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基立村
——《坡心杂记》之一
我的家乡——广东省雷州市纪家镇坡心村。这是一条位于雷州半岛西部的小村子。清代中期,李氏先祖从遂溪县古河村迁徙这里开基立村。遥想当年,李氏家族先祖大全公携家人来到这里,看到这片绿草萋萋、呈现原始风貌的土地和蜿蜒流过的双水溪,当是欣喜若狂:“好一片安居的宝地!”
好一片有待开垦、充满希望的坡地,好一条富有诗情画意的双水溪。双水溪因南北两条小溪汇合而得名。该溪水一路向东欢流而去,最后注入雷州半岛境内最大的河流——南渡河。
“逐水而居”是自古至今人类争取生存与发展一直遵循的基本规则。水是生命之源,“逐水而居”使人类更加便利地获取到了生命之源和生存空间。雷州常年干旱,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正是因为如此,李氏先祖选择这个水丰草美的地方开基立村、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先祖立村时所取村名“坡心”,顾名思义,就是这地方坡地多,村子位于坡地中央。村名不仅只是一个普通的村名,它是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一种特定的地域文化象征。虽然当时这里荒无人烟,条件艰苦,但先祖大全公带领家人迎难而上,筑室建舍,荜路蓝蒌,勇于开拓,自强不息,在这片亘古的坡地上营造了一方美好的生活绿洲,唱响了一曲动人的奋进之歌。
李氏家族安居雷州坡心村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据《李氏族谱》记载,太始祖仲荣公由江西宁都迁居广东化州长岐镇旺岭村。宁都是江西省赣州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赣州市东北部。在当地有“无李不成村”之说。始祖子悦、子仁两公由旺岭村迁居湛江东海东头沙岛。入雷始祖为李可清公,系子悦公次子。
说到雷州半岛,其地域在虞舜时属扬州外疆,夏禹时为荆扬南疆,周武王时属扬越,春秋战国时属楚国百越,秦朝时隶属象郡,西汉初年属骆越国,土著居民称为骆越人。现今的雷州半岛,原有土著居民骆越人后裔己无影无踪,代之是福建莆田人后裔,占有总人口的95%以上。
李可清公系唐西平忠武王晟公27世孙,明洪武举人,名绳宗,别号乐业,又号乐圣。据《福建县志》《中国盐政》《广东通志》等记载,李可清公初任福建省福清县主簿,建城御寇有功,被擢升为雷州海北盐政大使。在职期间,兢兢业业,克己奉公,清正廉明,坚决与盐枭、海盗作不懈斗争,保卫国家利益,政绩显著。其墓位于雷州市军营村蓝盆崁岭,2007年列为雷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坡心村李氏先祖大全公系十四世。2014年4月6日,我和坡心村宗亲一行到了雷州市唐家镇军营村,寻访雷州李氏家族的发祥之地,祭拜了李可清公墓。
坡心村李氏先祖大全公为入雷始祖李可清公十四世裔孙。我亦为大全公第七世裔孙。现安居坡心村的大全公裔孙已有九世。
大全公墓位于离坡心村五公里的纪家镇公益调板村后一山坡上,前面是风景颇为秀丽的山坑。建国前,每年清明节,坡心村李氏裔孙都集中到此拜扫。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受破除迷信之风影响,拜扫中断。改革开放后,李氏家族派人到调板村寻找大全公墓地,因时过境迁,且当地村民对山坡进行开垦,种植桉树或甘蔗等农作物,地貌已经改变,一时找不到大全公墓地。后经调板村一老人指点才得如愿。
当时,大全公墓地掩藏在山坡上茂密的桉林之中,其墓亦仍完好无损,这让李氏裔孙始为心安。
传说大全公晚年常来调板村访友。一天,他又从坡心村来到了调板村访友,因病溘然长逝。其子孙经商议,决定就近安葬。于是,出资购买了调板村南边这块吉地,把大全公安葬于此。
