砰”!周建国大概一米八的身子,从汽车上面一跃而下,然后朝着上面说:“雪梅,我接你!”

因为两人的关系,这时候的周建国,对她的关心也是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了。

已经准备要下车的雪梅,那个白皙的鹅蛋脸,露出一丝不好意思的表情。

周建国也忘记了,在这年代,青年男女相对起来,在那时还是相当保守的。雪梅的一双杏眼里面,那一闪而过的不好意思,让他的眼睛赶紧移开。有点不好意思,他真的怕看到这种害羞的目光。

其他的几个知青也有点惊讶,旁边的吴拥军,一双三角眼却瞪了这个小知青一下。怪不得这些知青,都要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满脑子都沾染着资产阶级习气。

“哎呀!”一声惊叫,然后就是雪梅不好意思地笑一下,她的娇弱,让她从并不高的汽车上面跳下来,也立脚不稳,一下子趴在周建国的怀里。要不是他在前面,她真的要趴在地上。只是身子跟他的身体一碰,让她的脸“唰”一下就红了。

吴拥军的一双三角眼,差点瞪成标准的等腰三角形,要不是他们刚刚才到,他一定会教训这位小知青一顿。在白鹭大队,他可是社员们都有点怕的角色。

来到白鹭大队的知青们,虽然满怀着激动,但也有点失落。比他们先来的一批知青,都被安排在公社知青农场,他们就只能插队了。

五个知青,后面跟着一群社员,往那个立着高音喇叭的祠堂走去,小孩子更多。

破旧的墙壁旁边,还有几块木板拼成的睡铺,瓦片都发黑了的屋顶,这个不知道有几百年历史的祠堂,就是他们住的地方。

“男同志就住在这。”吴拥军指着三个靠墙边的睡铺说。然后又指着另一边一张大点的睡铺:“这是两位女同志住的。”

大队还挺关心的,两位女知青的范围,就拉上一块花布帘。

“哎呀,男女就同处一室呀?”说话的这位女知青叫刘雪贞,跟周建国是同学,这可是一个相当泼辣的姑娘,这样的话,要是雪梅可不敢说。

吴拥军对女知青说话,口气就是不一样,眼睛先往绿色军装那个丰满的胸前扫一下,“嘿嘿”笑着说:“大队也确实没有地方了。”

两位女知青都在翘着小嘴巴,解开那个打成四边形的背包,里面就是一个脸盆还有被子和几件外衣,其他的都在书包里了。

社员们就是热情,走到知青们身边,都亲热地跟他们打招呼。

吴拥军脸一黑,大声喊:“先别吵了好不好?”

这一喊还真有效果,场面一下子就安静下来了。

这些知青,就是这位民兵营长管的,所以他今天也就这样热情,大队的其他干部,抓生产还抓不过来呢。先给他们分配生产队,周建国和雪梅,一同被分配在第三生产队。

“现在给你们分配三同户。”吴拥军一说,刚刚安静的场面又有些声音了。

“三同户”,意思就是“同吃、同住、同劳动”。但同住说不上了,农村的房子也宽不到那里去,怎么能同住。他们住在祠堂里也是合理,这祠堂也是几个生产队的队址。

“到我们家吧!”一位村妇先说了,然后又是一阵吵闹声。村妇们真的热情,都争着成为知青的三同户。

周建国又在笑,知道大家为什么争,这年代,粮食太紧张了,他们这些知青可是自带口粮的。省里的粮食标准,每个非农业成年人每月的口粮,就是二十八斤大米,还有四两食物油。而农业人口却没有,所以这二十八斤大米,对于农民来说,是相当宝贵的。

周建国的三同户,是队长水生叔家,现在他可有别的想法了,大声说:“我到她家里吧。”

周建国指着这个村妇,是全大队最穷的一家,因为她的丈夫死了,就她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拉扯着四个孩子,每个月的口粮才多少?成人十六斤稻谷,十六岁以下的减半。

这村妇也惊愕,她并不敢跟谁争,她在这祠堂里,也是被吴拥军叫来,为知青们安排睡铺这些的。

吴拥军也有些奇怪,知青们要选就选比较好的家庭,怎么就选了最穷的这一家呢?不过他的三角眼快速地眨动,感觉这个小知青好像有些图谋,这位村妇长得那可是农村中的美人一个。不但长得好看,高挑的身材,那个胸前也让他在等着,清明到了,夏天就赶紧来吧。

“行了,就这样了,你们才到,下午就不用出工。”吴拥军说完了,也完成了他的任务,走了。

南方的天气,一到清明,可以说是进入到初夏了。“唰”!雪梅将布帘一拉,两位女知青在布帘后面,开始换掉一身让她们已经满身是汗的绿色军装。

周建国却还在出神,命运真的能改变吗?还是不能?

