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不仅是一个地域名称,更是一个人文概念。如果从历史上看,我理解的“江南”首先是春秋时代的“吴越之地”,而后应该是清代名人郑晓所表述的“江南六府”中的五府,即苏,淞,常(无锡),嘉,湖。这与我们现代广义上“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划分大相径庭,又与狭义上的苏南浙北的行政划分有所区别,倒不如“环太湖区域”来的更直观具体。
江南是中国很独特的地方:自古风调雨顺,民风淳朴,虽从未成为过全国的政治中心,但作为古代的粮仓和近现代民族工业的摇篮,从不缺少全国的关注;江南的历朝历代没有太多的君王或将领,但却出有风骨的文人或技术官僚,他们既聪颖细腻,又不乏荣辱不惊的大气;江南地处南北文化以及沿海内陆的交汇之处,却能兼容并蓄,没有被任何一方同化,不激进不保守,以中庸之道独树一帜……
提到江南,人们自然会想到江南园林和江南水乡,其实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园林的主题往往是风雅,言志和退隐,从“退思”,“拙政”等名字就可以略知一二,这多半是一种壮志未酬的遗憾或曾经风雨的回归,却又不失高尚的格调和情操……所以一草一木见精致,一庭一院有寓意,一桥一水显真情;而江南水乡呈现的是另一种鲜活的民俗风貌,婉约的小桥流水,动听的吴侬软语,古朴的生活习俗,和谐的小镇风光,这一切仿佛是一场流动的旋律让人回味无穷。
自古赞美江南的诗句不少,我认为最有代表的是韦庄笔下的江南:“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这首《菩萨蛮》的浓度极高,不仅有乡愁离别,有江南烟雨,还有碧水画船,更有江南韵味的水乡女子……
江南历来名人辈出,我觉得最能体现江南人性格的是西晋文学家张翰,就是那个不受名利所累,为了“莼鲈之思”而辞官回乡的吴江大才子,他貌似随性,实则是早已参透世态,及时回归人生的本质;现代名作家陆文夫与他也有几分相似之处,他以优雅恬淡的文风,智慧精美的文字写就的小说《美食家》和《小巷深处》,几乎成为“苏州文学”和江南文化市井文化的代表。
江南文化的起源是吴文化,就是被孔子赞为“至德”的泰伯精神,其核心为“谦让开拓”。我简单地概括为既勇于进取,又谦虚包容;既脚踏实地,又胸怀大志;既勤奋刻苦,又享受生活……
相关专题:江南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