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文章

雅赋网 > 情感故事 > 情感文章 > 正文

说柳

时间:2017-04-07  阅读:439  作者:一代天骄

老家的汶河岸畔最常见的要数柳树了。无疑柳树是喜水的,因为有了水的滋润,才有柳树的柔美;无疑柳树是惹人爱怜的,因为房前屋后柳荫成行,才有了杨柳炊烟那样的美好画面。

“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当你漫不经心随手插下的柳枝,过些时日再来看时,已经开始生根发芽了。小时候无意中在河边插下的柳枝,如今已经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

“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你看早春二月,当杨树、槐树、榆树还在冬眠的时候,柳树已经开始复苏,泛出淡淡的鹅黄,这是多么积极的生命啊,就像早起的人们一样勤劳勇敢。深秋的第一场霜降临之后,树叶开始凋零,只有柳树还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顽强地与严寒做最后的抗争,以至于第一场雪过后,有的柳树还是那么翠绿,这是多么不屈的一种生命啊。

如果说欧阳修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一种柔情蜜意的浪漫,那么刘禹锡的“清江一曲柳千条,恨无消息到今朝。”和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纵便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就是一种无奈和离愁。

到了唐代,柳树又被古人赋予别离的寓意。这都是因为一个叫做灞桥的地方遍植柳树而被唐朝诗人吟诵得淋漓尽致。灞桥位于唐长安城之东,为出入京城必经之路。唐人送别至灞桥就不再前行,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在灞桥古人常折柳相赠,以示惜别之情,所以唐代诗人写过许多咏柳赋别之作。

久而久之,“灞桥折柳赠别”便成了唐朝特有的习俗。据《唐诗纪事》记载:“雍陶有一次送别故旧,行至灞桥,问随从曰:‘此桥为何称情尽桥?’随从道:‘因送别到此为止点,故称之情尽桥。’雍陶有感惜别之情:‘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它离恨一条条。’”这就是脍炙人口的《折柳桥》。古人用折柳来形容离别,是大有深意的。因“柳”和“留”为谐音,折柳又有挽留之意,既表达依依不舍的情感,也寓意人去他乡,宛如柳木随遇而安、落地生根。

灞桥因柳而闻名,柳因灞桥而被吟诵;柳因灞桥而留下不朽诗篇,灞桥因柳而流传千古。仅《全唐诗》中直接描写或提及灞桥、灞水、灞陵的诗篇就达一百首之多。李白的:“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岑参的:“初程莫早发,且宿灞桥头”,刘禹锡的:“征徒出灞涘,回首伤如何”,李贺的:“灞水楼船渡,营门细柳开”,李商隐的:“灞水桥边倚华表,平时二月有东巡”,杨巨源的《赋得灞岸柳留别郑员外》“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好风傥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

那桥边的垂柳,曾引起多少文人墨客的咏叹;那桥边的垂柳,又让多少离别为之断肠;那桥下日夜东流的灞水,让多少离愁,变得此恨绵绵无绝期。灞桥折柳赠别那种画面就永远被定格了下来,从古传到今,灞桥和柳也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童丽的一曲《灞桥柳》演绎得委婉凄美,道出了多少愁肠百结的离别。

相关专题:柳树 杨柳 离别 古人

赞(2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欢迎评论,感谢支持!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口述故事情感文章情感美文情感日志爱情文章亲情文章友情文章优美文章经典文章情感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