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作为国粹,经历了几百年的时光,越发打磨的精致了。一招一式,浅唱低吟,自有其韵味在其中。即便是繁文缛节一般的做作,也透着奢华的气势与泱泱大国的风范。悠扬的琴韵之中,道不尽才子佳人的风花雪月和壮士忠臣的慷慨激昂。尤其是那一袭宽袖,微露的纤纤玉指,折扇轻握,打开来,遮住了脸,慢慢的现出一双水灵灵的清水眼,顾盼生辉,眼风恰似大朵牡丹花的背景,直飘到心里去,仿佛身在堂皇富丽的大唐盛世,而微醺的贵妃,就在那月光下,舞着,唱着,隆重的是那情那景,直叫人恍惚了台上台下,戏里戏外。一出戏演尽了一生的情。
国人的京剧之爱,是沁透骨髓的。一代代人在微颌的双目中,看戏,看人,做事。看戏是需要想象,需要玩味,更需要智慧的,看不懂戏就做不好人,更成不的事。所谓的朦胧想象之美,所谓的圆润相偕之道,贯穿了国人一生的习学演练。爱到骨子里去的差不多都是虚幻的场景,精致的做作,所有的美,包括幸福,是一半靠想象的一半靠演绎的,自欺欺人的不亦乐乎。这也许不是民族的劣根性,倒是一种集体的生存智慧。什么样的土开什么样的花,至于欣赏之后的果子是何味道却不重要了。因为味道是千人千品,尝得说不得的,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是需要参悟的,看各人的道行深浅,和祖宗的教诲没多大关系了。
西方人对东方的向往,源于神秘也罢,源于文化也罢,却都学不到点子上。看戏,品茶,琢玉,赏字,本只是物事而已,却偏要天地乾坤的论道讲法,晕只是其次,白耽搁了时间倒是真的可惜了。这是让文化传播者头疼的事。科学是可共享的,而文化的推广却是难于上青天,这大概是“鸡同鸭讲”的最好注解了。就像一部红楼,让无数译者望而却步,只能是“或予有缘人”了。可见人与人的沟通是何其艰难的一件事,不然“知己”怎能大行其道,以至于有了泛滥之嫌,而“心有灵犀”真的是“可遇不可求”了。劝己劝人的,想开了罢。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