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秋天到了,一颗即将枯烂的野葡萄在一次骤起的疾风下告别了藤蔓,苞里的水分经过了几天的风干日晒已干瘪欲竭,不巧,当夜的一场大雨彻底冲破了果皮,苞里的几颗孪生种子就这样随流水分布在几米之内,等待第二年春天生根发芽。
时间过的很快,几颗种子一起熬过了残酷的严寒,没多久,它们相继生根发芽了,又过了两个多月,它们不谋而合的爬到了同一棵大树,相见恨晚,自然是千言万语、倍感亲切……,种子乙对甲说:“老弟,我们虽是一母同胞,所在的环境、所受的遭遇和吮吸的营养都差不多,为什么你都爬这么高了,而我才刚刚缠住树脚呢?”种子甲听完也大惑不解,它说道:“老哥,我也有些纳闷这个事儿,种子丙现在才半尺多高。”
当下,做父母的经常会抱怨,甚至对其他家庭的教育垂涎三尺,惭愧自己的教育太失败、太不合理,那些家庭的孩子为何如此听话?有时我们也会听到一些对话,甲:“我家孩子自小就接受的正规教育,但现在看起来并没有起到太大作用,依然捣蛋调皮、不听规劝,看你家的孩子多乖,能说说你们的教育心得吗?”乙:“咳,其实我们也没怎么太管他,父母说的话孩子就是听呢。”甲悻悻埋头无奈起来…。
结论:结合前两个不同的叙事,虽是一人一物,其实道理是一样的,就像那几颗一母同胞的种子,同时落地、入土、越冬、发芽,经历了同样的遭遇、吸收着同样的雨露阳光,但他们依然存在区别。我们将这个道理映射到教育问题上,答案就不解自见了,其实每个人的德行并不完全是后天培养出来的结果,大部分因素是与生俱来的天性,从出生就是这么一种。如果我们给若干个刚出生的孩子同样的教育、同样的生活、同样的关爱以及同样的锻造,你一定会发现,他们对事物所表现的、所认知的仍然是不同的。先贤们几千年都寻求不到一个万能的教育方式,说明什么呢,说明每个生命出生时所带来的天性是极其关键的,后天教育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各位家长及老师,万万不可再抱怨自己和孩子了,天性如此、顺教并施吧。
下
夏天来了,种子甲已将藤蔓缠遍整棵大树,它经常为能轻松环视整个天空而洋洋得意,可是由于枝条过于繁茂,夺去了大部分养分养料,以至于花果极为稀疏,但它却毫不在乎,因为它自己很清楚,它的目标是发现更广阔的天地。
而种子乙却恰恰不同,它虽然低矮,完全没有种子甲那般气势,但它却觉得异常满足,因为它的矮小,枝叶并不需要太多的给养,这反而让它果实累累,特别是当停歇的鸟儿因疲困口渴啄食果肉时,它觉得很有成就感,它喜欢自己的存在可以为其他生命提供便利。
第二年,它们依旧开始了生长,种子甲拼命的向更高更远的地方伸展,随着生长范围的扩大,它看到了更高更远的世界。而种子乙却坚持着自己的生命价值,它没有更多的去壮大自己,而是把所有的精力用在了开花结果上,就这样,它们一大一小各自为着追求生长着。
可是没过多久,它们被一位农夫发现了,农夫看见它们一个太大,影响果实数量,另一个又太小,影响了光照的时间和面积。所以农夫决定培育它们,它把种子甲过长无用的藤条剪掉了,好让它尽可能多结更多果实,又把种子乙的一些花苞摘去了,好让它再长高些。
由于种子甲无法再也看不到更广阔的天地,种子乙也不能结出更多的果实,虽然生命还在,但自这以后,由于农夫的掌控和压制,它们变的叶稀花败,最终枯死。
如今的教育,太多的家长和老师将孩子视若宠物,用一些世俗的标准、规矩禁锢他们的思想、遮蔽他们的追求,连最起码的自由和兴趣都要被限制,将他们的想象力和探知欲定为调皮捣蛋、甚至是不务正业。这些家长老师们为了世俗里所谓的“成才”,硬生生的扼困死孩子的心灵本质。一个有着体育天赋的孩子,硬是逼迫他学习工程学,一个痴迷音乐的孩子,硬是扭曲他的兴趣,逼迫他成为一位数学教师,你看那些天真的孩子,带着那厚如瓶底的眼镜,那呆滞的眼神里充满着茫然,唉…………试问这些家长,这算不算谋杀呢,这样的行为是不是犯罪呢,你真的爱他吗,假如杀死一个生命是人性的残忍,那么毁灭一个人的灵魂就是道德上的犯罪。
结论:孔子讲“因材施教”并非空话,庄子的“顺应自然,才可得到灵魂的解放”也并非妄语。葡萄的故事尤同当代的教育,每个人的追求不同,每个人的价值观念不同,强迫他们违背自己的价值和追求活着,生命永远是黯淡无光的。即使一位音乐才子将来成为了数学教授、名利双收,你感觉他会快乐吗,在生命垂危之时,他将是多么的遗憾呀……
如果你我做不到有把握让自己的孩子幸福,那么请不要为了一时之快或出于喜欢创造出他们,否则就必须对孩子的人生负责。每个生命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他特有的性格和向往,尊重他们的意思,如若真爱他们,就请为他一生排忧解难,万万不可硬套枷锁。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