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文章

雅赋网 > 情感故事 > 情感文章 > 正文

红楼中的“尘世”与“物外”

时间:2017-08-25  阅读:410  作者:羁旅

记得小时候看《红楼梦》总以为是宝黛钗的三角恋,后来再次翻起,竟别有一番滋味。在宝玉这里,他永远面临着一种两难的选择,既是面对宝钗与黛玉之间,也是他的官场仕途与自己的意志方面,这背后更是儒家的文化与道家的思想之间的抉择。儒家的正统观念,给每个人都既定了要走的路,要成为的人,所有世俗的规则都要去适应,去学会,无论是“温良恭俭让”,还是“仁义礼至信”只要求人按照世俗的标准走下去,参加科举,步入仕途,活出世人眼中的成功。相比之下,道家就更显超脱与自由,它抛却了所有繁琐的规矩,一切都随心而在,率性自然。正如庄子的“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这等的畅乎宇宙的大自在,或许很多人的内心也都有吧!

这两种思想的不同也体现在中国古时的建筑上,故宫的建筑流露出的就是儒家的特色,它所有的格局都是方正的,对称的,规矩的,时刻透露着皇权和朝廷的气派与威严。相比之下,中国的园林就要丰富的多,园林中很少见到笔直的大道,或是所谓的对称格局,它会带人领会曲径通幽的传奇。每一条小路都有不一样的景致,即使路旁不知名的树,待到花开时节,属于它的时刻来临,你都会迎来一场难忘的绽放。在小路的尽头,远见是一座假山,会让人有瞬间的迷惘,走近之后你会新奇的发现山下环绕而出的小路,这大抵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明朗吧!

园林的另一魅力在于它给人任性的空间。相传颐和园的昆明湖以及湖畔的万寿亭都是乾隆皇帝给她母亲六十大寿的礼物,然而他不想给人留下奢侈挥霍的骂名,所以借口学习昔日汉武帝训练水师,以收复当时在昆明的蛮夷小国。故“昆明湖”由此而来。可见,即使作为万世楷模的一代明君,在园林里也可以恣意的任性一回,展露人性中更本真的一面。

所以,古时的官员下朝之后选择在自家的园林中散步,只有此时,他们才可以卸下白天的伪装,找到一方真实自在的天地。于是,代表道家思想的园林与儒家的官场文化一直相生而并存,不曾分离也不会消逝。

《红楼梦》中的宝钗活出了世人的期待。她温婉端庄,细心周到。无论是贾母、王夫人还是府中的小姐丫鬟都认为她善解人意,连宝玉都称她“任是无情也动人”。她活出了儒家的典范,是世人眼中完美的女子。然后这样周到的背后也不免活得太累,她符合了太多人的评判标准,活出了别人眼中的成功。然而唯独没有活出真实的自己。后人读《红楼梦》关于宝钗唯一能展现青春的部分,就是在那个明媚的午后,她用扇子扑蝴蝶的情景。只有那一刻,她才是她自己,拥有青春和活力的少女。

反观黛玉,她在自己的青春王国里,远离世俗的污浊,保留一颗最纯粹的心。她的才情与灵秀之气浑若天成,她透彻世间的聚散繁华,却静守孤独,不为俗事所累,不被规矩所扰。在纷乱之中,只是做自己,坚守本心。她的结局也只能如此,她的青春终止于大观园,留下令人哀叹的《葬花吟》。若用现世的眼光来看,黛玉不被人所喜,与尘世的人情世故格格不入,只在高山之巅留下一抹孤寒的身影。

宝钗和黛玉象征了两种不同的生命形式,以及背后代表的儒道文化。很多人从她们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但更多的时候,这两种生命形式并存于人的一生之中。大可撷取这两种形态并放于行囊中,在生命应该进取的时刻遵从儒家的入世思想,穷尽所学,执着于理想;在疲惫的时刻,保留一方境地,留给生命最本真的自我,让心灵能够超然于物外。

被誉为“中科院最美玫瑰”的李佩曾说“生命是一种永恒的沉重的努力”。我们将用一生的时间去探索去追寻,我们想早早的在行囊中装满所需的一切,然而,这世间哪有洞彻所有的灵丹妙药,何寻拈花一笑的豁然明了。更多的是找准方向,以一颗从容的心去历经世事。正如陈忠实老先生在《白鹿原》中所说,世事你不经它,就摸不准它。世事无非两个字:福祸。

无论是年少的期望与绝望,还是长大后的聚散离合,抑或是漫长人生的取舍抉择。他们都将伴随我们成长的脚步,一边经历,一边去吸取生命的养料。我们立身于世,如何在祸福变换中找到生命的坚守和力量,如何平衡儒家的进取以及道家的超然,这并没有满分答案,更多的是需要每个读者去经历,然后找出一个最佳答案,将此轻放行囊,从容人生。

相关专题:红楼 尘世 园林 思想

赞(1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欢迎评论,感谢支持!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口述故事情感文章情感美文情感日志爱情文章亲情文章友情文章优美文章经典文章情感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