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文章

雅赋网 > 情感故事 > 亲情文章 > 正文

你养我长大 我陪你变老

时间:2016-12-10  阅读:1536  作者:东山

你养我长大 我陪你变老

母亲今年74岁了,她身高不到一米五,体重不足80斤。前不久兄弟几个回家,看见她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只要刮一阵风,就会将她卷起来似的,看着总是让人心酸的感觉。于是都动员她不要留在老家,到成都来和我们一起生活。但是,母亲依旧不同意,理由就是两个,一是老家是她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对什么都熟悉,对什么都有感情,这样生活得自在;二是各家都有各家的生活习惯,不愿意再给我们这些当儿子的添麻烦。母亲没有什么文化,不会讲什么大道理,可她的每句话都触动着我们的心灵。惭愧、内疚、心酸。在母亲面前,我们永远是个孩子。

母亲出生于一个偏远的乡村。外公其实是个老实的农民,但家中有土地,解放前的日子还算殷实。外婆性情温和、待人诚恳、热情大方。母亲是家中的老大,下面有两个妹妹,因为家庭的因素,她没有机会去学堂,整天就跟着外婆,做些针线活,或者照看妹妹们。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解放后,土改来了。由于家里有一些田地,经济好一些,便被划分成地主成份。田土被分了,家产被没收了。也许是积劳成疾,也许是打击太大,没多久,外公就去逝了。作为丧夫之痛的外婆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可为了自己的儿女,她坚强地活着,常常教育孩子们要勤劳,凡事都要小心谨慎。也许是上天有好生之德吧,还有也许是外婆年轻时也还算端庄动人吧。廖姓生产队长死了老婆,便安排媒人找外婆表明了心意。外婆也自然是应承了,于是她便带上的母亲和两个姨娘嫁进了廖家的大门。听母亲讲,自从到廖家后,廖外公对她们并不好,每天天不明地不亮地就必须起来干活。作为老大,常常护着两个妹妹,母亲也因此还会常常挨打,有时还会被罚睡牛圈。也许是作为家中老大的责任感,也许是对生活压力的反抗,母亲渐渐养成了坚韧倔强的性格,做什么东西都很要强。这样的性格直接影响到她的一生。

在那个年代,养女就是赔钱的货。到了出嫁的年龄,廖外公便选了个我们生产队姓王的贫农,匆匆地把母亲送了出去。但是母亲对这个对象没有一点感觉,性格内向,进了家门后居然不怎么说话、也不搭理人,爱理不理的样子,好似有病似的(现在看来,这个王大爷可能真是有问题,一生未婚)。母亲失望至极,在经过几天的冷漠相处后,毅然回家了。两个月后,便又闪电般地办了离婚手续。

或许是姻缘天注定吧,才结婚一年多的父亲,因杨姓妈妈生病去逝,此时正陷于悲痛之中。也不知是什么原因,从什么开始,反正母亲与父亲就走到一起了。这在当时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也是让世人不能接受的。为此招来了很多非议,特别是王姓家族更是百般刁难。好在太婆在当地名望很高,出面说话,相关人员都得卖她的面子,此事就算平息了。

母亲一共生育了六个子女,其中老大是个女儿,在五六个月时因扯惊风死了,对此母亲哭了好久,至今还在埋怨太婆因不喜欢女儿,而不拿钱来医;老二是个儿子,可能是身体太弱,出世到没多久又夭折了。连续两个娃娃没有养大,更担心以后还出问题不。在怀上我时,母亲就格外小心了。外婆也相当紧张,听人家说娃娃太金贵了不容易养,而要贱点才好养,于是在生我前,专门买了一大的瓦缸子,并给我取乳名“缸缸儿”。在全家人的百般呵护下,我终于渐渐地长大了。后来父亲母亲总想再生一个女儿,但自我以后,全是生的儿子,并且一个个在不经意间都健康地成长起来了,对此父母亲都心存遗憾。

