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淡风轻,细水长流
时间如白驹过隙,三下乡结束距今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三下乡期间所发生的事情仍然历历在目。学校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主旨是让学生深入基层,锻炼自我,体验生活,接触社会,发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出发到归程的这十几天里,发生了许多事,我也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没有人的成长之路是一帆风顺的,磨难能使人成长。在三下乡过程中,我们没有父母和老师的帮助,遇到困难只能靠自己想办法解决,这无疑对我们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刚刚到达我们的实践基地——青桐小学的时候受到了当地人的欢迎,有位大叔骑着自行车带着小孩来和我们聊天,从聊天中能感受到他对我们的欢迎,其间我们还认识了当地的小学生笑笑、丹娜和笑笑的表姐诺言。然后青桐小学的校领导带我们参观了办公室和教室,经过一番打扫,我们入住了我们的宿舍。再来到基地之前我就听别人说我们基地的环境很差,我还是觉得应该“眼见为实”,学校有一条宽宽的大道,大道的一边是教学楼,另一边是沙池与篮球场,可能因为太久没人打扫,地上都布满了落叶,显得很乱,其实这些我都能接受,最让我吃惊的是厕所和冲凉房都是没有门的,而且非常脏。但我最后体会到了什么叫做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学校在我们与学生的努力下变得干净整洁,冲凉房也挂上了帘布,许多问题在大家的努力下都得到了解决。
在第一天早晨,当地的学生让我大吃一惊,因为我们每天晚上都安排人员守夜,而我是守下半夜,所以我起得很早,看着太阳缓缓升起,万物复苏,我真正感到“一日之计在于晨”这句话的含义。我本来以为自己已经算是起得很早的人了。没想到,我刚刷完牙洗完脸就看到学生到学校了,那时才六点半左右,我和她们聊了一会,才知道她们有的人四点多就起床了,那时真的是震惊到我了。身为师范生的我,在三下乡期间有机会登上那三尺讲台,感受了一下当老师的感觉。我被安排到的课程是语文,这虽然不是我的主科,但我还是想尽全力上好我的课。尽管我有备课,但在我真正踏上讲台时还是有一点小紧张,斯大林曾经说过: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好的老师。在上课时,我发现了我自身的很多不足,我个人的声音比较小,在上课的时候如果声音小,那后排的学生就可能听不见,所以我不得不提高自己的音量;还有对我来说,课堂的气氛很难控制,要如何将知识生动地传授给学生也是我要学习的。三下乡期间我们不仅开设了知识课堂,同时也开设了第二课堂,例如:实验课、钢笔课、手工课等等,为学生们传授更多实用性的知识。经过十几天的相处,我觉得我们与学生的关系是亦师亦友,在课堂上,我们是老师与学生;在课堂外,我们是朋友。
在三下乡期间,为了贯彻党十八大的精神,响应国家的扶贫政策,帮助更多贫困学子圆大学梦,我们岭南师范学院“鲲鸣之夏”社会实践队成立了国家助学贷款宣传小组。我也是宣传组的一员。宣传组的工作主要是向当地的村民们介绍国家助学贷款与调查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普及程度,我们的宣传方式主要是入户宣传、定点宣传与问卷调查三种。我们第一次进行入户宣传的时候,经验不足,所以我们开始的时候有点拘束,过了很久才进入状态。生活如柴,希望是火,失望是烟。在我们入户宣传的时候,每进入一户人家我们都是充满希望的,每当被拒绝的时候我们都是满怀失望的。刚开始进行宣传时,我们遇到了很多的拒绝,回收到的问卷数目也很少,但在宣传中,我们学会了团结与互助,学会了受到打击后如何快速调整自己的状态与反思自己的不足。从陌生到熟悉,从生疏到熟练,都要进过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我们与学生相交从彼此陌生到相互了解,我们的宣传工作从拘束生疏到热情熟练,这些过程少不了碰壁,少不了挫折,但我们学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同时也成长了很多。
除了支教组与宣传组,我还加入了新闻组。别人都说后勤组与新闻组最累,后勤组要做很多事情,要早起;新闻组要写新闻与发新闻,要熬夜。身在新闻组的我觉得自己是乐在其中。起初,我并不是很懂如何才能写出一篇好的新闻稿,因为以前学的都忘得差不多了,所以有点担心自己是否能将工作做好。不过新闻组组长很负责,我又不懂的都会请教他或其他同学。我所发稿的网站迟迟没有审核通过,那时候有沮丧、有无奈。但后来在我看到自己与同学所写的新闻在网站上发布的那一刻,内心是无法抑制的兴奋与喜悦,那时觉得身体里迸发出无限的动力。新闻组的组员们都是非常幽默的,大家也非常团结,有时候有人完成了自己的发稿任务都会去帮助其他同学发稿。团结互助的团队往往更有凝聚力,能发挥出更大的力量。在新闻组我学会了如何写稿、如何修图,还有如何发稿。每个人都有不足,都有优点或缺点,我要懂得如何向别人学习,扬长避短,发扬优点与改正缺点。
在骄阳似火的七月,我度过充实而富有意义的三下乡,邂逅了许多人,收获了友谊,学会了理解与包容。尽管我与学生们已经分别多日,但仍然忘不了学生们分别时的泪眼与不舍。我相信,云淡风轻,细水长流,分别是重逢的开始。这次三下乡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实践活动,还是一份珍贵的财富和一份美好的回忆。
撰文/陈思瑾
来源/岭南师范学院“鲲鸣之夏”社会实践队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