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精选

雅赋网 > 短篇美文 > 杂文精选 > 正文

电影《转山》影评 ——藏区人民的真善美

时间:2012-07-03  阅读:2053  作者:方日平

做生活的拾荒者,捡拾那些忽隐忽现的灵感,沉淀在记忆的梦框中,愈见深邃与斑斓……

24岁的台湾年轻人书豪,因为爱玩户外的兄长去世,为了完成兄长的遗愿,在寒意渐生的10月,独自踏上从丽江到拉萨的旅程。凭着自己的毅力、骑车爱好者李晓川、无数藏区人民的帮助下,克服重重苦难,最终达到了内心深处的目的地,那个最纯洁的地方——拉萨。虽然影片只有短短的90余分钟,但导演杜家毅利用仅有的时间,在镜头的拍摄与转换上把握的淋漓尽致,特别是在沿途景物的拍摄、细节上的描写、身临其境的刻画让人不禁拍手叫好。但另我印象最深刻感动的,要属于那些朴实善良的藏区人民了,正是在藏区人民默默无闻的帮助下,书豪才能完成那次刻骨铭心的“转山”。导演在描绘藏区人民方面,可谓费尽心思,而在导演镜头下的藏族人民,也正真诠释了影片的主旨:不管山有多高,只要心中有梦,我们都敢于攀登;不管路有多远,只要心中有梦,我们都敢于跋涉,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以下我将结合影片中书豪晓川与藏区人民交流的几组镜头场景,谈谈我对“转山”的体会。

书豪晓川与藏区人民的第一次会面,是从丽江出发第一天的傍晚,没有住宿条件情况下,一位藏区大娘热情接待了他们,还给他们秘制了“特产”—酥油茶。在交流中当大娘得知两人骑自行车要去拉萨时,拨动佛珠,闭眼喃喃自语,一脸虔诚的为他们祈福,祝福他们平平安安。看到这个场景时,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对于两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大娘用朴实的语言向我们诠释了藏区人民热情、好客、善良的风格。

书豪晓川与藏区人民的第二次会面,也是在一个傍晚筋疲力尽时,两人在藏民家借宿,腼腆忧郁。身心疲惫的他被藏民孩子的调皮和真诚深深打动,纵使丈夫离家未归,贤惠的藏民媳妇依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把家里照顾的有紧有条,阳光下的反射镜照出了书豪灿烂的笑脸,那个晚上他尝到了地道而富人情味的酥油茶、酥油饼,还有离别转身时依依不舍的泪水。还记得张书豪在路上遇到大转山的藏民,生命可以如此纯粹,信仰可以如此虔诚,一举手、一合掌、一下跪、一扑地、一摆手,夜半醒来的书豪学着修炼的藏民朝拜,神圣的祈祷,洁净的坚持,大转山的路就好比大三里的那些藏区居民,如此直接、简单、重复,但却难以体会到他们的艰辛。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场景,要算书豪在途中与一对母女的相遇了,小尼姑是转山母女中最小的一个,在行五体投地大礼,她们要一路拜到拉萨。据说,“五体投地”是西域最恭敬的礼拜方式,是要求双肘、双膝、额顶都要致地而膜拜,才能体现出其真诚。书豪遇转山母女的戏,是电影的一个点题部分,因为她们是无数转山者的代表,也是最虔诚的转山者,是一种信仰的象征。在膜拜场景中的最后一个镜头是俯拍转山者的五体投地大礼,那一刻,镜头是代表着神的目光来看她们,她们的膜拜是代表着所有像她们一样的的转山人,而所有看这部电影的观众也都会感受到她们的虔诚。正面的一组镜头是逆光高速拍摄,观众们会看到最神圣的膜拜大礼,高高举过头顶,空灵的雪的世界回响着双手合十木板敲击的声音,然后身体伏地,额头磕在地面上的特写,给人以心灵的震撼。的确,藏区人民不仅善良热情好客、更是有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

在商业片泛滥成灾、宏大烧钱式的制作、模板式发展的情感、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事迹、争抢眼球的奢华宣传的今天,一部这样的作品能够让自己的灵魂完全放松,礼受着这样一部电影的神圣洗涤,真是一种不可思议的享受体验,体验那些世间日益缺乏的真善美。

大转山,山没转,是人在转。善良的藏区人民、乐观的面对生活、执着的勇气、生活的历练、心灵的信仰,在山间一切都转动着。

勤劳朴实的藏区人民啊,是你们教会了我们何为真善美!

相关专题:人民 电影 镜头 拉萨

上一页
1/2页
下一页
赞(1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欢迎评论,感谢支持!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短文短篇心情短文精美短文短文摘抄英语美文青年文摘读者文摘杂文精选短篇小说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