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散文

雅赋网 > 散文随笔 > 短篇散文 > 正文

自由之殇 ——记佛国凡思

时间:2012-09-05  阅读:947  作者:nanra

单是前者就让我琢磨许久。现在我想,除却北大“兼容并包”的精神风貌,北大的自由,在于我可以成为任何一个我想要成为的人。我既是材料,又是工匠。明白这一点让我有些惶恐,当初挤上高考独木桥时,我未曾预料前方有如此宽阔的道路和岔口。确切的说,高考是一个“被选择”的制度,我们都有幸成为获选之人;至此之后,一部分崇高的权力被解禁了,那就是选择。问题是:选择太多,反而无从选择了。深夜独行,想起白日所见星光璀璨之人,难免沾染一身黯然。我并无自鄙之意,我喜欢北大,它这么大,这么深,仪态万千,深藏不露,总让人觉得被它的光芒淹没。我会是谁呢?是白天遇到的那个十四岁就能解答世界难题的天才少年,是写出百万字文学评论的同龄女生,是妙语连珠、广受欢迎的儒雅学长,还是那个能在国际赛事上将一把小提琴拉到评委落泪的美丽姐姐呢?很难说我会是谁,但我知道我不会是他们之中的任何一个。

这么一想,反而坦然了。回到“人生”这个论题,因了它的不可复制性和不可逆性,我们只能是我们自己。我甚至认为,是我们选择了我们自己。在“选择”这方面,没有什么命运或者神迹可以剥夺我们的权利。一个有坚定信念和坚韧品格的人,就算命运只给他一把秃笔,他也能以自己的鲜血做墨,为这苍白的人间抹上一抹夺目的朱红。

这是理想者和追梦者的崇高之处。我也有很多理想,有的是随口一说,有的则非常隐秘——我想做导演,作家,摄影师,甚至是优秀的妻子和母亲。它们显然并不矛盾。繁多的理想使我的生活充满可能性,就像随风播撒的蒲公英,于哪一块田地落下都是欣喜与感激。

要说自由不能承受,那是因为与自由相伴而生的总是是孤独,每一个走在荆棘路上的理想者的行囊里总有它的影子。米兰·昆德拉描述过这样一段对话:“他热切地聆听她讲述自己的人生,她也怀着同样的热望听他倾诉。他们完全明白彼此所说的话语在逻辑上的意思,却听不到话语间流淌着的那条语义之河的低声密语。”是啊,孤独,它像生命里的一个总会到来的寒冬,或许就在人群熙攘之中向你袭来,明心见性的瞬间这岑寂的天地不过只有你一人罢了。孤独叫人沉静,也叫人发狂。我想我们因此能够体谅大学里沉迷游戏的学生,体谅那种沉迷某些事物的心情,但我们却不能认同——因为他们懦弱,畏缩,虚掷着自由。自由的边界和屏障不是法律,而是自律。自由和自律是太极的阳和阴。生命只有这么长,还不得留心脚下的路?换言之,自由也意味着囚禁——为了维持它,我们必须心甘情愿地接受使我们远离生活禁区和思想盲点的放逐,接受社会的责任和规范。不与生活为敌,这就是自由的艺术。

在普陀山读完圣严法师的自传,被大师的使命感、责任心和定力深深震撼。在他放弃住持身份去西方传教(其实是流浪)时,他说“当你没有任何东西的时候,是自由自在的,一旦你拥有东西,就会被它牵绊住了。我非常快乐,不觉得自己没有未来。事实上,我反而觉得未来将会是丰富远大的,因为我有学生,仍然有使命要完成,只是晚上不知道睡在哪里而已。”即使对一个看透了生死的出家人来说,生命仍然是有意义值得追寻的,这追寻意义的过程,就是意义本身了。此刻的我,也恰恰是“一无所有”了:只身离开家乡,步入大学校门,往日的荣耀光环一扫而尽,行囊已空,正好轻松上路啊!

几天后我们乘船离开普陀山,在来时的码头上回望,只见海面上烟雾缭绕,不辨其踪。但我知道,它总会在那里,算作世间一个永恒微妙的去处。在一片山水画的朦胧里,不知怎么再次想起尼采来:那的确是悲观主义的论调,可那悲观,也是强者的悲观——是啊,如果人生是场梦,也要有滋有味的做好这场梦;如果人生是场悲剧,也要有声有色的演好这场悲剧。

相关专题:自由 人生 问题 命运

上一页
3/4页
下一页
赞(0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欢迎评论,感谢支持!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短篇散文心情散文抒情散文爱情散文伤感散文优美散文经典散文散文精选名家散文写景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