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章

雅赋网 > 情感故事 > 经典文章 > 正文

木江

时间:2017-02-21  阅读:741  作者:紫夏

木江

木江,一条名符其实的江,有森林,也河流,还有沿河而设之村落和田园,可谓桃园般的地方了。这条江很小,袖珍到只能容纳几只青头鸭子并排漂流时,也显得拥挤起来。

别看这条江很小,它可是一条在入府志的江呢。《镇远府志(乾隆)》载:“木江在城西南。源出水浸坡,经秤勾坡、木江,南流至孙家塘而入小河。”

这次我是在我的族人鹫珑兄弟,他是一所中学的老师,在他的带领下,我去了那个叫木江的小河谷。木江在偏城西南十余公里的地方,在这条小河谷里,自上而下分布着深冲(ghab diongl dob)、上木江(eb max jangb bal)、中木江(eb max jangb diongb)和下木江(eb max jangb dab)。我们是从下木江往上行走的。汽车从老湘黔公路西行,行到一个叫干地坪的地方,然后来一个九十度的大转弯,车向南行了。沿途都是森林和田园,高大的松树在车窗外后移,透过车窗,我们时不时见到樱桃花的盛开——阳春三月,这大西南里开得最早的花居然怒放了。松树的黛绿、田园的菜花、原野的樱花和那灿烂阳光,给这次的野外旅游平添了几分的惬意。这更让人有一份淡泊的情怀,豁达恬静的心境。

翻过一个山坳,走过一小段路程,首先映入眼帘是村落。一只黄白色相间的大狗从屋檐下“彪”了出来,原以为会对陌生人下毒齿,谁知这家伙既不狂吠,也不撕其嘴脸,而是摇着大尾,大大咧咧地走到我跟前,打起滚来。伸手一摸牠的头,居然用舌头贴人。顿时让我放松了警惕。好长一段时间,才从屋角之下露出个人——主人也是满脸堆笑,一个劲的招呼屋里坐。

下木江是个苗汉杂居的村子,以江为界,南岸是吴氏苗族,北岸是蓸氏汉族。这个村子全是木屋,一楼一底的是主屋,上下双层的是楼子,加上一些小耳房,典型的武陵夷民建筑。屋后山古木参天,竹苞松茂,又有河畔的芭蕉树镶嵌,给人以和谐之美感。

河流的下方也是一片古柏,以及一些不知名的树,树上爬满了寄生的滕本植,叶子丰盈盎然。树底有石桥横跨小江,供人过往。桥两头的古树下悬挂着许多的纸剪小人、花朵及草人等等,那是巫师的杰作。在一处清洁之地,建了鬼坛,是用石头砌就的,不知建于何时,供有酒瓶、酒杯,香脚胡乱地插着,这是土地庙或是“单”神,我们不得而知。但我确信这小庙香火是旺的。

绕过小庙,路延伸进南岸的村子里去了。村子里很热络,一群中老年苗族妇女聚集在一户人家里,有说有笑。寻声而去,里面有一大屋人,围绕着火坑而坐,火坑的一旁置放着一个漏播,里面搁着十余包用帕子包起的米,香纸也包在里面。人群中有的还怀抱着小婴儿吃奶。见有人进屋,所有的声音嘎然而止,面面相觑,并有诚惶诚恐样——这真是打扰别人的好事了,我不得不陪着笑脸,说明来意,她们也便才缓出神来。鹫珑兄弟是当地人,他对她们说,不要怕,我们只是来拍相片的。但她们还是不多说什么,我试图从她们口中了解到一些东西,都无果而终。见我们过份“多嘴”,一个老年妇女发话了:我们没做什么,你们快走,我们好做我们的事。主人都是下逐客令,不走也不行了。谢拜她们,惺惺而离。事后我才知道,她们从不同的地方去的,那米和香纸是用来“看鬼”的。

“楚人好鬼,苗人好巫”,在我们苗寨里,人们认为:人鬼神巫同生共死阴阳不隔的。他们笃信万物有灵,人死魂在。请神驱鬼,不再是一种迷信,而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他们认为,人有保命鬼,也有害人鬼,有的是好鬼,有的是坏鬼。好鬼让其附身,坏鬼则隔离,以求健康平安。大人小孩不幸生病了就得去看巫师或巫婆了。鬼师则根据某人的米和衣角布头,通过巫看,能知前世今生,也知有什么坏鬼害身。巫师做法事一般,要持续三四个小时。“看米”,由巫婆或巫师以布蒙面,坐在一根条凳上,面前的火塘边,置搁升米,里插钱(过去是铜币,现在是人民币)1.2元钱(现在多放12元,可能物价不涨原因),然后烧香化纸,鬼师则口中始终念念有词,由问话之人左问右问,总希望问出什么害人的鬼神出来。如是小鬼沷水饭,大病则用牺牲家禽家畜,达敬神驱邪,健康平安之目的。《镇远府志(乾隆)》之《苗俗》载:“遇病,延鬼师于堂,持咒以上,皆背礼违法之陋俗。”现代人信鬼神的人少了,有好多村寨找不到鬼师了,我不知道这种特有的民俗文化是否能延续下去。

