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精选

雅赋网 > 短篇美文 > 杂文精选 > 正文

重庆话与开放化

时间:2012-10-16  阅读:857  作者:芝若

打在江北机场一下飞机起,重庆之旅陪伴你的便是山城的秀山壮水,重庆人热情的服务,以及改革开放尤其是中央直辖这十五年来带给这个具有东方“芝加哥”美誉的城市的繁华与和谐。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让人抓耳挠腮的重庆特色——重庆话。

“两江新区”的设立,产业格局的转变,使这个城市遍地黄金,日益开放,然而以“四”、“十”之辩为主导的重庆话却似乎成为了这个城市的发展路上一颗小小文化绊脚石。拥有“西部小香港”的重庆,在语言上却比真正的东方明珠香港来的逊色的多。

百多年的殖民统治,使英语成为港人的一个重要的语言工具,双语教育使香港人大多都能操上一口流利的英语,这一语言优势使得香港,在教育、经济等多个领域足以接触更多国际资源,也使得香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至于今日,我们也无法再去理清是英语的普及成就了香港,抑或是香港的发展促进了英语的普及,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无障碍的沟通交流是香港发展的巨大优势。对于重庆而言,无障碍的语言交流亦是现今她走向国际的一个重要落脚点,若不踏踏实实地学习培养双语或者多语这方面的能力,语言障碍将会成为这个“东方芝加哥”的发展瓶颈。

时代选择了重庆,世界关注着重庆,然而即使在解放碑等商圈,扑耳而来的都是重庆话,主动使用普通话的服务人员更是寥寥无几,与本应广纳百川的直辖之名大相径庭。而事实上,绝大部分的重庆人不是不会说,而是不爱说、不愿意说普通话,非到不得已都不舍得一开金口。对待普通话的态度是一个细节,但是细节却总能决定成败,管中窥豹,大多数重庆人,其实还不够开放,还闭塞在自己的小地方里。看一个城市在国际上是否开放,看外语的普及程度就可知。看一个城市在国内是否开放,看普通话的普及程度就可知。在国内一些地方,如中部的武汉、长沙,东部的广东、福建在社交场合,公共场合使用普通话已成习惯

一个拥有方言的城市在文化上是美丽的,但这绝不能成为文化封闭的代名词,重庆话的火辣的确别有风味,然而作为一个高速发展,渴望开放迎来四海亲朋的城市,却决不能让它成为一种阻碍。重庆话属于北方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主要在于语调上的差别,这是利也是利弊,这方便了重庆人的普通话学习,但是却在使用上成为一种障碍。

对于外地人来说,重庆方言尚且难懂,更何况对于来自海外的友人。但是,在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如果不分场合、不加区别地普遍讲方言而不讲普通话,无疑会拉大与外来人员、与外部世界之间的距离,成为对外经济、社会交往中的一种障碍,也与我们这个开放型的现代化都市所要求的语言环境不相匹配。能用方言进行轻松的交谈,是一种惬意,但这种惬意却不应走向文化排外和封闭;同样,现代社会拥有较高教育程度的人们,必定在方言之外掌握较为纯正的普通话。愿意开口说普通话,是一种文化开放的标志;而能说一口流利、纯正的普通话,则更是富有修养的象征。须知在欧洲,巴伐利亚人的那一口“德语”已是历史悠久地成为欧洲人共同嘲讽的对象

实际上,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口语的交流,更是一种处世手段,一种开放心态的展现。作为即将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重庆而言,为数众多的跨国企业、办事处,以及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老外”的进驻,使得重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没有方便的英语环境,重庆将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举步维艰,而这一切对于迅速发展中的重庆而言简直难以想象。而面对庞大的十三亿人口市场,以及日益庞大的华人圈,地道的重庆人中有些甚至做不到对自己的国语普通话熟练精通,从这一角度看,要重庆人民像香港人一样绝大多数都拥有一口流利的英语,从而达到语言促进经济的发展,无异是有些虚浮了。普通话的使用是一种文化的认同,身份的象征,更是一种华人圈商机的把握,英语的慢慢发展更是将重庆带向世界的一个基本立足点。

相关专题:开放 语言 发展

上一页
1/2页
下一页
赞(0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欢迎评论,感谢支持!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短文短篇心情短文精美短文短文摘抄英语美文青年文摘读者文摘杂文精选短篇小说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