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日志

雅赋网 > 情感故事 > 情感日志 > 正文

古稀环游三 冰城之旅

时间:2018-11-29  阅读:227  作者:春之旷野

古稀环游三 冰城之旅

小学地理课上知道了我国一副雄鸡报晓模样的地图,那雄鸡头便是东北三省。语文课上还知道了东北的抗日女英雄赵一曼,1965年红遍全国的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里那慷慨高昂的男声独唱歌曲《松花江上》……使我对东北有了最初的了解。

中学时特别喜欢看文艺小说。在学校当义务图书管理员时阅读小说非常方便,看了不少小说,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红旗谱》里穷人孩子被逼得“闯关东”……不知那关东是什么样子?记得曲波写的《林海雪原》里有“东北三大宝:人参、貂皮、乌拉草。”的内容,对那个地方充满了好奇。1964年在车站工作时还认识了从东北鹤岗入伍的李嵩林同志,一直在记忆之中。工作后,派出所所长就是东北人,从部队到公安,政治坚强、待人真诚,给我的脑海永远不忘。1992年播放电视剧《年轮》,更是增强了对那个地域的向往。可工作时虽然乘车方便也不乏机会,但终被遥远所扑灭,始终没涉足。此次“古稀环游”,如再不去则真成终生遗憾。远,又何难!7月11日晚在北京站候车,有东北旅客问我“去东北干什么?”我说:“旅游啊!”他睁大眼睛望着我:“旅游?”一副吃惊的样子。我说:“是啊,旅游,怎么了?”他缓缓道:“敢问你……多大年龄?”原来他对一个老人单独外出非常诧异。聊得熟了,我问他“哈尔滨还有白桦林吗?它是什么样子?”“北大荒啊北大荒,又有兔子又有狼……”这是上世纪60年代唱过的一首歌。

7月13日上午到达哈尔滨西站。这个车站2012年12月才正式投入运营,附近没有什么设施。虽是北国纬度最高、气温最低的城市,但三伏天里艳阳高照也使人汗流浃背,况偌大广场竟没有一棵像样的树木。候车大厅一片棕红陶板色,这个颜色国内几乎没有,据说是参考了哈尔滨著名建筑索菲亚大教堂外墙的颜色而决定的。候车内厅吊顶及拱形设计的夹层,也是结合欧式建筑风格而体现了中西合璧。公元1858年,沙皇俄国曾通过不平等的《中俄瑷珲和约》《中俄北京条约》,强行割占了黑龙江省以北10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使这里的地域风格极具俄罗斯风格。哈尔滨作为黑龙江省会,就有“东方莫斯科”之称。中西合壁的市内建筑、俄罗斯小木屋、歌特式楼宇等都体现了俄罗斯风格。洋葱头顶建筑更是俄罗斯风格最显著的特征,成为我不远数千里远赴哈尔滨的因素之一。

车站附近没有旅店,背着提包顶着艳阳步行约3华里,到达一个叫“万达广场”的地方安排住宿,然后根据事先了解到的旅游景点和乘车路线,乘坐64路公交到“哈一百”(哈尔滨第一百货商店)站下,赶往哈尔滨著名的中央大街。

一路都不乏洋葱头顶的建筑物,有的来得及快照,有的一闪而过,中途还见到著名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可惜来不及拍照。翻过一座人行天桥,天桥栏杆装饰花纹全是俄式风格,没有一点中国味道。走到目的地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就是著名的“中央大街”?要不是铁制门楼上的“中央大街”几个字,我怎么也不相信。这“大街”实在太小了!虽说它有1400米长,但宽度只不过10余米!感觉非常遗憾。饶有兴趣的是大街地面全是由长18厘米、宽10厘米的花岗岩方石块铺成,形状犹如俄式小面包,1924年由俄国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设计、监工而建。

走在这条自旅游以来中国最北的一条著名大街,刻意浏览它两边的建筑,大多是欧式或仿欧式,中国格调很少。

中央大街建于1900年,旧称中国大街,意为中国人住的大街。1928年改称“中央大街”,是哈尔滨著名的商业一条街,许多外国人进驻经商。2008年中央大街被联合国授予“联合国建筑成就奖”,国家授予“建筑艺术博物馆”称号,2009年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沿着中央大街前行,不远便到松花江,交汇处是哈尔滨抗洪广场。1998年,哈尔滨与武汉一样,也遇到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人民解放军战士和哈尔滨人民同心协力英勇奋战战胜了洪水。现在这里修建了“哈尔滨市人民防洪胜利纪念塔”成为人们的游览中心。

