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7日上午,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开始了前往重庆市江津区中山镇太和村的走访之路。
炽热的骄阳照耀着这个偏远安详的村庄,志愿者们口干舌燥地跑进一家杂货店买水。然而进去之后,发现只有一个十多岁的女孩抱着一个4、5岁的小女孩怯生生的望着我们。
“妹妹,我们想买水,这个多少钱?”
“那瓶水一块钱。”她熟练却害羞说着价格。这是个皮肤黝黑,眼睛充满灵性的漂亮小女孩。志愿者们爬了很久的山路,都有些累,于是坐在在店里歇歇。坐了一会,还是没有大人来,队员好奇地问:“妹妹,你爸爸妈妈呢?”
“去广州打工了。”
“那爸爸妈妈一年回来一次吧?”想到留守儿童的情况,我们问道。
“没有,我很久没有见到他们了。”女孩眼神闪烁,嘴角却一直挂着笑容。
“那你肯定跟着爷爷奶奶吧?”
她沉默了几秒钟,指了指店铺灰暗处的房间,说道:“我爷爷去世了,奶奶瘫痪了,在里面的房间躺着。”答案出乎意料,队员们都愣住了,我们不能忽略她眼里的自卑伤感,不忍看到那坚强隐忍的笑容,我们心情沉重地离开了。
我们不忍向女孩儿提出的问题,村民们为我们解答了。原来她的父母一直在广州打工,已经八年没有回来过了,本来应将她托付给爷爷奶奶。但五年前,爷爷去世,奶奶也中风瘫痪在床,她便住在姑妈家,她一个人不仅要照顾奶奶和妹妹,还要看守店铺,洗衣做饭。村民望着我们,幽幽地说:“毕竟不是亲生的,生活肯定也不大好吧。”那一刻,我们竟无言以对,想到那双眼睛,我们能体会她远离父母的孤单,寄人篱下的痛苦,还有那颗稚嫩心灵的隐忍善良。我们沉默着,村庄远处的炊烟升腾起缕缕叹息。
《红楼梦》里这样形容寄人篱下: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可能对于那个女孩来说,她不懂属于成人世界的叹息与沉默,她只知道,别人家的孩子漫山遍野地玩闹,爬树捉鱼的时候,她没有时间玩耍,她只能看店、照顾奶奶妹妹、洗衣做饭……也许生活对于这个孩子来说并不精彩,但是身处在这个偏远山村的她不会知道,自己是否过得精彩,就像没吃过糖的孩子不懂得甜的滋味,她不懂精彩生活的滋味。
稚儿牵衣问:归来何太迟。也许不是每个孩子都会这样发问父母,但父母们有没有扪心自问为何归来迟!虽然在外打工的父母赚钱养家极其辛苦,但也不应忽略自己亲爱的孩子们的感受。留守儿童面临的是无依无靠的自卑,寄人篱下的痛苦,盲目生活的伤感。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金钱,是电话,更是父母的陪伴。陪伴,才是最长情的爱。
爸爸妈妈,归来何太迟!
(记者:苟好摄影:汪琦琳)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