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文学结缘也许也就是童年时那八K正方的语文课本,那时候喜欢读《静夜思》、《草》《登高》幼小的心灵深处总觉得文字真是奇妙的东西,他们拼凑在一起总是那么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们有作文课了。那时候还不懂什么是作文,其实教我们的乡村老师也写不了文章。我的第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的梦想”那时候,我就写我的梦想是做一个作家,其实那时候根本不懂作家是干什么的,只听人说我们读的书都是作家写的,觉得很威风。
幼年的伤痛时光让我的性格有些孤僻,那时候不喜欢和小伙伴们打闹,喜欢静静的一个人独处。独处总是要有什么来解闷的,可是那时候也没有现在这么便利的条件,山村的条件唯一有的就是几本课外读物。那时候我读的多的是鲁迅的文章,很多都是节选很是不过瘾。也许是看的多,所以自己写的作文往往被语文老师选作范文在全班里朗诵,也正是一次次的被老师和同学肯定,让我对文字有更强的归属感。
那时候写日记成了我的乐趣,我把自己的孤独或者对某个女孩子的爱慕或者是对某个人的愤恨都写进了日记,我的日记本成了我最亲密的朋友。我看的第一部小说就是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那年我12岁,那本书是我从生活费里抽出来在一个卖破烂的叔叔那里买来的,全部都是文言文。看的云里雾里的,但是越看越有兴趣。那本书后来一直放在家里的书桌上,成为我永远的纪念。
也许大城市的孩子不会相信我当时生活的那个环境,我上初中的时候就是有钱你也买不到几本杂志或者书籍,因为这些东西只有到六十里外的县城才有。我们通常除了课本就是几本语文课附带的课外读物。
上初中三年级那年我第一次看见电脑的样子,那是一次历史课,历史老师把我们带进学校最神秘的微机房,打开投影仪,我甚至忘记了当时画面上放映的什么东西,只是记得自己呆呆地看着电脑的屏幕,觉得惊奇不已。哦,想起来了,那时候放的是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学艺术图片。有一副达芬奇的杰作《大卫》,当时很多女孩子都羞愧地低下了头。
我记得很清楚的一篇课文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因为我也有一位走路蹒跚的父亲,我喜欢那篇文章并时不时地回味。后来渐渐地看得多了,郁达夫的《济宁的冬天》巍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叶圣陶的《荷花》郭沫若的《星空》老舍的《骆驼祥子》巴金的《家》。那段时间我觉得我开始沉迷于那些文字里了,他们的作品带给我心灵的震撼。原来文学是这么伟大而神奇的!
后来我的人生开始迷茫了,我也不愿意去看所谓的经典了,我觉得那些被写进课本的文章都是在说教一样无趣,我想要读那些深刻的东西。那个时候是高中了,学校门口有个小书摊,由于家里给的生活费并不是很宽裕,所以我很多时候都是去蹭书看,后来和书摊的老板都混熟了,有时候还能借到教室去看。那时候盛行在校园里的杂志主要有《青年文摘》《意林》《求是》《美文》《半月谈》《故事会》,我都有订阅过,没有钱的时候就乘午休吃了饭站在书摊站到上课。后来我读了张爱玲、三毛、安妮宝贝、张小娴、郭敬明、韩寒。在那个时候,郭敬明韩寒可谓是校园里炙手可热的作家,我总记得同桌的女孩子都是争着抢着征订《最小说》《小时代》,我也是等同桌看完了再借来看的。其实文字都是一样的,迟点看可早点看内容都不会变,可是同桌却老嫌弃我不支持偶像。其实那个时候也是我们90后追星的狂热季,墙上贴偶像的海报,床头写偶像的座右铭,耳机里唱着偶像的歌,有的还和那些污蔑自己偶像的同学大打出手。
对于文学我永远只能算是一个爱好者,虽然自己内心一直希望自己也可以成为一名作家。那时候我总是想作家是什么样的,是不是都想鲁迅那样手上夹着香烟,在烟雾缭绕中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望着前方。在我心中,文人都是清高的,他们是属于上流社会的翘楚,他们的笔都是正义的化身,用一支笔书写着爱恨、善恶、美丑、是非、偏正。要不莫言怎么说“作家是社会的良心”呢。
由于我是陕西人,所以一直有三位陕西作家的作品对我影响很深。他们是贾平凹、路遥、陈忠实。第一次读路遥先生的作品是他的成名作《人生》那部小说给了我很大的人生鼓舞,他的另一部小说是我最喜欢的也是影响我最大的就是获得矛盾文学奖的《平凡的世界》。而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则是部剖解人性的小说,也是我很喜欢的。说到贾平凹先生,我们倒能扯上一些关系,我们是老乡,都是商洛人,他一直是我的偶像,他也被誉为近代文坛的“鬼才”,我读过他的每一部小说,都是些散发着泥土气息的文字,美不胜收。我也喜欢农村,喜欢那里的一切,无论是家长里短还是赵打李骂,都是那么的充满着人性的真诚。而贾平凹的文章里总能读出我们老陕乡村人的品行。
