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我跟随支教组记录第一堂课。踏入教室,小老师们的紧张与期待、小朋友们的好奇与羞涩,构成独特氛围。课上,小老师耐心讲解知识,俯身倾听小朋友发言,那专注神情让我触动,赶紧用镜头定格。破冰游戏时,欢声笑语在教室流淌,小朋友们从拘谨到肆意欢笑,小老师们也被感染,画面满是青春朝气与纯真美好。
拍摄中,我专注捕捉细节:小老师额角的汗珠、小朋友眼中的亮光、互动时相握的手……这些瞬间,是支教温度的体现。通过镜头,我不仅记录画面,更想传递人与人真诚交流的力量——知识传递之外,这份陪伴与共鸣,或许能在彼此心底种下温暖种子,这也是支教意义的生动注脚。
下午转战德庆学宫,开展文旅宣传短视频拍摄。我们将幽默剧情融入,让古老建筑“活”起来。在大成殿前设计趣味互动,借角色对话引出建筑历史;在庭院角落安排“意外”情节,自然展示学宫景致。拍摄时,我留意光影变化,让阳光透过飞檐、洒在砖石上,为画面添历史厚重感;捕捉游客驻足欣赏的画面,体现学宫吸引力。
过程中,我思考文旅宣传的“破圈”逻辑:用年轻人喜欢的幽默、剧情化形式,降低文化传播门槛,让德庆学宫从“历史符号”变为“可感故事”。每一个镜头切换、情节设计,都是在尝试搭建连接传统文化与大众的桥梁,希望让更多人透过视频,对德庆学宫产生兴趣,进而走近、了解这份文化遗产。
晚上回到酒店,开启视频整理与剪辑。筛选素材时,白天的画面重新浮现:课堂上的笑靥、学宫里的光影,都带着温度。剪辑中,我尝试用节奏传递情绪——课堂部分慢放互动瞬间,拉长温情;学宫剧情加快节奏,凸显趣味。同时,调整色调,让课堂画面暖黄柔和,呼应温情;学宫画面古朴中带明亮,契合文旅宣传基调。
剪辑不仅是技术工作,更是梳理一日所得的过程。看着零散素材变成连贯故事,我意识到,摄影与剪辑是“二次创作”,能让白天的经历升华为可传播的作品。这过程中,我对“记录”有了新理解:不是简单留存画面,而是用专业能力赋予素材意义,让他人透过作品,感受德庆之行的价值——有支教的温暖,也有文化传承的力量。
德庆第二天,在镜头前后穿梭,我见证了人与人的美好联结,也探索了文化传播的新形式。未来,我会继续用好镜头,记录更多温情与文化,让实践的意义,借由影像走得更远。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