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与友人,一起吃饭的时候,友人谈到了生命意义的探寻。在他没有说出具体的想法前,我还以为,他又是要说什么老生常谈的,对于生命意义的追寻一类的话语,可是当听完他的经历和思考后,我也和他一样沉入了深思之中。
他说昨天,经历了两件事情,一件是自己弟弟的媳妇生孩子,他看到了一家人,甚至整个医院的,认识不认识的人都在祝福他们,每个人都感到开心和快乐,他也经历其中,感到了生命的力量。还有一件事情就是晚上到医院去看望一个危重病的老人,老人已经来日不多,卧床不能自理,已经放弃积极的治疗,就处在等待死亡来临的过程中,但她毕竟还没有死,也是生命。可是家人却都不在身边,儿子出差,女儿工作忙,说不能请假,于是就剩下志愿者在帮助照看老人,认识不认识的人,如非必要都不愿在这个时候前来,即便前来看望的夜都是满怀着哀叹的情绪过来又过去。
友人前后身处这样两件事情中,他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对于生与死的思考。同样是生命,人们却有不一样的态度,同样是混沌的生命状态,一个生命,我们能快乐的接受,一个生命,我们却麻木的撒手。
在那样一个当下,婴儿与老人都是生命意义的象征和代表,可是我们却无法控制自己去想他们的未来。于是,看到婴儿,就仿佛看到了明天他的成长和希望,可看到老人,却看到了他明天的离世和消失,尽管那不是我们所期待出现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真的做不到真正的当下,就如同,我们看到的阳光是3。8秒前的阳光,所以,任何事情都是对于过去,或者未来,或者自我知识的一种投射和反馈。
即将死与刚刚生是矛盾的统一,谈过去,一个有很多故事,一个是一片白纸,谈现在,都是活着的生命,谈未来,一个即将死去,一个刚刚活着。他们两个放在一起对比,真是充满了无限的韵味,这种韵味,让人不知道是该去使劲咀嚼,还是慢慢的含着,不知道,哪一种方式,就这样或者那样不小心,伤着了自己。他们一个没有过去,一个没有未来。没有过去的沉淀,就觉得轻薄,没有未来的寄托,就失去了动力。
如果我们面对他们必须选择舍去时,我们该如何选择?虽然这样的情形,一般来说不太可能同时出现,这样的问题也显的有些自寻烦恼,但是这背后却蕴含着一个根本性的哲学思考,怎样的生命才更值得尊重,更值得维护。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问题已经不成问题了,因为从我们的角度来说,已经有明显的倾向性了,那就是选择无辜的婴儿,因为我们无法为一个不能自己的婴儿做出一个对其本身有害的决定,否则那会让我们终身痛苦和不安,而老人,虽然已经老了,但是还可以决定自己的人生,可以为自己负责,他们会自觉地牺牲自己,用自己的选择来为我们的选择找寻合适的理由,从而让一切都那么的和谐,那么的自然,以至于千百年来,我们几乎都习惯了这样的选择,也几乎没有为此产生过太多的纠结。
可是换个角度来看,又似乎对老人不公平,为国家,社会奉献了一辈子的人,竟然比不上一个刚刚来到世上的婴儿,我们很多时候,可以为婴儿治病倾家荡产,付出所有,可是对于老人,我们却无法下如此大的决心,舍去老人,挽救孩子,成为一种习惯,它不会成为新闻,可一旦你选择挽救老人,舍去孩子,则不但外人不能理解,即便是老人,也不能理解,这就是传统的力量,而这种选择之所以千百年来成为传统就一定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但是如果深入思考,即将逝去的生命,虽然他们必然要离去,可他们是历经岁月,为社会发展贡献了很多的价值,他们的生命更应该值得社会的尊重,,老人养育孩子几十年,付出了全部,从个人的角度,也该是没有什么可以超越,老人失去,便再不会回来,再不会拥有,就如同外公去世后,母亲哭着对我说的那句,妈妈再也没有爸爸的时候,那种痛彻心扉的酸楚,至今仍在心间。而孩子刚刚出生,即便你十月怀胎付出了很多,但与老人对你付出的相比,确是很微弱的,并且假如必须要选择,孩子也是可以再有的。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