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精选

雅赋网 > 短篇美文 > 杂文精选 > 正文

从郑板桥“扶贫”话扶贫

时间:2017-11-21  阅读:548  作者:东东新

从郑板桥“扶贫”话扶贫

从郑板桥“扶贫”话扶贫

2013年元旦前夕,习近平同志担任党的总书记后,把扶贫考察的第一站选在了太行山连片特困地区的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顾家台村,他在考察时对群众深情地说:“郑板桥有一首诗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我们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的疾苦更要有这样的情怀,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心,更多关注困难群众,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生活水平。”他所说的郑板桥即是被誉为“扬州八怪”之一清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板桥公。
打开“百度”搜索,可以找到:郑板桥(1693年11月22日-1766年1月22日),汉族,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乾隆时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历史上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著有《板桥全集》。其实,郑板桥关心民间疾苦,深入群众扶贫的另一面也是广大群众津津乐道称颂不已的。
史书上记载:郑板桥在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时,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也就是说,郑板桥在任县令时,经常微服私访,下到农户家中,嘘寒问暖,体恤民情,甚至在为民请赈时,不惜得罪当朝的大官。
某年年关将近,郑板桥带领随处私访到一农户家门口,见大门上写着一副对联,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郑板桥看后,即刻让差役回县衙取些衣服、粮食和银两来。差役取来后,郑板桥把这些钱物交与这一农家,农家主人感激不尽,连连磕头。差役不解其故,郑板桥说:“对联明白说了他家缺衣(一)少食(十)没东西过年呢!”由此可见,郑板桥对于扶贫这项工作是丝毫不打马虎眼、丝毫不打折扣的。
板桥公此次“扶贫”,一是抓住年关,走出机关,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走村串户,探访民情,“扶贫”扶在“时候”上;二是体察入微、周到细致,从细节处发现问题,从末节中抠出问题,知道扶贫对象缺什么少什么还需要什么,“扶贫”扶在了“点子”上。这在“扶贫史”上可谓是一段传世的佳话。单从态度上说,板桥公的“扶贫”是可师可效的,至于“扶贫”的“时候”与“点子”,我们就不能拘泥在他的“概念”之上了。
然而,前不久,笔者在一次扶贫讨论座谈会上听人说,扶贫别无它法,只要政府给些钱、给些物,扶贫工作队到贫困户家中走一走,扶贫表格填一填,答问题时培一培,告诉贫困户如何作答,任务就算完成了。如此说来,未免太把“扶贫”概念简单化、公式化了,真能那般容易地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何必提出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的宏伟目标,何必花如此大的气力组织开展扶贫工作,又何必要三令五申强调扶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性呢;真能那般容易,我们在“十三五”期间就不用再安排部署扶贫攻坚这场重大战役了。
众所周知,东安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村基础差、工业欠发达,经济起步晚、底子薄,相对来说,农业人口多、贫困面积宽、扶贫难度大,“十三五”期间,不能不打一个扶贫攻坚战役。因此,我们抓扶贫工作的领导、深入一线的扶贫工作队员,必须要有清醒的头脑,能认识到脱贫攻坚战役是一项惠及子孙后代的千秋伟业,它创造了世界扶贫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是我们党对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是习近平同志花精力最多的一项工作,也是当前压倒一切工作的一项紧迫政治任务,容不得半点商量和马虎;必须要有清醒的思路和打硬仗的决心,不能象临时救灾,敷衍了事,应当把心“沉”下去,把脚跟“扎”下去,多了解、多研究分析贫困村、贫困户贫什么、缺什么、最需要什么;工作中,既要“雪中送炭”,又要“锦上添花”;既要“区别对待”,又要“因户施策”,更要注意利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制定扶贫规划,不失时机地开展送科技下乡,用科学技术武装农民,对症开补体药方,把救济式扶贫转到开发式扶贫,把输血式扶贫转到造血式扶贫,在“扶本”上多做文章、做好文章,让贫困农民自己在“贫”中织“锦”、在“锦”上添“花”;在确定发展路子上特别要注意改变只有某种方式才能脱贫致富的观念,我们应当在基础设施、产业扶持、集体经济、林业牧业渔业、乡村微旅游、旅游服务业等方面因地制宜,巧做文章,多种方式扶贫,做到扶真贫、真扶贫。只有这样,我们的扶贫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才能不走过场流于形式,才能让贫困户彻底摆脱贫困,走上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上来。

相关专题:扶贫 工作 贫困

赞(6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欢迎评论,感谢支持!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短文短篇心情短文精美短文短文摘抄英语美文青年文摘读者文摘杂文精选短篇小说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