当年,一首《哈尔滨的夏天》歌曲家喻户晓唱遍全国。可真正来到这里,在长江边长大的我真有大巫见小巫的感觉。不仅是我,微信交谈中武穴老友焰良也有同感。

松花江全长1927公里,不足长江十分之一,跨内蒙,吉林,黑龙江三省。由于宽度不是很大,江面横扯跨江观光缆绳,缆车缓缓移动、往来不停……斯大林公园,俄罗斯小木屋,江边一个挨着一个供娱乐之用造型各具特色的俄罗斯风格小船坞,使人还真有一种俄罗斯的感觉。

沿绿树成荫的松花江畔步行,穿过斯大林公园和冰城象征的白天鹅雕塑,来到中国北方建造较早的松花江大桥。松花江大桥原名是“滨州线松花江铁路大桥”。公元1896年,沙俄在我国修筑东清铁路,1901修建松花江大桥。桥长1027.15米,宽7.2米、19孔,桥面铺设单轨铁道。建国后的1962年对大桥进行了全面大修,更换了钢桁梁,增设了供人行走设有扶栏的副桥,2013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站在新颖醒目白色桥梁的副桥上眺望松花江水,有一种“逝者如斯夫”的感慨,但绝没有“大江东去”的豪放。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江,无论走到哪里的什么江,除了黄河的壶口瀑布,都没有长江壮观。我的思绪回到黑暗的旧中国。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悲苦怨愤的东北军官兵被迫流亡至关内。1937年,河北定州共产党人张寒晖在西安耳闻目睹几十万东北军和人民流亡声音与惨状,倾听东北人控诉“九一八”事变日本人的罪行,倾听他们对失去故乡、亲人的痛苦,悲愤地创作了著名的《松花江上》歌词:“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叙事般的词作委婉柔情、情感真切,充满了对家乡和亲人的热爱与怀念。完成词作后,35岁的张寒晖广泛收集东北曲调,以失去亲人坟头的哭诉为素材,写成《松花江上》曲调。许多人唱到“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时撕心裂肺,唱到“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时失声痛哭……歌声中凝聚的情感与血泪激励了亿万中华儿女走上抗日前线,《松花江上》唱遍大江南北。1964年,红遍全国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编排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抗日救亡歌曲,记得是16岁考入上海音乐学院的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施鸿鄂演唱的。1965年我在车站工作,闲暇时常常放声高唱这支歌。车站有许多喜欢音乐与歌唱的人,还有许多到这里来“学雷锋,做好事”的青少年学生,我们常常聚在一块兴高采烈地唱歌、谈论……呜呼!“逝者如斯夫”……这次能够到哈尔滨,《松花江上》这支歌也是重要催动因素。

只有一天安排,从松花江大桥下来,匆匆沿着中央大街返回,寻找“哈一百”附近的索菲亚大教堂。很幸运地问到两个青年学生,他们一路引着我,直到“哈一百”。索菲亚大教堂就在旁边。大教堂1907年由沙皇俄国建造,1932年重建成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教堂。它的建筑精美,恢宏大气,至今都是哈尔滨标志性建筑,也沙皇俄国侵略东北的历史见证和重要遗迹。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它的主要建筑特点是浓郁俄罗斯情调的“帐篷顶”与高耸的“洋葱头”穹顶,可与莫斯科红场南紧挨克里姆林宫的瓦西里教堂相媲美,是哈尔滨一处独特景观。“索菲亚”一词,是古希腊“智慧”之意。

哈尔滨是我典型的“点到为止”游,但我给孩子们买的当地特产相当考究。大凡礼品类都是小吃、糕点之类,考虑它们都没当地特色。几经查看与考虑,最后我选了“东北三大宝:人参、貂皮、乌拉草”中的新鲜人参,和印有索菲亚大教堂“洋葱头”穹顶画面的铁盒巧克力。这两样特产我相当满意:一是最能代表了东北特产;二是有代表哈尔滨城市标志的索菲亚大教堂巧克力铁盒,可以永久保存;三是比较大气,“拿得出手”。

2018.10.3

相关专题:东北

赞(0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欢迎评论,感谢支持!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口述故事情感文章情感美文情感日志爱情文章亲情文章友情文章优美文章经典文章情感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