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叔的摊位虽然简陋,但摆放整齐的陶罐里金黄的黄瓜榨却散发着诱人的光泽。他热情地向我们展示制作过程,特别强调:“一定要用生盐,熟盐会让黄瓜变软。”说着,他拿起一根新鲜的黄瓜,用竹签在上面戳出细密的小孔。“不戳洞的话,汁水出不来,黄瓜就扁不了。”这些看似简单的细节,却是几代人积累的宝贵经验。我们立即意识到,这些口耳相传的技艺正是最需要记录和保护的非遗瑰宝。作为调研团队,我们认真记录下每一个制作步骤,并拍摄了相关工具,希望能为这项技艺的保存尽一份力。
在深入交谈中,阿叔告诉我们这门手艺是祖传的,他从小看着长辈制作,自然而然地就学会了。但现在的情况让他忧心忡忡:“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这个了,都出去打工了。”据他介绍,当地仅存的几家黄瓜榨作坊里,工人平均年龄都在五六十岁。更令人担忧的是,他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孙子辈甚至都没见过黄瓜榨的制作过程。这番话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传统技艺面临的严峻传承危机,也让我们更加珍惜这次难得的调研机会。
阿叔的困境引发了我们的深入思考:在现代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如何让这些传统手艺获得新的生命力?我们调研团队经过讨论认为,首先必须做好详实的记录工作。为此,我们不仅详细记录了制作流程,还收集了相关的工具信息,并拍摄了大量影像资料。同时,我们也意识到,非遗保护不能仅靠情怀和记忆,更需要建立完善的传承机制。或许可以借鉴竹篙粉培训班的成功经验,或者开发适合年轻人的创新产品形式。
这次走访让我们认识到,作为大学生调研团队,我们肩负着特殊的责任。虽然我们暂时没有能力为阿叔的黄瓜榨做专题报道,但我们可以通过扎实的调研工作,为这项技艺的保护和传承贡献力量。我们计划将这次调研所得整理成详细的报告,提交给相关部门;同时也会通过学校的实践活动,向更多同学宣传这项传统技艺的价值。
临别时,阿叔执意送给我们一小罐他亲手腌制的黄瓜榨。品尝着这份咸鲜爽脆的传统美味,我们更加坚定了保护非遗文化的决心。这份美味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个地方的文化记忆,是几代人的智慧结晶。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有责任让这些珍贵的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