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物馆的会客室里,43岁的女馆长热情接待了我们。她告诉我们,传统竹篙粉最独特之处在于必须使用竹篙晾晒这道工序。“蒸好的粉皮要挂在竹篙上自然晾干,这样水分才能均匀蒸发,口感才会爽滑筋道。”馆长的话语中透露着对传统工艺的珍视。这让我们意识到,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这些需要耐心与时间的传统工艺显得尤为珍贵。
当谈到传承现状时,馆长既欣慰又忧虑。欣慰的是,人社局专门开设了竹篙粉制作培训班,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来学习;忧虑的是,完全手工制作的效率确实难以满足现代市场需求。这个问题引发了我们的深思:如何在保持传统工艺精髓的同时,又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快节奏?这或许正是我们调研需要重点探讨的课题。
在交流中,我们了解到竹篙粉成为省级非遗后,确实为当地带来了积极影响。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带动了周边餐饮业的发展。这让我们认识到,非遗保护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守护,更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作为调研团队,我们详细记录了这些成功经验,希望能为其他非遗项目的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这次访谈让我们深刻体会到,非遗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需要传承人的坚守,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而我们大学生可以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新媒体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这些传统文化。比如,我们计划将这次调研的所见所闻制作成系列短视频,在抖音、B站等平台发布,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非遗文化。
临别时,馆长送给我们一份竹篙粉制作工艺的详细资料。捧着这份沉甸甸的资料,我们感受到了传承的责任。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或许不能像老师傅那样亲手制作竹篙粉,但我们可以成为传统文化的记录者、传播者。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这项传统技艺的魅力,这就是我们“同心燃梦”突击队此行的最大意义。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