古人言:木必有本,本固方可枝繁;水则有源,源远方能流长。追根朔源,是因为敬重祖先对艰苦生活的抗争和开基立村的甘苦,并从中汲取建设美好家园的动力与源泉。
翻开《李氏族谱》,可看到记录的族训,从“患难相恤,和睦乡邻;勤务生理,修辑家政;亲贤友善,择师教子”等句中可以看出,李氏先祖十分注重培育良好的家风、村风和民风。
村里的老人们认为,坡心村所处位置东、南、北三面高,西面低,从风水来说其位置地势形如畚箕,是一方风水宝地。“你们认真看一看,我们的村是畚箕地,风水非常好!”老人们常常这样对年青人说。
“什么风水宝地呀,你们太迷信了!”年青人不知天高地厚,对老人所说的风水不屑一顾。
静心仔细一想,村子的地理位置形如畚箕,正是我们现所说的“洼地”。“水往低处流”,即为我们传统所说的“聚财”。在当今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把“水往低处流”这种自然现象引申为一个新的经济概念,叫“洼地效应”。
现在想来,李氏先祖选择这里开基立村,还真是费了一番心思和功夫。
中国传统的居住文化是建立在环境科学基础之上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人们对居住与环境的一种选择与处理的学问,在环境科学中,运用的是哲学、环境心理学、美学、物理学来解释和处理环境与人、人与住宅等居住的矛盾问题。如中庸之道、如曲径通幽、以曲为美,如水文地质、人体工程学、如磁场、心理场等等。无论我们承认或者不承认古老的风水学,它都是确实客观存在的。
解放后,坡心村为海康县(雷州市)纪家公社双水大队管辖,附近有几条自然村,东面是鸡弄田村、西面是田园村、双水东村和双水西村、南面是必潭村、西南面是后尾塘村、田寮村。
李氏先祖开基立村后,刘氏、张氏、庞氏几家先后落户于此。为此,数百年来,四姓安居于一村,和睦相处。解放前夕,庞氏子孙相继迁移遂溪县河头镇塘墩村(位于双水溪北面,距坡心村三公里),李氏、刘氏、张氏后人居住本村至今。
村子的四周,生长着密密麻麻的杂树和竹子,特别是村前村后那一大片的翠竹,生机勃勃,四季常青,婀娜多姿,为村子的风景增色不少。
让人赞叹的是,先祖们不知何时在村子东、南、北三面开设了排水沟渠,解决了村子雨季水涝问题。一遇大雨,雨水即沿着排水沟渠,向村前一公里处的小溪流去。
基于农业灌溉和美化环境的考虑,先祖们还在村后东北面一公里处开挖了一口面积近十亩的池塘。有了塘水,村民在塘边的田地种上了蔬菜。一年四季,这里蝶舞蜂喧,一片碧绿,充满生机。我曾写了一首题为《池塘》的诗:
一汪绿水,荡荡悠悠∕像村女水汪汪的明眸∕塘边随风舞动的芳草∕是那扑闪扑闪的婕毛∕都说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景色让我心旌频摇∕在鸟语花香的池塘边∕我愿待上千年也不走。
这口池塘给予我少年时代几多欢乐。炎热的夏天,我和小伙伴们常到池塘里洗澡、游水、打水仗,有时还抓鱼、摸田螺、捉螃蟹。那时候池塘里的水清澈见底,我们玩耍感到口渴了,便直接饮用。我也是这个时候学会了游泳。
上世纪七十年代,村里共有李氏、刘氏、张氏共计十多户居住,近80人口,土地1000多亩。然而,在那个“人民公社好”的年代,由于左倾农村路线的严重干扰,生产力低下,很多土地丢荒了。
“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荒唐的年代总会有荒唐的事,家乡坡心村同雷州各地的农村一样,经历了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坡心村已摆脱了贫困,挖掉了穷根,村民逐渐过上了好日子。
如今,我虽已迁居湛江,但常想起故乡坡心村。正是:山花遍野斗芬芳,水墨丹青画故乡,浅唱低吟情感寄,心驰神往意悠长!
相关专题:大全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