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章

雅赋网 > 情感故事 > 经典文章 > 正文

曾经的“年味”

时间:2017-02-01  阅读:1021  作者:紫夏

曾经的“年味”

年味是什么?我们谁也说不清楚。有人说是划破夜空的晨曦,是挂在屋檐上的灯笼,是贴在柱子或门枋上的春联,是奔离衣柜的新衣,是口耳相传的祝福……

然而,长大了,长老了,我们找不到年味了。

冯骥才老先生说:“年味”,并不是物质的丰盛,而应该是文化的丰盛。也有人说,“年味”就是喜庆、吉祥、平安、团圆、兴隆、长寿、富贵……,确实这些都是年味的意蕴,它们凝聚了人们对生活、对生命的所有的美好祝愿。尽管如此,我对“过年”劲头不足,这“年意”似乎就是很淡。

一大桌肉好不容易置好,人好不容易招集了起来,酒没过三巡,菜过不足五味,人都不知道哪儿去了。于是只好自己恪守着传统,收拾完毕,再点上香烛,电视调到“春晚”,独自儿守起岁来。当我醒来时,电视已经是“朝闻天下”。这时我才知道,春晚我没有看,“岁”也不知道去了哪儿,香坛上的蜡烛早已灭烬……这真不叫过年。

邦!邦!突然听到有敲门声,起来一看,两个“踩年”的小孩,一个人拿着一小口袋。很高兴,大门一开,让了进行。看到桌面上有糖果、水果,本想抓起来就帮他们装去。小孩摇摆头:我们不要水果糖果,我们只要钱。嚯!这年头“踩年”的要求也提高了,顺手摸认袋,好不容易才摸出二十块钱,每人送上十块。小孩高兴了,乐着,没听到感谢一声,跑了。

小孩盼过年,大人怕过年——这是我们这一代的真实感受。我们确实抱怨:“现在年味儿越来越淡了”。

记得我们小的时候,每到腊月,大人们便提醒小孩了:要过年了,到时就有鸡把腿吃了。于是每隔一天,就问大人一遍,问的和答的都不厌其烦。

雪很大,风也大,以至于村口的泥巴路也冻得滑溜溜。大伙邀约着就去滑冰,脚穿的是用棕绳编的木底棕鞋,底下还钉着铁钉,很爬滑的。衣服都是家机织布,扣子都不想扣,拿着稻草一纽,往腰上一捆,也好像不那么冷。当木板把凌冻滑得只剩下泥巴之后,才罢休。那条泥巴道经一个晚上的风吹,第二天又冻结了。父亲说,冷得很,不要滑了,滑倒脚杆不好,那是不好过年的。可这哪里行,这样好的滑道!果不其然,由于滑道太滑,滑板连人带木滑板一直滑下路坎下的祸蚂菜棵里去了。一身的刺痛,哭哭滴滴跑回家来。父亲训斥:“这下过不成年了嘛。”好几天闷闷不乐。好像没过几天,父母说,我们去买炮火(鞭炮)去。我当然高兴,买炮火谁不高兴。

场在余庆县城,那时施秉县城要十天才赶一场,而余庆县城是三天一场,去余庆那真叫走“大地方”了。去余庆那可是走长途,从我家走要走五十多里路,且以山路为主。父母是去挑猪崽去卖才得钱过年。早上五点钟就出发,中午才走到县城,余庆人嫌我家那“白洗黑猪”个子小,经过几个小时的讨价还价,那五头猪才买脱,十五块钱一对,有十二块钱一对,有只只卖五块,总共三十二块钱,这可是我母亲几个月的辛劳才喂长的。父亲给了我两块,咂护:这是购炮火的钱。我和父亲转了好多个店才购得到。我们买了三扎,一扎五十响,有两扎二十响,花皮的。这可让我高兴得不得了。父亲买了一副土碗,几根广桄杆(甘蔗),薄皮的那种,再购块红糖,于是赶路回家了。到家时已是晚上九点,我的脚也磨破了皮。

我们家没有肥猪,生产队里有养猪场,年前的两个星期之前,生产队分得了二十多斤,已经在炕上炕着了。好在生产队分得有黄豆,母亲拿来推成豆腐,用一种植物油和一些花椒之类的香料,混合着,拧成一个个圆形,也放在炕上,这就是血豆腐。

过年一定得有甜酒,也还得有糍粑。这些虽然不会很多,但母亲总会准备得有的,只有爸爸的土酒困难一点。那时用酒票,父亲找了那些没喝酒的人,他们给了他票购买,酒,我们叫它“八加一”,因为那时好像是全国“统购统销”,价格全国一样,父亲能得到三五斤白酒,那还叫做有关系的才得到。不过,这难不到母亲,每到过年的时候,母亲会用红苕砍成细块,然后用酒曲发酵,一个星期后就可以烤成水酒了。我那时不喝酒,但那苕酒味总是在屋里漂荡着,香味还是不错。

过年过年,杀鸡上前。这话不错,鸡是必不可少的。一年到头没有一只鸡肯定是不行的。在三十的那天,我们作为小孩总是把公鸡早早的抱出去了,我们必须在这鸡被杀之前,到村子里巡一圈比赛,看谁的公鸡打斗最利害。当鸡抱回来时,鸡已奄奄一息。