“唰”!布帘一掀开,两位女知青都带着笑脸,走了出来。另外两个爷们,都睁大眼睛,看着两个漂亮极了的女同志。

雪梅一身的军装,换成蓝色裤子和白色短袖的确凉上衣,头上两条编得跟绳子一样的辫子也被她解开。一头乌黑的披肩长发,让她看起来,妩媚得跟时代根本就不相符。朝着还在沉思的周建国看一眼,两边的嘴角往上翘一下。

周建国突然直了一下身子,心里有想法。命运是能改变的,只要你有改变的决心!这一辈子,如果不过得轰轰烈烈,也冤了第二生。再怎样,总能混出个名堂。

成为知青的第一天,五位知青坐在一起,那位个头跟周建国差不多,长得就如《水浒》中的黑旋风,叫孟跃进的哥们,掏出一包壮丽牌香烟,三个哥们每人一根。

周建国接过香烟,放在鼻子底下闻一下,一包两毛钱,想卖还得托熟人带呢,这香烟闻起来有一股辣味。

另一位哥们叫王小剑,周建国以前对他也没好感,那个时候,两人也没少打过架吵过嘴。

周建国从灰蓝色工作服的口袋里,掏出火柴,“唰”一下就着了,才吸一口,就被呛得咳嗽。

王小剑也点着香烟,眼睛却往拿出一本已经发黄,但还可以看得出保存得相当完好的小说,打开了就让雪梅瞧。

“哇,你有这书呀?”雪梅一瞧,小声就说。这是一本手抄的《第二次握手》,这年代也只能偷偷看。

雪梅笑了一下,然后往祠堂的大门瞧,看到有一个五十多岁的人走进来了,急忙将书往草席下面藏,然后站起来。那个人的后面,还跟着吴拥军。

周建国也站起来,他当然认识这位五十多岁的,就是大队书记,革委会主任叶清华,一位从没读过书,老实忠厚的农村干部。

“欢迎你们,以后就安心扎根农村,好好学习!”叶清华笑着说。

吴拥军也直点头,眼睛却一直往坐在睡铺上的两位女知青瞧,特别是雪梅,短袖衫露出来的白嫩手臂,让他感觉,矿里的姑娘肤色就是美。

叶清华也就关心一下,走出祠堂的时候,对吴拥军说:“两位姑娘,就别让她们干太重的活。”

“知道。”吴拥军嘴里是在应,心里却在想,就是先要让她们苦,然后再给她们一点轻松的,她们才会感激。

“对了,上面又在落实割资本主义尾巴的任务,你就检查一下吧,别太认真,走个形式就行。”清华叔说完了,拐进另一条巷子。

吴拥军又是点头,他最喜欢搞这种了,谁家要是多养了几只鸭,没收了,送到公社,积极点很容易出名的。等着天稍晚点,社员们正在吃饭的时候,他就会带人到各家各户检查。

乡村的傍晚,景色相当迷人,一抹残阳,将整个乡村的屋顶,都染成金红色。几家竖立在屋顶上的烟囱,已经冒出灰白色的炊烟。

周建国一个人往村后走,他跟这村子的山后面,有不为人知的秘密。

山后有一个尼姑庵,他是想帮那位晓莲师傅干些活。

这晓莲师傅,也是他的师傅,这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尼姑了。这年代,只能这些古老的庵呀寺的才能够留下,而且这静修庵也不在人流大的地方,也不显眼吧,所以也才能保存下来。

周建国刚来的时候,看着这位五十多岁的老尼姑也有点可怜,尼姑也得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所以就经常帮帮她了。

不过谁也没有想到,周建国在一次无意中,却发现这位老尼姑在打拳,那手动起来特别柔软,也因为有这一发现,还真让他想学。

也许是这位老尼姑觉得他可以教,或者是怕她的功夫失传了还是什么,这一学就是两年,每天都是找晚上的时间学的。

“师傅,我来挑吧!”周建国才一走进大门,就看见晓莲师傅挑着一担水桶,想在庵前面的水井里打水,大声就说。

这晓莲师傅也抬起头,感觉奇怪呢,眼前的这个小伙子,她可不认识。

可能是营养的问题,也可能是劳累的关系,这位五十多岁的师傅,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老了十多岁。周建国的鼻子酸酸的,因为他回城后再过几年,就听说她过世了。

“你是谁呀?”晓莲师傅还问。

周建国也只能笑一下:“我是刚来的知青,师傅,我来挑吧。”

“哦!”这师傅又笑一下,点点头说:“那谢谢了,你心好!”

一缸水也就三担水就满了,周建国擦了一下汗,双手往裤袋里插。来的时候,他妈给了他十斤粮票,他自己身上还有几两。这年代,有粮票就可以到米站买米,对于农民来说,粮票也是相当贵重的。

“师傅,给!”周建国将一张五市斤粮票递给师傅。

“哎哟,不行,你自己的口粮呢?”师傅虽然是这样说,但还是拿了。没办法,肚子饿。

帮完师傅,周建国感觉到心里一阵轻松,还没走出山门,却两眼突然一亮,发现墙角放着一个蒙上一层灰尘的碗。

真爽,晓莲师傅听了还笑,要这东西干嘛,这东西是什么时候放在墙角的,她也不知道。

周建国拿着碗,随便又看一下,好家伙,这庵里好东西还有好几件。

这哥们边走边看着手里的瓷碗,兴致一起,居然哼起了超时代的那首歌《青花瓷》。

“喂喂,周同志,你看什么呀?”

