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的深秋总是裹挟着潮湿的寒意,我缩在图书馆角落,盯着手机屏幕上的班级群聊发呆。群里正在热烈讨论迎新晚会的节目单,而我刚刚退出了话剧社面试的群聊。掌心的手机还残留着被拒通知的温度,屏幕上“很遗憾”三个字像三根银针,扎进我好不容易鼓起的勇气里。
高中时的我是语文课代表,站在讲台上朗诵课文从不怯场。可进入大学后,那些站在社团招新摊位前侃侃而谈的学长学姐,那些在课堂上举手发言时妙语连珠的同学,都让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我开始习惯坐在教室最后一排,把自己藏在笔记本电脑屏幕后,连食堂打饭都要挑人少的窗口。
转机出现在那个下雪的傍晚。辅导员把我叫到办公室,指着桌上的征文比赛通知说:“你上次作业里写的《老巷里的糖画摊》,让我想起小时候。”窗外的雪扑簌簌落在她的羊绒围巾上,“试试把你擅长的东西拿出来,说不定能看见不一样的风景。”
我鬼使神差地报名了比赛。深夜的宿舍里,台灯在稿纸上投下温暖的光晕,键盘敲击声和窗外的虫鸣织成一张网,将我从自我怀疑的深渊里慢慢捞起。当我写完最后一个字时,天边已经泛起鱼肚白,那些关于童年、关于故乡的回忆,像被解封的溪流,顺着笔尖畅快流淌。
一个月后的颁奖典礼上,我站在聚光灯下,握着获奖证书的手微微发抖。掌声响起的瞬间,我忽然想起面试失败那晚,在操场一圈又一圈地走着,眼泪混着雨水打湿了校服衣领。而此刻,同样的校园,同样的夜晚,却有星星在头顶闪烁。
大二那年,我主动申请加入了校报编辑部。第一次采访时,我紧张地对着录音笔反复确认是否开启,被采访的学姐却笑着递来一杯温水:“别担心,你写的获奖文章我读了三遍,文字里有光。”这句话像一粒火种,点燃了我沉睡的勇气。
如今站在毕业季的门槛回望,那些蜷缩在角落的时光,那些自我否定的夜晚,都成了蜕变路上的铺路石。原来成长从不是瞬间的破茧成蝶,而是无数个想要放弃却依然坚持的清晨与深夜,是跌倒后沾满泥土却依然选择前行的脚印。当我终于学会接纳不完美的自己,那些曾经困住我的茧,都变成了振翅高飞时闪耀的鳞粉。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