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庆学宫的调研是此行的重点。我们和几位文旅工作人员交流时,他们坦诚地分享了这些年的工作进展:为了保护古建筑,持续推进修缮工程,让那些历经岁月的梁架、瓦当保持原貌;为了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学宫,专门组织了讲解员培训,把每一处建筑细节背后的历史故事梳理清楚。但他们也提到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宣传经费有限,很难通过大范围的广告让更多人知道这里;游客量受季节和天气影响很大,有时热闹得忙不过来,有时又冷清得让人心急。听着这些话,能真切感受到基层文旅工作者在保护与推广之间的奔波,也明白“文化传承”四个字落在实处,是由无数具体的琐事和坚持堆积起来的。
县博物馆的走访则像打开了一本立体的德庆文化志。馆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带着我们从古代文物展区走到地方文化专题区。他详细介绍了德庆学宫的建筑特色,从整体布局到局部构造,那些在课本里见过的“明代建筑风格”“岭南特色工艺”,都通过实物和模型变得清晰可感。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当地非遗美食的讲解,尤其是竹篙粉。以前只知道这是当地有名的小吃,经他一说才明白,从选米、磨浆到晾晒时用竹篙撑起的独特工艺,每一步都藏着当地人的生活智慧和习俗传承,原来寻常吃食里也藏着这么深的文化根脉。
在图书馆和艺术馆的参观虽然没有专人讲解,却多了一份自主探索的乐趣。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区里,整齐码放着关于德庆历史的旧书和档案,翻开来能看到关于学宫修缮的记录、竹篙粉制作技艺的记载,字里行间都是时光留下的痕迹。艺术馆的展览墙上,陈列着以当地文化为主题的绘画、摄影作品,学宫的飞檐、竹篙粉的制作场景都成了创作素材,能看出这些文化元素早已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与创作中。我们一边看一边记,笔记本上写满了关键信息,也默默记下了那些值得深入挖掘的文化亮点。
整理调研资料时,一个清晰的感受越来越强烈:德庆的文化资源其实很丰富。学宫这样的古建筑承载着历史记忆,竹篙粉这样的非遗美食延续着生活智慧,这些都是独具特色的文旅资源。但同时也能发现,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还有很大空间,宣传推广的力度也不够。就像工作人员提到的,很多外地人不知道德庆有这样一座保存完好的学宫;竹篙粉虽然在本地受欢迎,却没能走出更广阔的市场。
这让我开始思考,或许可以从几个具体的方向发力:针对宣传不足的问题,不妨利用年轻人常用的短视频平台,用更生动的形式展示学宫的建筑之美、竹篙粉的制作过程,让更多人通过屏幕认识德庆;针对景点分散的问题,可以把学宫、博物馆、非遗美食体验点串联起来,设计成主题旅游线路,让游客能一站式感受德庆文化;还可以开发一些体验项目,比如让游客参与学宫的传统礼仪体验、尝试竹篙粉的制作,让文化从“看”和“听”变成可参与、可互动的体验。
这次调研让我深刻体会到,文旅发展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需要政府、企业、当地居民共同发力。作为大学生,我们或许不能直接解决所有问题,但可以用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为当地文旅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这次调研形成的报告里,我们认真梳理了看到的问题和可行的建议,希望能为德庆的文旅发展尽一点微薄之力。
离开德庆时,我心里默默期待着,下次再来时,能看到这里的文化资源被更好地开发利用,能看到更多人走进学宫、了解德庆,让这些珍贵的文化财富真正“活”起来,绽放出更大的光彩。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