下木江之上就是中木江,溯木江而上,田间有人犁地。从民间的“数九”来说,现在已经到了“八九”“九九”之时令,“九九八十一,农夫把田犁”,亦然已经到了大忙季节了。一个老者姓肖老农夫正勾腰驼背在上田坎,见我们到,热情地招呼我们。老农的田间水汪汪的,因翻年前的稻花鱼也醒来了,在田里时不时掀动波浪。他说,儿子儿媳都打工去了,孙子也随他们出去了,家里只两把老。他身体不好,只种这一丘田,其他都荒芜了。他放下手中的活,一个劲的对我们说:去山对坳那边看看,那里好玩。问了半天,才知道他是要我们看“工业园区”。接着他补上一句“那里可以设飞机场”。这或许是百姓对官方的嘲弄。几年前,为了“工业强省”,全省各地都建工业园区,当“贵州的两个宝贝”提上议事日程之后,这些所谓的“工业园区”只发挥练习驾驶的作用了。

上木江是个典型的苗寨,苗族以潘姓、吴氏为主,这些人多是民国时期从杨柳塘镇和黄平的谷陇、新州迁来的。这就令人不解了,因为《镇远府志(乾隆)》很明白无误的记载,这木江一带“明初为苗所据,当时把关讨贼,保守道路。”通过更进一步的了解,才知道,傅友德带兵进大西南后,一路掠地,把苗民全清出,并派兵把守,之后又在这一带建立沿沙泊哨、马路哨、澜桥驿(后改为哨)、秤勾坡哨等军事组织。其中以马路哨设城五十亩,城有军衙,兵多者几百人之众。其目的就是“把关讨贼,保守道路。”也说明明初,这一带已经是军屯或民屯之地了。

咸同苗族起义时,很多苗族迁回这些地方。但好景不长,同治九年1870年4月初,邓锜、于德楷率官军由滥桥、东坡分剿马路哨等二十余寨,斩杀苗民1千余人。“同治十年(1871年)由邑至黄,添扎草塘关、秤勾坡、水浸坡。”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咸同起义失败之后,这里的苗民或死于战乱,或死于饥荒,逃亡殆尽,田土荒芜,荆棘从生。时当政者不得不征集部分苗民前来耕种。从清末至民国,苗族人又才慢慢的迁入。鹫珑老师家也就是在民国时期,其祖父从杨柳塘长田迁入木江河谷定居的。

上木江有许多的古迹,最让人关注的是木江中的单孔石拱桥,石块拱成,高两米多,跨度1.8米,宽1.2米。四全角边都长着粗大的树。据说这是明初建立,至今已六百多年的历史了。除这石拱桥之外,沿河搭建有很多的木桥,这些木桥多是子孙桥,平常里以方便行人走动,更主要是以祭祀为主。每到农历的二月初二,当地苗民便提着红蛋和酒肉前来祭拜,以求得平安和子孙的繁衍。

贵利姓潘,是这里的村民,十多年来一直为州电视台服务,他走过不少苗侗村寨,是村子里见世面最多的人,见证了各地的大小民族节日。他说,民国的时期这里恢复了吹芦笙的习俗,当“文革”芦笙会取消之后,这里的芦笙会一直恢复不起来。时逢盛世,他与乡人通了气,他决心恢复这一节会。我们翘首以待。

深冲,是此行的最后站,也是唯一处在老湘黔公路旁的村子。这是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寨子,其中以李氏、张氏、杨家、曾氏为主。别看这是一个汉人寨,但确有苗语寨名,这充分说明了这里曾是苗族居住地。李德斌是李氏族人,他说其家族为陇西堂口,字辈是:永远光宗德,宏开四泽长,传家兴启贵,锦以云为章。陇西为郡望,唐贞观十二年,太宗诏令天下,陇西为李姓的郡望。我们无法知道是否“望郡”,但我们肯定他是军屯之后裔。明郭子章设屯,其秤勾坡是其哨所。据称,秤勾坡是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卡,当时建有营盘于左右小山垴之上,平时驻有屯兵五人,最多时驻百人之多。李氏、张氏等就是民屯,守哨者多从这些民屯中取。当军屯之事结束之后,这些屯民变为了当地居民。

深冲是木江的门户,这里的人比较富裕,三十多户人家,户户有汽车,户户建新楼,是木江新农村典范。既作门户其寨门也别有风格,所建寨坊也有古典风范。当地文人以“深冲”村名作门联首概其貌,如:“深纳海潮孙贤子孝睦邻同享太平,冲造良机物丰民富齐心共建锦绣村”;又“楼腾紫气鸿纳八方财,牌铸凌霄广迎四海客。”把一个“以孝悌为先”之人伦孝悌,致富荣光之传统表现得淋漓尽致。

贵州省施秉县苗学研究会吴安明(紫夏)

二0一七年二月二十日

相关专题:民国 马路

赞(0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欢迎评论,感谢支持!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口述故事情感文章情感美文情感日志爱情文章亲情文章友情文章优美文章经典文章情感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