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章

雅赋网 > 情感故事 > 经典文章 > 正文

金钟山散记

时间:2016-10-26  阅读:842  作者:紫夏

金钟山散记

也许因为热爱这片山水的缘故,所以谈起登山来,总是有那么几分的欣慰。古云:秋山宜登。欲登何山?环黔皆山也,何愁无山可登。然西南诸峰尤美,唯金钟山最为绝佳也。金钟山是施秉县城南部的一坐奇山,早在二十多年前,我伙同我的朋友就爬过一次。时至今日,自己还兴奋不已。说到金钟山,人们自然会谈出很多地方的,因为叫金钟山名字的山太多少,全国据说有几十坐之多。广西桂林有金钟山、百色有金钟山,福建福安市金钟山,云南会泽县金钟山……而要说最有特色的当数贵州施秉县的金钟山了。

贵州施秉的金钟山,苗语叫“波散波略”,意思是“花黑的山”。它位于施秉县南面马号乡的清水江北岸,距县城47公里。据《镇远府志•乾隆志》载:“金钟山:离城五里,高数百仞,儼若垂天之云。”那时,施秉的县城还设在清水江东岸的胜秉村,所以“离城五里”与史相符。

它北倚山势雄伟、绵延起伏的靠鼓楼山脉,南靠滔滔东流的清水江。它的主体山峰就像一块直刺苍穹的巨石,四面如削,拔地通天。只有一条陡峭的石级小道通达峰顶。有人说自古华山一条路。其实,我们的金钟山亦然。金钟山谷底至峰顶高差达400米左右,谷坡陡峭,崖壁裸露光滑,登山者无立足之地山路险峻,攀起来惊心动魂。由金钟山南则开辟出登上峰顶的“天梯”。《镇远府志•乾隆志》有一篇《游金钟山记》是这样描写金钟山之险要和她的美丽的:“吾乡金钟山者,梵净山之支脉也。数百里蜿蜒,中秉岩峰排起,其数十余空洞。其中通体不毛,而中峰独高。左右六七峰挨次低小,酷肖金钟平地矗起,群峭摩天。两翼旁峙,渺无人迹。……当天风扫残云,极目车顾,云台、香炉诸峰毕见到;潕水、台山如在目前。府视村落,或鱼麟栉比,或星点迷离,或有绿成围,或有烟成缕,红紫万状,云霞相绮,不复辩其为人间天上矣!”

金钟山不是施秉的最高峰,它的主峰海拔仅977米。然,它峭壁撑天,奇峰拔地,犹如一尊巨石矗立天际,全由石沙结成,上削下广,形圆肖钟,如刀凿,如斧削,无泥土,无草木,所以有人说它“通体无毛”。我们上金钟山是十多年的一个夏天,因为我们要到金钟山北面的一个山村去,村名叫做楼寨。有人介绍说,从金钟山到楼寨村也是一个好的选择。我们是沿着马号乡东面的小溪河前行的。小溪很小,小溪的两岸是田野,稻苗长得正旺,因为是早晨,稻叶上点缀着露珠。到了龙颈村后,金钟山就横惯在眼帘了。我们还要走过一截有树的小路,就开始了上山的路程。看到这个“通体无毛”的山,我们还真找不到入山的路。走到山脚,才看出路来。路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前人依山就势,凿石掘蹬为径,旋绕攀登面壁而上。可能因为太险要的原因,有很多地方,还凿有洞用于立扶手,扶手上凿有孔,我不知道当时人们是不是还穿上链条,但至少是有木头做的扶手。我们是贴身爬行的。梯道也是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顶,共200多级,梯道只有一只掌那么宽,只能用脚尖横起走,加之两边没有了扶手,山体又光滑,握抓的地方都没有,让人吃不消来。从山脚到山西顶,其路程不过几百米远,可足足让我们走了近两个小时时间。

金钟山,我们说它无毛其实它也是有毛的,除了光滑的石板坡外,有的地方还能见到一些毛草,我想应该叫做梭草的草本植物最多吧。梭草的生命力很强,只要有几粒土壤也就能成活了。苗族人只要到了端午节到来时,是用它来捆扎粽子的。在一些山脊的小沟壑处,也还长着小灌木,比如山顶上就有很大的一簇,就象有的人头上的一撮赖毛,除了几株碗口大的皂角树外,全是竹子,长得也很茂盛。这给金钟山增添不少的生机了——因为绿色象征着生命的存在。山顶的庙宇共有三幢,是用火砖砌成,不过只剩下几堵墙体了。在庙宇的后面,我们见到一口用凿子凿成的,长方形,有两个平方左右,深有一米,井水是满的,不知是地下出的水或是天上下的,我想,山这么高,可能不是地下出的吧。但听沙湾一位姓杨的老人说,解放前,金钟山住有和尚五、六个,如果不是地下出的,光靠天上下的雨可能不够吃,难道是地下出的?

