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作为摄影组成员独立行动,跟随调研组前往德庆县文化馆。馆长的热情招待,瞬间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交流中,馆长详细探讨德庆县文旅发展计划,从非遗项目的挖掘传承,到文旅产品的创新开发,他侃侃而谈。介绍的文房四宝、孔子手办等即将上市的文旅产品,让我们看到德庆文旅融合的新尝试 。同时,他也坦诚分享非遗项目认证、文旅产品生产销售中的困境,他眼中的忧愁与头上的银丝在阳光下闪烁,这份真实让我体会到文旅发展背后的不易。
在馆长身上,我看到了一名党员为地方文旅振兴的担当。他眼中闪烁的热忱,对困难的积极应对,让我明白文旅发展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无数像他这样的人,以热爱为底色,一步步踏实推进的事业。我用镜头记录交流场景、非遗展品、文旅产品,希望这些画面能传递出德庆文旅发展的决心与温度,也让更多人看到基层文旅工作者的付出。
下午,再次走进德庆学宫。此次采用移步换景手法,结合网络流行热点拍摄幽默视频。从大成殿的庄严,到庭院的古朴,每一处景致都成为创作元素。融入流行梗、趣味剧情,让古老学宫“潮”起来 。拍摄时,我尝试打破传统文旅视频的刻板,用活泼节奏、新奇视角,展现学宫的独特魅力。
这个过程,是传统与潮流的奇妙碰撞。德庆学宫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而网络热点是当下大众的“语言”,将二者结合,意在让传统文化以更接地气的方式传播。拍摄中,我不断琢磨画面衔接、节奏把控,力求让幽默与文化底蕴并存,希望这些视频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德庆学宫,进而探寻背后的文化故事。
晚上,修整上午拍摄的图片、剪辑下午的视频。修整图片时,专注调整光影、色彩,让文化馆的场景、人物更具感染力;剪辑视频时,梳理节奏,将学宫的移步换景与幽默元素巧妙融合。这一系列工作,是对一天素材的二次创作,也是自我成长的过程。
通过整理,我复盘白天的拍摄与交流,思考如何更好地用影像讲好德庆文旅故事。每一次调整、剪辑,都让我对内容呈现更清晰,也愈发意识到,摄影与剪辑不只是记录,更是传递情感、讲述故事的载体。
这一天,在文化馆感受文旅发展的脉搏,在学宫尝试创意表达,在晚间沉淀创作。德庆的文旅魅力,在交流与实践中愈发清晰。我也将带着这份收获,继续用镜头助力德庆文旅传播,记录更多为文旅振兴奋斗的故事,让德庆的文化与风景,被更多人看见 。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