我记得那年是我高中一年级的时候,我给贾平凹主编的《美文》杂志投了一篇稿子名叫《窗外的一片天》,两个星期后我收到了杂志社的用稿通知,那次我高兴坏了,也是那次之后我开始坚持写文,并给一些杂志社投稿。那时候,没有电脑也没有可以上网的智能手机,所有的文字都是手写的,有的写了又改改了又写,一份成功的稿子要好久才能完成,可是很多稿子投出后都没有回音。但是,我并没有觉得不高兴,因为写作成了我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没有必要去讨厌自己的生活。
现在想来那时候写作也真是耽误了学业,我总记得文理分科的时候,我的理化成绩两门加起来还没有朋友一门成绩好呢,无奈就投奔了文科。其实我的性格也不适合学理科,我是个感性的多愁善感的人,学理科的孩子都需要理性的头脑去做复杂的计算。而我,更愿意去学一些历史、地理、政治之类的学科。我选择文科的一个很大的原因还是想去读中文系的。高二那年我看了一本书《我在北大等你》里面有很多北大中文系的才子才女令我很是羡慕,那时立志想考北大的中文系。可是大家都说中文系的就业很不乐观,都劝我不要走那条路。我也就开始动摇了,没想到后来竟然上了政法大学学法律。
文学到底能给我带来什么呢?那时候我就在思考了,很多文人都是生前清贫死后才成名的,就像曹雪芹,就像梵高。我要做一个落魄的文人吗?朋友说“文能穷人”,那时候我嗤之以鼻。可是后来思量再三,我觉得我还是不能做一个清贫的文人,我需要做的是改变贫穷的现状,而作文人却是要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的。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想起来总觉得当时的想法真的很是多余。如今,我没有成为一个职业作家照样过得不是很如意。
这么多年过去了,做了很多次选择做了很多次放弃,但唯一坚持下来的还是写作。不知不觉中,我竟然走上了自己不愿意走的路。我活在了自己小小的文字空间里,把心情都写成文字发成动态。把想说的话都写成文章,自己把自己感动的不能自己。后来我才知道,我是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的,我也在这里深耕了多年,虽然一直是名不见经传,但我却获得了心里的极大安慰。
文学到底带给我了什么?我想那便是教会了生活。在文学的海洋里我找到了这浮躁之世的宁静与清醒,在文学的洗礼里我明白了世事和人生,在文学的熏陶下我学会了修身和养性,在文学的追逐中我获得了成熟和稳重。
文学曾经被誉为世界第一艺术,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新艺术形态的兴起,文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文学曾经起到了震撼人心灵,教育人向善,昭示人是非的作用。而在当今时代,我们往往觉得文学显得很乏力。有时候一部电影足以让我们感受到世间所有的爱恨情仇,善恶报应。我们每天处于信息爆炸之中,能够寻找的素材多不胜数,我们更愿意去在实际的新闻中去寻找心灵的震撼效果。人们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我想文学也是一样,文学在这个时代显得很尴尬,很少有人去问津。在网络上,我们看到的是那些粗鲁的网络小说大行其道。在书店里,我们看到成功宝典大受追捧。在学生的书桌上,我们很难看到正统文学的书籍。
在这个追名逐利的时代文学显得有些过时了,也有很多文人开始把文学置于商业化经营,可是文学的意义还在吗?文学在我的心里一直是神圣的,它不能成为一种利益的交易品。虽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里说所有的艺术品都是商品,但是我总觉得文学的艺术价值是远远高于其商业价值的。文学辉煌的时代总是人类最黑暗的时代,文学成了时代里的启明星。而和平年代里,文学的作用又是什么呢?我看成了人们不痛不痒的消遣了。有的人用文学来装扮自己的无知,有人用文学来掩饰自己的粗俗,还有人用文学来谋求暴利。
文学是什么?文学是揭示人性的学问。很少有人能够剖析自己,很少有人能够准确地解释人性。但是文学可以。就拿莎士比亚的戏剧来说,他的文字把人性的方方面面揭示的很直观。人生是什么,人生就是一场大喜大悲的戏剧,有仇恨,有刻骨铭心的爱恋,有左右两难的无奈。欧洲的文艺复习运动就是一次伟大的人性解放运动,是文学把人性从牢固的神权枷锁中解放了出来。人性是什么?人性就是充斥着喜怒哀乐善恶真伪的复杂体。但是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通过自己的经历来体验每一种人性,可是文学给了我们机会,它让我们在文学的世界感受到人性的光辉。
在文学这个神奇的国度里,我可以感受到所有的爱与善良。我们不是信徒,但是我们需要接受圣经的洗礼。我们不是传道士,但是我们有弘扬爱的责任。文学有着巨大的魔力,它传承着人类的文明,同时也承载着美梦,我喜欢在书香墨迹中寻找一份宁静,我想要用我的文字撑起这薄如蝉翼的生命!
新世纪里文学依旧散发着她应有的光辉,传承者千百年来的人类文明!
2014年12月21日 傲寒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