金钟山的山顶有一个小小的平台,据说是当时的钟楼,上挂大钟一口。钟楼的北面墙壁上书有一个如斗大的繁体“刘”字。一个普通的庙宇为什么会书字这样一个字呢?当地人说,那是因为此庙为刘氏人家所有。那么说来,金钟山庙宇就是家族庙?这就不得而知了。

金钟山是由一系列的山峰组成的,其中最高峰为中秉峰,主峰顶上有平台一亩余,“其上有土可以艺蔬,有泉可以煮敬,花竹、草木无一不备”。土其实就是由上面的树落叶后形成的腐殖土,不过很小。土地的周围长着许多的韮菜,金钟山当年有和尚居住过,而和尚是不能吃辛菜之物的,《首楞严经》云:“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地,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特别是菲菜,那可是个壮阳之物呢。那么这些菲菜是谁种的呢?我想不会是平凡的居士,云台山、九龙山、佛顶山、西华山等等,这些和尚居住地均有这种植物。若要说不吃这些辛菜,这些植物就不会到这些地方来。如果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些和尚是凡心不减罢了。在山巅处有一块平地,上有古代建筑遗迹,想必就是庙宇了。从《施秉县志》得知,原来这里“供殿宇数橼”。后来我到马号才了解到,此山在明代时就开始建有庙宇的。由一个来自江西的张氏族人,随明军到施洞(原为施秉属地)屯军,后开始迹,在秉溪河畔有田产几千挑,置业家产也不少,但就是缺乏个儿子给继承家业。一天有一个和尚打从他门前过,看到其产业之大惊叹不已。和尚见到他后老是摇头。张氏问其由,和尚说:你家面朝金钟而金钟不响,你枉有万贯家产呀。张氏也是无奈,问和尚如何才不枉然,答言:“要让金钟响起来。”张氏又问,金钟如何响起呢?答言:去问一个会带来子孙的神。说完拂袖而走了。和尚走后,他不知道如何才找到“带来子孙的神”,为此他烦恼不已。一天他到秉溪河边,去看望田地,看到一苗族老巫师,正在帮助别人敬鬼。他就去问巫师,问他能带来子孙的神是什么神?巫师笑着说:“你真真笨,那个带来子孙的神就是观音。”但他还是不知道金钟如何响起来。巫师见他真的不知道怎么办,就告诉他,那个和尚叫你把金钟敲响是要他在金钟山上建一坐庙,庙里挂个钟不就发出钟声了吗?张氏觉得很在理,于是自筹金银,到金钟山上建起了庙来,庙宇里摆放着观世音菩萨,并从远处运来大钟一口,悬挂于庙堂之上,自此金钟山上梵音不绝、晨钟暮鼓。并将观世音菩萨得道之日的六月十九日定为会期。从此这位商人不仅生了儿子,并还当上了大官。这只是传说,没有根据。

关于金钟山,在当地的苗族民间故事里还有一个传说。说是古时候,一群苗族人从遥远的东方来,他们走过九十九坐山,跨过八十一条河。男人们为了开路,身偑利剑长枪,嘴巴还吹着芦笙在前行,女人携儿带女随后跟着,一路星夜赶程。有一家人女人和小孩走到了清水江的洒遨(施洞),走不动了,天就亮了,她们于是便化成了一坐大山,就是金钟山。这一天是六月十九。他的丈夫到了香炉山后见妻儿老小没有到来,很咀伤,他只好在香炉山上吹着芦笙呼唤。但他的家人终究没有回到他的身边。人们很同情他,每年的六月十九,也跟着他在香炉山上吹奏芦笙给予安慰,久而久之,这一习俗延续下来,六月十九也就成了香炉山芦笙的会期。人们说香炉山芦笙节是纪念爱情和呼唤家庭和谐的会期。直到现在,清水江畔所有的苗族人均认为香炉山和金钟山是一对夫妻。

关于是谁开发的金钟山,并在何时开发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说它至少在明代就开发的了的,《镇远府志》之《施秉县方外》载:“白云道人俗姓徐,名贞元,偏桥千户。明隆庆年间,已四十,忽弃家,慕长生之道。初至施秉金钟山,擬居之,未果,仍归偏桥。岁丁卯,偕同里周惠登闢云台为胜境云。”从这则记载,我们可以得知,在明朝隆庆年间,号白云道人的周惠登就到那里住过,如果他的之前没有人到金钟山开辟,那他应该是开山鼻祖了。

