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章

雅赋网 > 情感故事 > 经典文章 > 正文

中洞湾:一池清水半湖绿

时间:2017-10-01  阅读:547  作者:紫夏

中洞湾:一池清水半湖绿




贵州施秉隐藏一个村寨,村寨的名字叫“中洞湾”,这里住着一个未识别的民族,他们自称“果莫”。外面人称他们为“革家”,旧时称为“仡篼”,有的书写作“犵兜”。历史上关于革家的记载很多,如,明朝著名理学家王守仁在其《月潭寺公馆记》一文说:“兴隆(现黄平)、偏桥(现施秉)之间,各数千里,行者至是,皆备困饥卒,宜有休息之所,而岩麓故有寺,附岩之戍卒、官吏,夷(苗族)、革(仡家)狇(木佬)之种,连属而居者,岁时令节,皆于是焉”。郭子章《黔记》亦说:“仡兜苗在施秉、龙泉及黄平等处”。乾隆《镇远府志》载:“仡兜。镇远、施秉、黄平皆有之,好居高坡,不篱(音li)不垣, 男子衣类土人,女子短衣,偏髻,绣五彩于胸袖间,背负海巴,蚕茧累累如贯珠。人多嗜酒,四时佩刀弩入山逐鹿、羅雀,其药箭伤人,见血立死,然无敢为盗。”如此等等。然而,当今五十六族中,确实没有“革家”之族,说他是未识民族,也情有可原。
说到革家,人们只想到黄平重安或凯里龙场等地,其实大家都把施秉给忘记了。其实在施秉,革家人居住在地方比较多,如柳塘、麦子岭、锅巴庄、岩头上、地旗、地南、石厂以及现在我们说的中洞湾都是。早在二十多年前,我曾到过中洞湾采访,我就发现这里的革家人自己的传统文化保持得很好。当时一个从城边嫁去的汉族姑娘,居然也一口的革家话,让我敬佩不已。
此行是因为开展传统村落调查活动,我首先就提出去中洞湾看看, 同行的同事赞成了我的建议。中洞湾是施秉县杨柳塘镇地坝村的一个小村庄,经纬度为:北纬N27°0′15.32″,东经E108°11′41.93″,在施秉县城东南面17公里处。从县城出发南行,过804县道,又经799乡道后,有便道直通该自然村。一路是桂花园林,又是葡萄基地,中洞湾就深藏于青山的尽头。说它是青山,还真不假,因为入村的便道两旁均是密林和竹园。路基在抬升,车爬过一节小山道,高大林缝隙里就见闪烁的池湖——中洞湾到了,中洞湾革家人环池而居,这是一个桃园般的天地。
中间是一口大大的塘池,在阳光的照射之下,塘池闪耀着光芒。四岸是竹林和大树,又有田园几丘,木楼几处,环绕道这湖池。这时候的塘池更绿了。这真是一湖的清水半池绿。
岸边的房舍多是木楼,懒洋洋的小猫小狗在林荫下打着哈气。一行翠绿的鸟儿在塘中划过,消失在湖池的另外一角。板栗树上的板栗此时裂开了口,栗子已吊落了下来。冬瓜也成熟了,毛茸茸的泛起白灰。几株矮小的的古桂树,零星开着花朵,香飘洒在村落和池塘之间。
我们无暇顾及这些景致,因为这个传统的村落故事需要我们去了解。
就在去中洞湾之前,我们先给了村里的村长打过招呼,村长叫这里的组长在家候着。组长叫龙传兵,现年42岁,两个子女,女儿参加了工作,儿子也在省城的一所大学读书。见面我们到来,十分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或许我对于眼前的这位“革家”兄弟的族别身份产生怀疑,劈头就问:“你是革家?”龙组长笑了:“如假包换!”这一唱一合,打破了先前的疑虑。因为同行的杨胜军,是地道的施秉人,他就从来不相信施秉还有能操革家语言的革家人。据龙组长介绍,中洞湾共有22户,93人,除一户是汉族以外,全是革家。这里的革家人不论老少,均能操一口娴熟的革家语言。他说,他的爱人是施秉县城边窑上的,嫁到这里已二十三年了,她也能操一口地道的革家话。这里的小孩,一生下来,就接受这种语言的学习。大至至十一二岁时,他们就开始学唱革家歌谣。这里的革家人很聪明,他们既能说革话,也能说汉话和苗话。革家山歌更是声名远播,能用汉语唱,也能用革家语唱。施秉山歌协会革家人是主角。龙传兵的母亲是个八十多岁的老人了,在和我们用苗语交流的同时,她介绍说,革家人如果不会唱山歌,那是要被人耻笑的。
