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的爱
情深似海
多少学子
都在赞颂着
恩师的关怀
/
而今
我要说的
是另一群人的故事
像朴厚的泥土
他们默默托起了
满园的花木
似三伏的凉风
他们每每消解了
难耐的酷暑
尽管从未登过讲台
但无声的爱
却滋润着整个南开
/
时光荏苒
五十载倏忽而去
往事历历
仿佛就在昨天
操场、食堂
池畔、花丛
……
无不映现
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一些称呼
或许显得不恭
但却是
忘年交的认同
即便直呼姓名
儿时的我们
也是在模仿父母
——像对自家的弟兄
/
就让我再叫一次吧
补上一声问候
一个迟到的热拥:
花匠叶华挺
木匠蒙自标
电工徐安庭、龚上学
操场的老韩
食堂的老卓
收发室的“红鼻子”
后勤处的“李保长”〔1〕
守后门的彭大爷
烧锅炉的赵大叔
……
啊
南开的校工
我们的伯伯叔叔
辛勤的劳作
呵护了童年的幸福
我们的成长
也像校园的花木
/
花
在记忆中盛开
情
在心中澎湃
花匠叶华庭的身影
又闪现在绚丽的花海:
蓝色的工装裤
黄色的大草帽
修剪着美丽的绿草坪
浇灌着奇妙的含羞草
他会对花儿说话
笑眯眯的可温柔啦
他喜欢我们
就像喜欢他的花
不过
谁要是偷偷摘花
他可就变脸了:
眼睛瞪得像大老虎
“还要告诉你爸爸”
/
后勤的“李保长”
也让我们既爱又怕:
操场上放电影
广播里找妈妈
哪儿都离不开他
就连我家的饭桌
他也常来检查:
“二娃桌上莫掉饭啰
小毛碗头要吃干净噻
——浪费的娃儿要抓起来!”
爸爸妈妈也向着他: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我们——能不当心吗
/
教学楼背后的木工房
则是最诱人的地方
——刨花木屑锯木面
都可拿去过家家
拉大锯的蒙师傅
只不过刮刮我们的鼻子
威严地叫声
“小李!小郭!”
听惯了乳名的我们
倒美滋滋的啦
——爸爸们也不过被称为
“老李”“老郭”
我们嗨
——走路都更神气了
于是也直呼其大名
“蒙自标”
还送他个外号
“啄木鸟”
——家里的地板
小院的栏杆
教室的桌椅
操场的马鞍
凡是木器的毛病
他嘣嘣一敲就搞定了
/
大操场的老韩
更是我们崇拜的偶像
看台下的储藏室
就像阿里巴巴的
山洞一样
老韩就像神灯中的
大力士
——翻筋斗的厚棕垫
跨栏用的大架子
每天搬一百趟
都“不在话下”
举起最重的小胖娃
也“只当抛绣球啦”
南开的大操场
全重庆市都数着了
那些“A级棒”的跑道
全都是老韩的功劳
——他的斜膀子
就是划跑道落下的
/
食堂的叔叔们
本事也特别高:
泡松松的大馒头
直接挑战大面包
辣乎乎的“冲菜”
能把眼泪都冲出来
那几年闹天灾〔2〕
牛皮菜、红苕藤
都做成了招牌菜
就连松针、小球藻
也磨成了香喷喷的糕
大厨老卓还特能逗乐:
俄语большой(大的)
他读成“八儿推蓑衣”
овощи(蔬菜)
他读成“窝粑稀”
尽管缺肉少油
肚皮也难吃饱
但端起饭碗
你都会笑弯了腰
……
时光荏苒
五十载倏忽而去
但岁月却带不走
那一个个熟悉的姓名
记忆的电光石火
总会划破雾霾的迷离
激起心底爱的涟漪
/
怀着深深的感念
我写下这些诗行
为了铭记那流金岁月
为了表达对劳动者的敬仰
虽然这些浅薄的诗句
不足以激起共鸣的声浪
但那首跨世纪的颂歌
一定能扣动你的心房
就让我摘录于此
——献给敬爱的校工叔叔
也感谢你读完了他们的过往:
深深地凝望你的眼
不需要更多的语言
紧紧地握着你的手
这温暖依旧未改变
我们同风雨
我们同拥有
我们珍存同一样的爱
……
/
注释:
(1)操场的老韩、食堂的老卓:即南开的老校工韩金浦、卓炳山。
收发室的“红鼻子”、后勤处的“李保长”:即南开的老校工任金成、李沛然。这是父辈间的称呼及善意的戏谑,我们也就鹦鹉学舌了。
(2)那几年闹天灾:指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至1961年)时期
——详见“搜狗百科”。
(3)五十年代中后期,全国普施俄语教育。学校的英语老师都改教俄语,大厨老卓也跟风逗趣。“窝粑稀”——四川方言,意即“拉一堆稀屎粑粑”。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