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章

雅赋网 > 情感故事 > 经典文章 > 正文

汴塘石磨煎饼 香味乡情总相宜

时间:2017-02-17  阅读:532  作者:魏巍如湮

文/魏巍

近日,因采访去了老家汴塘。当我们的车行驶在汴塘街道上,一阵麦香掺杂着高粱的香味飘进了鼻翼,摇开车窗,原来是街道两旁一摞摞金黄的煎饼的香味。因很久没有吃过汴塘煎饼,望着那一张张金黄的煎饼,车上几位同事馋的直咽口水,为尽地主之谊,我下车给他们每人买了一袋。

他们吃着带着余热的煎饼,齐声说:好吃。是的,不仅他们说汴塘煎饼好吃,吃过汴塘煎饼的人都说:吃随鏊子煎饼胜过吃美味点心,这话对汴塘煎饼不算过誉。因汴塘煎饼已名扬苏、鲁、豫、皖及各地。

江苏贾汪汴塘与山东搭界,饮食习惯受山东影响较深,平日主食都是以煎饼为主。所以,只要是汴塘人,无论老大娘、小媳妇还是大姑娘,都会摊煎饼,而且都有过硬的技巧,甚至有些家庭男劳力都是摊煎饼的高手。

近年来,由于市场开放,许多外地客商到苏北做生意,都想品尝当地的风味名吃,汴塘煎饼。于是,汴塘煎饼以它独特的风味,打入饮食市场,成为颇受人们喜爱的地方名吃。

如果说随鏊子煎饼吃起来赛点心,那隔天的煎饼回了潮,咬起来柔软有韧性。青椒炒干烤鱼,红辣椒炒肉丝或炒干丝,用煎饼一卷、一裹、一包,吃到嘴里既辣又开胃,绝对胜过大鱼、大肉等美味佳肴。

因公婆、小叔子在南京,我与老公每次去南京,都会提前到汴塘买些煎饼带去。公婆、小叔子与弟媳吃得不亦乐乎。走时,弟弟、弟媳总不忘关照我们下次再带些汴塘煎饼。

汴塘煎饼之所让人吃了还想吃,其中的制作方法尤为重要。汴塘煎饼以杂粮为主:有小麦、高粱、黄豆、红薯干面等掺在一起,用石磨磨成糊糊状,摊在铁板鏊上烤熟,香脆可口,还可以卷菜,营养尤为丰富。

若想吃的精致与健康,掺些高粱、玉米、豆子、红薯干等一起磨,面糊里在加点色拉油、盐、花椒面,摊出的煎饼不仅味道各异,而且色香俱全。摊出的煎饼首先要薄,薄到透,再之要受热均匀,整张煎饼色泽金黄。舀一勺面糊倒在鏊子上,用竹坯子薄薄地均匀地快速摊开,嗞嗞啦啦一阵响,煎饼周边自动翻卷,只要顺势一揭,一张煎饼就摊好了,金黄的煎饼薄如蝉翼,嚼一口,唇齿留香。

煎饼还可以把四季菜蔬尽收囊中,菜煎饼更类似于特大春卷,是汴塘人饮食的结晶,比较于煎饼卷小炒,菜煎饼口味更为多样化。

在汴塘生活的稍长一些的人,对对菜煎饼情有独钟,远远看见菜煎饼摊就欣喜,路过菜煎饼摊就驻足。想吃什么馅就有什么馅,春天里有鲜绿的荠菜、韭菜、豆腐、粉丝,对飘忽不定的春有了零距离的感受;夏天更是青菜的天下,菠菜、苋菜、青椒、胡萝卜丝等十余种任意选;秋天连瓜果都可以卷之,南瓜丝、菜瓜丝、莴苣叶、茄子丝等不胜枚举。想来冬天的种类该萧条些吧?才不,反而更丰富。有萝卜丝、海带丝、白菜丝、粉条、豆腐、土豆丝等。青是青、白是白,五彩纷呈。能吃辣就多放些辣椒、想淡就少放点油盐,增鲜就加个鸡蛋,二三张煎饼一托一盖一卷一折,热腾腾香喷喷,黄橙橙,绵软与酥脆相辅,一卷,便是一顿饭。特别是冬天,放点青椒、鸡蛋、胡椒粉,那个香、脆、辣,吃得吸溜口水,鼻尖冒汗,从心里往外暖。

据历史记载,煎饼属诸葛亮发明。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初,兵微将寡,常被曹兵追杀,一次被围在沂河附近,锅灶尽失,而将士饥饿困乏,又不能造饭,诸葛亮便让伙夫以水和玉米面为浆,将金(铜锣)放置火上,用木棍将米浆摊平,煎出香喷喷的薄饼,将士们食后士气大振,杀出重围。后来,当地百姓也习得此法做食,但铜锣昂贵,且易开裂,人们便以铁成锣状的煎饼烙。泰安市省庄镇东羊楼村也曾发现了明代万历年间“分家契约”,其中载有“鏊子一盘,煎饼二十三斤”。由于“鏊子”的出现,可以确知,最迟在明代万历年间,煎饼的制作方法就已经存在。

