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子的问题,严格地说已经困扰了我好多年。嫩点的时候经常会像少女思春一样憧憬的想:什么时候可以长一笔漂亮的小胡子;当如今嘴上的那撮毛越长越恶心时,我又不禁犯愁:是不是该刮一刮啊?
中国有一句古话:嘴上无毛办事不牢。这大概是中国的士大夫为了打击那群依靠娘娘吃饭的白面小生,一时气急败坏说起了海派清口。嘴上有没有毛跟办事牢不牢到底有没有关系,我们无法考证。可是当张昌宗兄弟刮掉胡子当了男宠,魏大太监抛却胡子干尽坏事,几乎没有人敢在大庭广众下炫耀自己的白唇(当然,五四以后的新派知识分子除外)。胡子的地位就这样高高在上了许多年。
在中国,要是有哪位老太爷要和你论资排辈,准会像TVB演的港剧那样,首先捋捋自己的那把大胡须。当年极力反对白话文的林纾骂胡适时,也是大摸一把长胡须喝到:“你算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怒火中烧,恼羞成怒。胡适是留过洋的新文人,自然不会对着骂,只能弱弱地不语,等到对方骂得没了力气才罢。可是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即使胡适想骂,恐怕他一个白面书生(他留洋时剃了须),要和看上去长须飘飘、仙风道骨的林琴南干架,也是占不得丝毫便宜的。说到底,胡须,是资格与威严的象征。
所以,袁世凯再不济,他的那部土匪胡也是在骄傲的宣告他就是袁大头;孙中山的斜八胡分明是在为他的国父身份施威;而辜鸿铭的杂胡子简直就是赤裸裸地挑战五四学人。可是,要是说谁的胡子最能代表中国人的性格,鲁迅当然排第一(这是共党的说法,我也赞同)。鲁迅的胡子是一部漂亮的一字胡,又黑又浓,整齐利索,非常酷,非常地不买账,又非常慈悲。陈丹青说鲁迅当然知道自己的好样子,所以他随口给西洋文人看相:“尼采一副苦相,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副凶相……“显然是老尼和老陀的那部上通天庭、下达长颈、前后通吃的大胡子让他们受了鲁迅的批评。其实这倒也怪不得他们,西方人天生一副进化不完全的找揍样确实让人不爽。而这也恰恰说明,在中国人的审美观里,还是喜欢干净简练。
五四的文人似乎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开始剃掉胡须。我们看胡适的洋气,除了他那身西装外,嘴唇上的干净尤为夺人眼球;徐志摩天生一副好样子,不留须的白皙简直就是大帅哥;梅兰芳不留须演起贵妃醉酒来就是绝代美人,而后来为抗日蓄须明志看起来反而像个汉奸了……特别是抗日题材剧里,日本鬼子的方格胡简直成了倭寇的代名词,也成了几代中国人的心里阴影。凡此种种,剃须已然成为社会大势了。
依中国人的看法,胡子的去留问题虽然没有头发的存废问题那么纠结(清朝那会儿,可是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啊),却倒也是较量了不少时日。今天我们看各路明星(比如裘徳洛、布拉德皮特等,不过周杰伦的胡子真心难看)留一部乱七八糟的胡子,追捧的人倒还挺多。不留胡的也很好看,一副清平世界的干净。
呵呵,剃了显得年轻,不剃确实挺烦人的……而且我两边的胡子还不对称,下决心了,剃!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