三柱香,一贴纸,香坛上一烧,鸡就在堂屋的中央被杀了。鸡杀好不能马上烫,还得先将好看的毛拔下来,特别是颈间和尾巴那一撮看。先用箕子装好,母亲把我们的棉帽取了来,用针线缝成一圈一圈的,然后把所有的鸡毛插在针脚之上。这当然要花功夫的,前面用的毛要长一点,后面用的毛我短一点,花色搭配要得当。女孩一般不戴,男孩是必须的,主要是五六岁以下的男孩。鸡毛插好之后,我们便戴着去寨子上走一圈了,大家攀比着哪个更好看。

听老人说,插鸡毛是男人的象征,在解放之前,有很多的小伙子都是还戴着这种帽子出行、游方呢。“尿泡”是鸡的胃部,苗话叫“都勿”,鸡开肠破肚之后,取了出来,用水洗净,又用火坑灰死劲的搓,然后重新洗干净,用嘴一吹,再用线扎紧,一个漂亮的“都勿”就算做成。这“都勿”一头长一头短,拿在手上象个天鹅,很受小孩喜欢。

我们到汉族地方之后,也贴春联、也贴画图。“说春”的人从石阡县那边的山上翻山过来,他们背着雕版印刷的“历书”,用一种古纸,薄飞飞的,除了印有日期星期以及禁忌的时期外,还有“几龙治水,几牛耕地,几马驼谷,几夫共仓……”等等。大人们一看就知道某年是有不有水耕地,粮食能否丰收,神奇得很。这“历书”一般放在香坛上以方便大家阅览。那说书的人一来,人们就打开大门让他进堂屋里去,他在里面又是说福又是喜,让主人家心里乐滋滋的,主人会拿几毛钱或块把钱送给“说春”的人。

过年的时间多是在下午的三四点钟,这时各种菜都煮熟。母亲拿出一个筛子,里面放置祭品,这主要是肉、酒之类的。拿到香坛下的一张桌子搁好,焚香烧纸,放鞭炮这就算是祭祀成功。接下来就是吃饭。我们家父母亲总希望我们先洗好手,饭是糯米团,肉切成大砣大砣的,用手抓着吃。这就是“和祖宗共食”。至于我们苗家为什么那天要用手抓饭食,我说不清楚。大家们说,这一天祖宗都回来了,祖宗在太阳升起的东方,祖宗们曾经用手抓饭食,所以用手吃才算是“和祖宗共食”。这种习俗好多地方没有了,但是在我们老家一带也还有人按古训古规。

吃饭的时候,母亲不断地说,你们又得一岁了,长大了。小的弟妹分到的是鸡腿、大一点的得鸡翅,再大一点的得一砣肉,那时我的奶奶还在,她分到的是鸡心鸡肝。反正人人都分到等额的份儿。

饭吃好之后,天已暗了下来。父亲找来一个大大的青枫蔸往火坑上一放,这就是“守岁”的柴火。全家人围绕着火坑叙话。那时没有电视,收音机根本买不起,火坑夜话是最好的打发“守岁”。父亲喜欢“摆古”,什么人猴打官司、兄弟人姊妹虎、耇耶与耇呼等等,反正年年都是那些故事。每次摆出来,总感觉新鲜度都不同。有时会摆的,自己也摆,不会的地方有人也会补充。

父母是苗族传统歌师,有人会到家里来找他们拣歌(当地把教歌叫拣歌),年轻人找教情歌,中年人找教酒歌,小孩子就是童谣。这样的日子一直到过完小年(苗族把正月十五叫小年)才结束。晚上没有吃的,都是一些土产的葵花籽、花生、南瓜籽之类的,糖果较少。但那时大家过得有滋有味。能在这一家得到一次烧开的甜酒吃,那就是最上档次的家庭了。

夜霄之后,小孩们要去睡觉了,因为第二天还要去“踩年”。而大人们则坚守岗位守年。

天还没亮,大人们便叫醒我们:“起来踩年了,年要走了呢!”男孩们便闻风而动(这没有女孩的事)。起了床,洗好脸,左右邻居邀约几个小伙伴,“踩年”开始了。“踩年”,说的是踩年的尾巴。年过了之后,年要到东方去,它要到那里带来春天,带来布谷鸟,带来风雨雷电,带来四季。年走之前,由男孩子们起来踩了它的尾巴,年才记到回来。其实这是苗族人对新一年的美好心愿。

每到一户之后,小孩们敲击主人家的门,主人听到后就起来开门,接着就是发瓜子糖果之类。有钱的人家会给钱的,几分钱到几角钱不等。记得那时候我们得到的都是以瓜子为多。回来之后,大人们会问踩到龙尾巴没有,我们都会说:“踩到了!”于是展现自己的“战利品”。

初一是“踩年”,初二就是“踩新水”。这踩新水也和踩年一样。

记忆中的年是浓烈的,年味浓,记忆也深。

现在生活好了,物质也丰富了,而我们确找不到年味了,其实是被我们自己的无知消解的。它缘于我们对自己文化及其价值的无知,对人的精神生活与需求的无知。年岁好了,我们的年都是在麻将桌上消失了,年没有文化的依傍,年则过得十分的尴尬,这就是现在的“年味”。

二0一七年元月三十一日 紫夏 于偏桥

相关专题:年味 过年 小孩 父亲

赞(5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欢迎评论,感谢支持!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口述故事情感文章情感美文情感日志爱情文章亲情文章友情文章优美文章经典文章情感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