突然听到喊声,周建国吓一跳,抬头一看,两眼的目光相当怪异,不是红也不是绿,而是跟他手里的古董一样,泛出粉青。喊话的是谁呀?吴拥军的老婆,他差点跟她撞在一起了。

好家伙,周建国本没猥琐之心,但因为是吴拥军的老婆,也想猥琐。这女人在整个白鹭大队那是最漂亮的了,高个子,结婚有两年了,只是不知道是老公还是她不争气,肚皮就是隆不起来。

这女人干完了生产队的活,又挑着肥水,往自家的自留地给养猪的菜浇肥,刚才在菜园前面的水坑里,连同衣服都浸在水里,现在浑身的衣服都贴着身体。这年代在距离县城五六公里的农村,就是村姑也没有带上跟知青一样的罩,何况是村里的少妇。

“桂香嫂,你要回家了?”周建国笑一下,然后眼睛还是移开了,这少妇身上的薄衣服要是不湿,还显得胸前相当丰满,何况是湿身。紧贴着身体的短袖衫虽然是纯棉的,但什么形状都毕现了,就连最上面有别的颜色,也是隐约能见。

这吴拥军的老婆也看了自己的身子一下,脸还是红了,不过她倒有点惊讶,怎么这知青同志,刚刚来就知道她的名字呢?

周建国心里有点发慌,这少妇朝着他笑的样子,还有那双眼睛,要让吴拥军看到了,可能还得挽起袖子,跟他来一场决斗,

“嘿嘿,我只顾看这个。”周建国笑着说,扬起手里的碗,最后又往这女人看一下。

这女人走过去了,还抿着嘴巴在偷笑,这个小知青也怪,拿着一个脏得不行的碗还着迷。然后又往自己的胸前看一下,急忙抬手拉一下衣服,脸又红了点。

“周同志,吃饭了!”一声孩童的声音,让周建国又回头瞧。

是他的三同户的大小孩大旺,周建国想了一下,这个时候,这小孩应该是八岁。八岁的小孩子,背上还背着两岁的妹妹,这小女孩手里拿着连皮也没有削的红薯在啃,连两行鼻涕,都一起吃进肚子里了。

两个小孩的衣服那叫破,大旺的土灰色裤子,不知道是到那个亲戚家拿人家穿过的,特别长也宽,裤脚卷了有三圈,两边屁股都是破的,还没缝补。

“你是大旺是不是?”周建国问着,还伸手朝着小家伙的头摸一下。

大旺清澈的目光还露出高兴,这周同志怎么也会知道他的名字呢,就连他读一年级,老师要记得他的名字,还得好几天呢。爽得这小家伙抬手擦一下鼻涕,然后“嘿嘿”地笑。

周建国又看着还在啃生红薯的小女孩,这孩子可能饿了。手又往口袋里摸,掏出两个两分的硬币说:“拿着,一人两分。”

这大旺立刻伸手就接,露出有些发黄的牙齿又笑。两分钱就能买两颗糖果,如果不是春节的压岁钱,他的口袋里从没放过两分钱。

“周同志,来了,坐吧。”这个没有丈夫,拉扯着四个孩子的秋月嫂,看见周建国进来,就笑着招呼。

“秋月嫂,猪喂好了没?要没我帮你喂。”周建国看着猪圈里,两只瘦得皮包骨的小猪就说。

“喂好了,别客气,坐呀。”相当高兴的村妇边说边拿起碗,盛了一碗红薯粥。就是米不够,用红薯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然后渗上两把米煮成的饭。

有这东西吃还是好的,要是到了农历五月份,青黄不接的时候,就是连红薯都没了,也是农民们生活最艰苦的时候。

周建国接过红薯粥,饭桌上还摆着一瓶子五分钱就能倒半瓶的鱼露,还有一盘咸菜,也就这样了。

不容易啊!周建国看着四个孩子坐一起,就如楼梯一样从大到小,最大的八岁。

这年代啥都缺,就是人不缺,反正他知道的,这白鹭大队最好的生育记录,就是吴拥军的妈,男男女女一共就生了十三个,好像觉得生孩子挺好玩似的。

“妈,我不吃红薯,我要吃米粥。”那个四岁的小男孩,愁着眉说。

秋月嫂先朝着周建国笑一下,然后朝着小男孩翻一下白眼,拿起筷子,将她碗里大概有十多颗米粥吧,扒进小男孩的碗里。

周建国心里是在抽搐,如果有可能的话,他想带头改变农村的生产方式,最少能让农民能吃个八成饱也成

“吃吧,明天我到公社拿口粮,就有更多的大米了。”周建国也将几颗米粥往那个六岁的女孩碗里扒,笑着说。

听到有米,三个听得懂的孩子,都睁大眼睛,露出向往的表情。

相关专题:年代 小说

上一页
1/5页
下一页
赞(1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欢迎评论,感谢支持!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短文短篇心情短文精美短文短文摘抄英语美文青年文摘读者文摘杂文精选短篇小说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