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学校餐厅吃饭的路上,偶然听到旁边走过的研究生学长说了句:“小时候确实挺馋的。”没听到这句话的前言和后续,但这一句话,让我想到了那些曾经馋过我们的小零食。不知道八零后怎样,也想象不出00后怎么看我们90后。一代零食,代表了一代人的童年。
记得那时候我们花一毛钱去买辣辣的唐僧肉,也许是因为《西游记》的影响太深,小毛孩子总喜欢拿着攒下来的几毛钱去小商店里弱弱的问:“还有唐僧肉吗?”然后吃完满嘴的油、盐和辣椒粉。等我上了大学,第一次吃哈尔滨的烤冷面的时候,才回忆起来,唐僧肉的材质和冷面有些相像。不知道吃烤冷面的90后有多少人会像我一样,每吃一次会想到小时候的样子,然后旁若无人的笑起来。
三四年级的时候,有一种五毛钱一袋的“鲜牛肉”,记不清是甜中带咸还是什么味道了,也许加了肉字总会挑起小孩子的馋心。实际上就是淀粉色素和各种食品添加剂做成的东西。
前段时间,室友喜欢吃卫龙,是一种辣条条,除了咸和辣,能给人最多的就是勾起我们小时候吃香辣丝的回忆。
那些辣的、咸的的各种各样的小食品,可能现在都忘了他们的名字,但是估计我们这一代人总会有一边吃一边被辣的流眼泪、一边吃一边看着旁边小孩子嘴边手上油腻腻的样子傻乐。
那个时候我们吃熊毅武的干脆面,总会有人比赛看谁一口吃得多,于是不停地往嘴里塞,最后鼓着腮帮子一口一口嚼下。喜欢放调料的人,总是倒很多进去,然后吃到最后一口就几乎只剩调料了。现在在想当时怎么那么傻,不过也许童年就是这样,没有这些傻傻的乐子,我们拿什么回忆?
记得那时候,冰棍刚出来,没有包装纸或者只是一张薄薄的透明的塑料纸。那时的冰棍只有水加糖的味道,勾兑的色素也只是黄色。却觉得很好吃。不过说好吃倒不如说是新奇。记得初中的时候,我喜欢吃一种雪梨味道的雪糕,记不清名字,只记得雪白雪白的,很是纯净。或许是那个时候就注定我终归是喜欢纯净的东西。
我们喝两毛钱一杯的汽水,加了色素加点糖,加点香精,有种类似于稀释后的橙汁的感觉。有透明的也有橘黄色的。薄薄的一小杯,然后插一个小吸管。
那个时候,不怎么有玩具,也正因此便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产生。我们收集好几十支吃完雪糕后的棍棍,把它们散在地上看谁能够一支支挑起还不影响其他的棍子。我们收集干脆面里的小卡片,男生喜欢互相“打卡”。我们用玻璃球(很多人也叫弹珠),现在想想有种缩小版桌球的味道。我们把吃剩下的糖纸叠成小纸鹤夹在书里,直到现在我偶尔还是会这样,也不知道是还没长大还是想要一直都有那时的,自娱自乐。
冬天,校园里都在卖糖葫芦,昨天,路上有人说“我记得小时候,一块钱两根,每个上面有十个山楂”。我是记不清我小的时候糖葫芦是怎么卖的了,只记得那个时候只有山楂糖葫芦。现在,葡萄、草莓、黑枣、猕猴桃等等等等,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直到现在,都很怀念小时候的石头糖,只觉得彩色的糖豆豆被做成小石头的样子很好玩。但是,现在几乎见不到了,就算见到,也没有当年的哪种感觉。
我们吃比巴卜泡泡糖,然后比赛谁吹得泡泡最大,常常是大大的泡泡意外破了,粘的满脸。记得那时,学别人朝内吸泡泡,然后发出很大的声响。还记得会把嘴巴里的口香糖悄悄的藏在一边,然后骗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我把它咽下去了,,,那个时候,大人常常会吓唬小孩,口香糖不能咽下去,会把肠子粘住。于是会有不小心咽下去的孩子,黯然伤神:怎么办,我的肠子会被粘住。
从小,我是喜欢吃棒棒糖的,记得那时喜欢去买一毛钱一个的青苹果味或者菠萝味的,酸酸甜甜的总喜欢拿回家和爸爸一起吃,只不过他喜欢直接嚼碎,我喜欢慢慢化着吃。那个时候扁平状,淡绿色,是我最喜欢的味道。也有其他的球形的用包装纸直接包着的类似于现在的真知棒,但是貌似我一直到对它们没那么多好感。后来,有了阿尔卑斯,我把所有的味道都吃完后发现,还是钟情于原味,浓,纯,温暖。直到现在,还是喜欢在想起的时候叼根棒棒糖,一杯水,一本书。
初中的时候,吃一种方形的巧克力,记不住牌子了。高中的时候,吃各种各样的巧克力最后迷上了德芙,喜欢吃它的原味。大学的时候,喜欢吃黑巧克力。
越长大,发现自己喜欢吃的零食在慢慢减少,于是好几个人一起去超市买零食的时候,我就只去两个地方买了棒棒糖和巧克力后,看着其他一堆零食发呆。朋友说,如果人人都像你这样,零食店的生意就亏了。我说,放心吧,女孩子都是吃货,少我一个不少。不是不会去吃,只是对于其他食物有的只是可有可无的感觉。喜欢的东西越来越少,却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一如身边的人,越长大,陪在旁边的人越少,但愿意留下来陪你一起走的人,越来越重要。
因为路人的一句话,回忆起一些模糊而可爱的事情,于是决定这个大周日的午后用文字记下来。说不定等十多年之后,我的孩子会对着我的文字说:“那些吃的现在还能找到吗?”或者“妈妈小的时候生活真落后”。但是我一定会告诉他/她:“落后不落后不重要,重要的是,那时我很快乐。快乐是最重要的。”
2014.11.9 By胡宏丹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