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全球通史》之后感叹良多其中最深的感叹是:原来我们从小就丢失了历史课。
回想起以前学习的所谓历史,我只能说两个字:狭隘。
我们从小似乎就只知道我们曾经的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无比绚烂多彩、引以地大物博为豪,黄河长江之宏伟无可比拟。并且把教材上各种赞美之词背得滴水不漏,好像两河流域只有黄河长江在雄壮地奔腾,从未去思考更未去探究。于是狭隘的历史观、世界观,就在我们的脑海中悄无声息地成长。
现在人们对于历史问得最多的问题是:学历史有什么用?
学历史没有用,不能给高考加分,不能凭历史谋得一份好差事,不能凭历史生财发迹。
很多人对此表示强烈不赞同,但是在愤慨之余又说不出什么辩驳的理由,只好愤然离去。
在这个看重既得利益的年代非洲的原人和苏美尔的文明之光都显得苍白无力,只有考卷上的铅字才具力透纸背的劲道,一笔分数秒杀一切行云流水。
只能从长远来看才能表现出历史的说服力。
我们号称唯一从未断代的文化大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让我们无不自豪 。可是请仔细看看,埃及的金字塔还完整地保存,即使是经历了数次战争的洗礼,但是万里长城现在只剩下残垣断壁和翻新的刻满游客名字的翻新石头。国家风景区的门票收得比哪里都贵,到了节假日还是人头攒动,人满为患,但是文化遗迹却是无人问津,然后就号称经费不足仍其被侵蚀腐化。
经济飞速发展之后为了赶上现代化的步伐,我们在城区开展了惨烈的现代化拆除战役。拆了梁思成与林徽因的爱巢又要拆镇江千年粮仓,还不知道多少古迹在我们背后被永远清除出了历史舞台。曾经的列强拆了我们的圆明园,现在我们自己又要让其他的古物陪着圆明园一起在底下无言地抽泣。在其他西方文化大国的市中心似乎更多的都是低矮古旧哥特式建筑,但是我们的文化中心则是一条条秋裤。
我们都从小生活在地大物博的国家但是学习的历史却是不连贯的,只有一个一个的点,各种重点各种死记硬背,朝代只有唐宋元明清,古迹只知道长城故宫天坛还有曾遭到老外盗取的莫高窟,似乎只要保护好这几个其他的都拆了也没事。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牢记天安门广场和城楼。高考的压制和对经济的渴求让我们盲目和功力地去学习,看得最多的书就是教材和辅导资料,这些东西能算书吗?这个制度下的结果只能是一群老王八蛋教出一群小王八蛋。
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会在居住的山洞的前端和洞口,但是在山洞的深处画很多简单的壁画,并且这些画都相互重叠,这不是为了保存而是为了祈求得到画中动物的神力或者是控制这些动物的技能。现在我们把教材上的作业都写在本子上,然后交由老师去在本子上任意勾差,我们也是不是也是为了祈祷得到某种神力?而那些在作业本上挥笔的就能够比喻成神灵了。
到了新石器时代,人们的信仰开始渐渐变得明确,巫师的职责也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高。为了记录祭祀的程序和情况巫师们还创造了最早的文字,掌握了知识,并由此为职业。群众把山洞上的乱涂乱画搬出来变成开坛、献祭品,请巫师做法,现在的学生家长则出红包,恭迎老师们开小灶。上万年的发展和进化其实人类的基本生活形式还是没有太大改变的。
”十莫奈何去讨米,百莫奈何来教书!“这句话是一次我中学时代在办公室罚站时听一个历史老师发出的感叹句。我当时为之惊讶。难道谁会对讨饭的这么尊重吗?是为人师的自嘲还是对生活的抱怨?曾经教材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让我更加迷惑。
中学我们没有哲学这个概念,只能从历史书里去仰望星空,探索人类起源的奥秘。在历史老师的带领下形成我们最初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慢慢地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历史里包含了很多很多,如果没有连贯的历史知识很多事情我们是不能从宏观角度去思考的,只能去以偏概全地下决定、去狭隘地理解历史。然后以应付考试的心态发得出学历史没有用的定义。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