说到革家,我们都能想到革家人的服饰。革家人的蜡染、织花、刺绣、银饰也是一流的。特别是蜡染堪称一绝。她们以图案均称,疏密相间,花纹别致、风格独特而著称于世。据龙传兵母亲介绍说,革家人从八九岁就随长辈们点蜡了,十五六岁就能匠心独运,成为一名蜡染能手。织布,点蜡、染布、水煮、漂洗等等,都能娴熟掌握。所制成品蓝白分明,色彩鲜艳。她们所点染的蜡染图案均与大自然有关。如太阳、水波、瓜果、水草、蝴蝶、燕子、锦鸡、青蛙、螺丝、野花等等都活灵活现。由此可以看出革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廖启珍是由黄平嫁过来的革家女,现在都有孙子了。我问她,会不会做革家衣?她毫不避讳地说,那有什么?我们革家人不会那还行?说着,翻箱倒栕,排出一大抱衣物出来。她说,这些都是她从小就做的,虽然没有现在年轻人们穿着的那样艳丽,但这是真货。不象她们现在拿毛线做的那种。我不懂欣賞,但我相信这些是一个女孩的手艺成就,是值得骄傲的工艺所在。她说,我的这些衣服在施秉很少穿,因为施秉革家比较少,大多回老家去走客时穿。不过,有一个节日她们也会穿,那就是石厂革家芦笙会。
石厂革家芦笙会会期是正月十五,离中洞湾只有四公里远。每缝会期到来,革家姑娘会身着艳丽的盛装,撑着雨伞前去赶会。附近的革家寨以及苗族寨子的人们都要到那里欢聚一岭,共贺新嬉,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石厂革家芦笙会是施秉唯一由革家人开办的芦笙会,据传,穿上芦笙会已开办八百年历史了。届时,黄平、凯里一带的革家兄弟姐妹都来参会。
革家姑女人的衣冠十分讲究,女性依然是头顶灰白的巾帽配上鲜红色的条饰并在脑后垂着红缨(已婚女换成蓝头帕),显得相当醒目。帽檐在耳朵两边撑开,活像战时的头盔,腰缠围裙,脚打绷带均以红色作装饰,乍一看,活脱脱就是飒爽英姿古代武士“戎装”。也正因为这身“戎装”,所以人们把革家说成是后羿的后裔。
说是后羿之后裔我们无法证实其准确性,但有一件实物例证似乎证实了这一点。那就是大门的门楣之上或堂屋内的香坛之上,确实都挂着弓箭。这件实物标志或许就能证明这一点。
龙传兵家养有画眉,平常他外出,都是基人母帮忙喂养。养鸟可能是这个民族的习性。我曾在锅巴庄革家寨采访时,遇到一个老奶奶,她手里居然饲养着三只画眉。我就纳闷:养鸟的人现在比较多,当的苗族汉语都在养。但要说妇女也养鸟,就显得“另类”了。不过,在这里,不养鸟的女人,那才叫另类。革家人很聪明,他们居住在山坡之上,“四时佩刀弩入山逐鹿、羅雀。”由此可以得之,这是一个爱好养鸟的民族。
费孝通在他写的《兄弟民族在贵州》一书中认为:“‘革兜’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土著。革兜是僚族的后代,僚族是早年在西南的一个重要民族。‘僚’字的意义是打猎,可能是因为这个民族是打猎的,从此得义。”从费老的话,我们就不难理解革家为什么要养鸟了。
苗族有部大歌,名叫《斩龙》,这其中就说,苗族的一个渔翁,他的儿子被龙吃了,苗族人没有办法。经多方打听,后来用银子去请来了一个革家人,是他进入清水江把龙斩了,又才救出渔翁的儿子。而在苗族的另外一部古歌《开亲歌》中也提到,革家人帮助烧了蜂窝,人们才砍枫木树的故事。从这些古歌和传说故事里,说明“逐鹿羅雀”是革家人的独特本领。汉史上的“后羿射日”,传说十日齐出,祸害苍生,羿射九日,只留一日,给大地带来复苏的生机。射日英雄“羿”既然是射师,其后裔在香坛或大门上挂着的弓箭,当然就是为祭祀祖先的祭物,这当是无可厚非的了。
夕阳西下,龙组长家的饭菜已熟了,举酒对月同饮,酒足饭饱之后,我们回到了偏桥城。
二0一七年十月一日(国庆节)


相关专题:家人 民族 人们

赞(6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欢迎评论,感谢支持!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口述故事情感文章情感美文情感日志爱情文章亲情文章友情文章优美文章经典文章情感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