我躺在金钟山上的石坪上,仰望着蓝天和白云,我的思绪总是在萦绕着,金钟山就如此之壮美和雄奇,为什么“终湮没人寰而无名”呢?施秉的老城就在这坐山的不远处,施秉得名于巴施山之“施”和秉溪之“秉”。元至元年间就已置施秉前江处蛮夷军民长官司。明洪武五年(1372)以偏桥故地置偏桥长官司,以前江故地置施秉蛮夷长官司。正统八年(1443)以施秉蛮夷长官司置施秉县。天启元年(1621)县废。崇祯四年(1631)复置施秉县。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才撤偏桥卫入施秉县,迁县治于卫城。雍正七年(1730)设胜秉县丞,后并入施秉。从历史的角度来说,金钟山“有名”至少也该有几百上千年的历史了。难道那时的长官司或县令对这样的美景真的是视而不见?要不就是那时的文化人是因为“哀怀抱绝景,更觉落笔难”?就是一篇载在《镇远府志》的《游金钟山记》也是一个无名的乡人所写的呢。

金钟山没有成为人们的精神皈依点或许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为了让这里的苗民“革其草昧之习”,自张广泗进入了这片土地开拓疆土以来,这里仿佛没有多少的安定过,每一次的压迫和抗争,这里不知多少次成了“避难所”和“藏身地”。苗民在这里躲过,官兵也在这里避过。湘军黄飘大败之后,先避在金钟山上,1870年4月上旬,席宝田又率在其老家湖南新募湘军回到贵州,连同原有在黔湘军,共三十余营,随即部署向施洞口进攻。苗军首领九大白和报南烧率部坚守施洞口,张秀眉和潘老冒也率部前来助守。湘军占据清水江北岸的金钟山,几次抢渡清水江,都被苗军击退。4月15日,也就是农历三月十五日,是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吃姊妹饭”节,一向喜爱快乐民族大家都过姊妹节去了,放松了戒备。席宝田指挥湘军乘机从上下游暗渡,以一部由正面佯攻,一举袭占了苗军的重要据点施洞口,取得了继续向清水江南岸苗区进攻的出发地。从此以后苗族义军走向了低潮,直至失败。

站在金钟山上,我们的感情颇深的。山脚下,苗族村寨散落地分布着,象棋子一般。远远望去,一条流得不急不缓的清水江平躺的流过马号和施洞镇之间。苗族人将清水江喻为母亲河,也许是这条河给予了苗族人们的太多。在还没有公路或铁路的那个时代,水路就是唯一的交通枢纽,船就是那个时代的交通运输工具。那时的人们用木船将苗疆的土特产品如木头、桐油等,经沅水流输入洞庭湖,下长江飘海外。而山外的南北杂货比如盐、银锭、摇橹背纤的乌篷船溯流而上,回到苗乡。由于来往多商人,使这里成了苗族人烟鼎盛的福地。于是也才有江西街、两福会馆、天后宫等的出现。在我的想象里,其实那时不论是汉族、苗族或是其他的民族,大家都是很和睦相处的。正如余秋雨先生说的,只是“到了一定的时候,茫茫大地上总要现出圆目怒睁、青筋贲张的主题,也许是拼命挣扎,也许是血誓报复,也许是不用无数尸体已无法换取某种道义,也许是舍弃强暴已不能验证自己的存在”而已。

金钟山是贵州冶炼业最早的发祥地之一。金钟山脚下的杨家湾村在清代早期就发现了铅矿藏(又名汪家山铅矿),分布面积约0.5平方公里。铅矿山始建于清咸丰初年(1851)。咸丰初年,当地群众集资开矿,因咸丰苗民起义而停办。光绪初年(1875)重新开采,后因资金短缺而停采。1912年,毕业于法政大学的杨守仁倡办矿业公司,开矿二年,铅、铝、铜矿虽然很多,但无法销售出去,收益较小,最终破产而无人开采冶炼。1958年成立施秉县国营金钟厂,年产铝50吨。1960年停办。该遗址对研究贵州东部地区冶炼业的发展状况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恰到天凉,但不是秋天,这时的山风来得有点利害,汗水淋漓的我们此时已经干了,甚还有点凉了。看不尽的景,我们也该打道回府了。但想刚才上路来的那条滑溜溜的石梯,心里不免有点胆寒。这样壁立的梯路,上还可以,要下确实难。回眸一望,让我们激动不已,一条弯曲的山路就在眼前,循路而去,路越来越大,再走就见到了一大口水井,水井之下是一湾田水,在田园的另一面,是一个美丽的村庄——这不就是我们要去的地方吗?是的,这就是楼寨。

相关专题:

赞(1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欢迎评论,感谢支持!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口述故事情感文章情感美文情感日志爱情文章亲情文章友情文章优美文章经典文章情感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