在那个挣工分、土里刨食的年代,分口粮必须要挣够工分。父亲有个砖瓦的手艺,因此常年在外打工,家中参加劳动的全是女人。按当时的规定,男劳动力每天可挣10分,而女的只能挣7分,这样下来,我们家的工分就不够了,只能靠父亲用挣到的钱来补差。有可能是嫉妒父亲的手艺可能在外挣钱,那年作业组长要求每家都必须要有男劳动力出工,没有男的必须要有女的参加男人的工种,男做什么她就做什么,并且完成一样的工作量,按要求母亲就只得跟男人们一样的干活。但到年底计算时,只能按7分计算。父亲年底回家得知此事后,差点与作业组长拼命。

在那个物质匮乏年代,随着家中人丁兴望,家中的粮食是越来越紧张。父亲又常年不在家,于是母亲总是想办法,甚至是放下了女人羞涩的面子,尽可能地弄些补充的东西回来吃。随着母亲去田荡荡里面网虾米、捉小鱼,于是渐渐地学会了在水田中摸泥鳅、黄鳝的本事;随着母亲去小河中捡贝壳、螺蛳,渐渐地学会了游泳、捉鱼的本事。这样,基本上解决了家中缺粮少食的问题。

在那个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成分不好就是长期被批斗的对象。记忆中,那时时常要开社员大会。那时开会,基本上都是先学习毛主席语录,和一些也不知是什么时候的旧报纸,然后讲一讲生产队的事务性问题,最后就是批斗大会。特别是重大节日,或是运动时点,所有成分不好的都要拉出批斗的。母亲的成分是地主,批斗自然上少不了她一分的。至今都还清晰记得我的一个本姓叔叔,站在高板凳上振臂高呼“打到毕…”,而台下母亲胸前挂着沉重牌子,沮丧地低着头,被批斗的场景。每次批斗会后,母亲总是嘤嘤哭上好一阵子,觉得委屈,给家里人丢脸,几个姑姑都在旁边无奈地劝慰,我幼小的心中也觉得相当难受。

因为自己成分不好,为了不要被人整得太凶,母亲总想着法搞好人缘关系。自小给外婆学习针线活,母亲所做的布鞋、鞋垫相当漂亮,村里面的人基本上都喜欢。农闲时她就会做上好多,除自家人穿以外,全部拿去送人,以打点关系,生产队差不多每家每户都有她送的布鞋和垫子。为了把关系弄得更近一些,还近乎求着别个收自己的儿子为干儿子,自然送的鞋子之类的东西自然会更多了。村里的有些青年觉得母亲好说话,熟悉的人又多,就求着帮忙介绍对象。母亲开始不好推托,就厚着脸皮试着牵线,没有想到成功率还较高,后来找她的人也多了,渐渐地差不多撮合了二三十对新人。然而,没有想到的是,在批斗会时,那些收了东西的人,甚至是那些帮着牵了红线的人,又拿来检举揭发,弄得母亲更是无地自容,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也许是受的委屈太多,也许是把人心的险恶看淡了。母亲的性格开始渐渐地变了,变得不再去为自己的事去低三下四地求人了,变得爱和人争吵了,久而久之,差不多在周围成了有名的恶人了。

当时我不理解母亲的苦处,稍大些后,能懂得一些道理。母亲就常常讲一些自己经历的人和事,以此来激励我要自强,要好好学习,为家庭争光。在那个混乱的年代,说起学习,好似坐过山车,没头没脑的,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到上初中时,是在一个即将要撤除的学校,父亲觉得读不出什么名堂,不如让我回家给表叔学木工技术,就准备辍学了。后来,母亲坚决反对,而去托人转到了另外一个相比较好的学校读书,但因学校离家较远,每天都是早出晚归,母亲每天都是早早地起床为我做饭,有时吃完饭后天还没有亮,就打着火把送我,直到天亮才返回,接着做她的农活。

我从小就喜欢看故事书、连环画。可家境贫寒,父母根本没办法给我零花钱。一段时间乡场上在收购“独脚丝麻”的药材。我看见村上有人上山采药拿去街上卖后赚了钱。回家向母亲一说,母亲第二天一大早就扛上锄头,背着个大背篓出门了,差不多晚上背着满满的一背篓“独脚丝麻”回来,就这样,连续一段时间的早出晚归,院子的大坝子里晒满了药材。待晒干后,便卖到了街上药材收购站,得到了好几十多块钱吧。给我增添了一些喜欢的书籍,剩下的补贴了家用。