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载:“山东孔藩台家制薄饼,薄如蝉翼,大若茶盘,柔嫩绝伦”,所以这位美食家给他眼前美味的评价是:“吃孔方伯薄饼,而天下之薄饼也。”

还有清代林兰疾在他的《邗江三百吟》中对春卷题咏:调羹烙饼佐春色,春到人间一卷之。相比较春卷而言,煎饼的天下更广阔,春卷是以春鲜嫩蔬卷裹的应市美食。

据明万历年间,峄县人兵部侍郎贾三近所编《峄县志》卷五之山川篇记载:“圆山圆而四垂,状如覆釜,山多沙石,土人制为磨,坚硬可久,行销数省,尤以山顶者为佳。今山上采取已尽,山左右数里内岭阜,亦开塘无数,塘皆宽长数丈,积水深不可测。”从《峄县志》这段文字记载来看,峄县人凿石为磨、制作石磨煎饼的历史是很久远的,而贾汪的汴塘,在明万历年时期,从行政划分的角度看,隶属山东峄县。所以,汴塘石磨煎饼的历史在明万历年间便有此制作方法。

传统的石磨制煎饼过程非常复杂,包括磨制面糊,架设鏊子,摊制或滚制、存放,汴塘的石磨煎饼现在都是大量制作,然后销往苏、鲁、豫、皖,周边城市。

汴塘石磨煎饼的传统制作过程与工具,首先是汴塘凤山大理石雕刻制作的石磨,被雕刻大师雕刻的既精致又耐用。然后就是鏊子、油擦、舀勺、竹劈子、铲子等。鏊子:生铁铸制圆板,上表面平整光滑,中心稍凸,下有三足作为支撑,大小形制不一,用火加热鏊子下面,在上面烙制煎饼。

油擦:俗称“油搭子、油布子”用布缝制成的方形擦子,渗有食用油,摊制煎饼前,先用油擦擦涂鏊子。

竹劈子:通常是竹制为多,也用有柄的木板制成,手持用来推动面糊,使面糊均匀的涂抹在鏊子上,用手涂抹面糊的过程称为“摊”。

铲子:有些地方称“抢子”,用来沿鏊子边把摊好的煎饼抢起揭下。

制作煎饼的原料可以采用各种杂粮,有小麦、玉米、高粱、谷子、豆子等,也可以同时混合使用几种原料。在1980年代以前,汴塘的煎饼多以地瓜干和玉米为原料。地瓜干、高粱制成的煎饼色泽浅棕,玉米面、小米面、小谷面制成的煎饼色泽淡黄,大米面,麦子面作的煎饼则呈现白色。煎饼有“红白”之分,“红煎饼”是用高粱摊制而成,“白煎饼”多用玉米摊制。现如今多数都用小麦,把麦子淘洗、浸泡,然后磨成糊状物,俗称“煎饼糊子”。用石磨磨出来的面糊容易摊制,摊出的煎饼也柔软好吃。使用石磨来磨制面糊,小磨用人力来推,大磨用畜力来推,一般是头天晚上磨制面糊,一人一根磨棍,把一盘古老沉重的石磨推的嗡嗡作响,粘粘的煎饼糊就从磨里缓缓流出。还有就是牲畜推磨,汴塘一带多数都是用驴推磨,把驴的眼睛用布蒙上,驴儿便不会偷吃粮食了,把石磨推的飞快。

面糊磨出来之后,便可开始架鏊子、生火。生火与摊制煎饼往往是两个人合作。鏊子烧热后,就可以摊制煎饼或滚制煎饼了,烙出的煎饼疏松多孔,柔软筋道。

在农家小院里支起鏊子,用玉米秸或麦穰等柴禾烧火,边烧火边烙制,用饭勺舀一勺糊子倒在鏊子上,用长条形竹劈子将面糊向鏊子四周均匀摊开,直至面糊沾满整面鏊子,一转眼的功夫,乌黑油亮的鏊子上便有了一种金黄的扩散,一种香气的弥漫,一种圆满的覆盖。煎饼熟了,小心翼翼地轻掀起来,米黄色的煎饼,中间透着金黄色微糊颜色,香气四溢,那是恰到火候的标志。就这样一张张薄如蝉翼的煎饼,慢慢地堆成厚厚的一摞,散完热气,再一张张叠起来。

摊在鏊子上糊子的厚薄,决定煎饼的厚度,也是衡量一个妇女煎饼水平的尺度。烙煎饼非常讲究技术和火候,火大了容易烤糊烙干,火小了又不熟难揭;摊得快沾不满鏊子,摊得慢又受热不匀。她们每天要烙上一百多斤小麦的煎饼,然后,被商贩们带到城市。就这样,汴塘石磨煎饼,不用出家门就销往苏鲁豫皖周边地区。汴塘一代百姓一般都靠烙煎饼走上了小康生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以煎饼为主食的汴塘人,纯朴、大气、率真,劲道!

相关专题:玉米

赞(2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欢迎评论,感谢支持!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口述故事情感文章情感美文情感日志爱情文章亲情文章友情文章优美文章经典文章情感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