土地下户以后,物质也渐渐丰富起来了,吃饭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了,但是兄弟们的教育开支又成为压在父母亲心头的巨大难道,特别是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我又因几次高考不中继续补习,兄弟们又在初中及小学就读,一方面经济上承受巨大压力,而另一方面还要面对乡邻们的冷嘲热讽,父母亲这几年额头上的皱纹多了许多,也深了不少。每当春节后开学时,因值钱的东西基本上没有,学费主要是由父亲到信用社去贷款,不足部分还要去借。父亲是一个好面子的人,不好意思开口借钱,差不多都是母亲去找亲戚朋友东拼西凑。然而,常常会因收入不理想而入不敷出,以到于欠亲戚朋友不能如期归还,也是母亲厚着脸皮去向亲戚朋友道歉和承诺,此状况到我参加工作后才有根本性好转。

因家里经济原因,除我以外,其他三个兄弟都没有走上科举这条道路,而是留在了农村。父母亲为他们今后的生存发展焦心了,还是母亲最后拿了主意,母亲找到了当地最有名望的木工师傅,将二兄弟托付给他学习木工手艺,兄弟非常聪明能干,在师傅的稍加点拨的基本上,通过自学即拥有较高的木工技术,很快就成家立业,靠此技术,这一辈子他已是衣食无忧了。母亲又找到了当地一个有名望的医生,本来准备将三兄弟托付给他学医的,但最后却是学习焊工技术,现在已是公司技术、管理骨干,收入有保障。幺兄弟现在么兄弟随三兄弟一起打工,一家四口,生活得也还算过得去。这也是父母一生感到欣慰的事吧。

当我们兄弟四人都过上了较为安稳幸福生活时,本该是父母亲享福晚年的时候,几年前父亲却因病突然去世了。父亲去世那天,我们兄弟几个赶到老家,母亲坐在父亲的房门前,瘦削的母亲红肿着双眼,神情呆滞,口中时不时地叫着父亲的别名。当见我们跪在她面前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阿爸走了,我老了没人陪了!”是呀,母亲二十岁岁嫁给父亲,在那饥肠辘辘的年代,父母养大了我们兄弟4个,正是父母相依为命,一家人才在贫困交加中维持了生活。在柔弱的母亲眼里,父亲亲就是她的靠山,是家中的顶梁柱,是她生命中的全部依靠。怎不让人伤心,怎不让人心痛,怎不让人落泪。

父亲去世了,兄弟们商量着,把接母亲接来与我们同住,但是不到两年的时间,她开始生病了,便吵着要回老家去,我们也拗不过她,便那年国庆又送她回了老家。回家后,母亲就忙活开了,病况全消。喂养了不少的鸡鸭,还种了不少的庄稼,她告诉我们,她的喂养的这么多的鸡鸭,都是给我们准备的,现在市面上的东西既贵,又不安全!还有种的菜籽,绝对是放心的好东西。同时又给我们说,整天与它们相处久了都有感情了,就有了伴似的,想着每天喂养它们,就有了寄托,这样也就不觉得孤单了。我们也知道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们所做一切都是为了儿女着想,但不知怎么的,看着母亲清瘦的身影,听得母亲的唠叨的话语,心里顿时有种酸酸的感觉涌了上来。

我们知道母亲一辈子都生活在农村,也许是留念那里一草一木的纯真,喜欢家春夏秋冬的摇曳的风情,故乡才是她习惯和喜欢的地方,就让她在家再呆一段时间吧,等满足她的条件成熟了,再把她老人家接来。总还是放心不下,现在每天的电话问候是少不了的。节假日,一有时间,我们都会回家看看母亲。每次回家前,总会提前给母亲打个电话,告诉她在家等着我们回来一起吃饭。每次快到村口时,我的脚步总会不由自主的停下,因为我见到了老家的烟囱,升起了缕缕的青烟。那是母亲在做饭呢,可这又多么像我们小时候的情景呀,母亲、老屋、炊烟,我知道这是难忘的村庄,是父母养长大我们,如今,是该我们常回家,看看母亲,陪母亲慢慢老去的时候了。

相关专题:长大 陪你 母亲 父亲

赞(4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欢迎评论,感谢支持!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口述故事情感文章情感美文情感日志爱情文章亲情文章友情文章优美文章经典文章情感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