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我曾冒着严寒有缘踏进贵州高原的颠峰,我也曾有缘,在炎热的夏季里捉摸到贵州盆底地坪。人,当他在有脚力的时候,渴望着把诗景般的故乡踏遍。象余秋雨先生说过的那样,就是想把偌大的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心中的故乡。
今天,我就冲着“云上的丹寨”,去踏实龙泉山的杜鹃,舀提一瓢甘凉的泉水饮上,沁心着去瞻望战神蚩尤的新居。
丹寨,是个小小的县城,它就座落在云层下的山脊之上。一条叫龙泉的大道,自北而南,把一个不大的小城分成了东西两半。苗家吊脚楼元素装点着道间的建筑。你没有必要去拷问它的实与不实,因为乡间还遗存着乡愁。
高原的风很大,乍暖还寒的春天,你多加上几件衣物吧。风过云散,蓝天就会出来。要不人们怎么会称它为“云上的丹寨”?
我曾在漂着雪花的天走过这山城,入睡的夜晚,弥漫着薄薄的雾气。当气笛打破宁静的早晨时,我推开朝西的窗户:哇!西山已是白雪皑皑。你不能怀疑你是在丹寨,这小城里确也有不凡的景致。如今已过冬季,春天的步伐来得过于的骄健。杜鹃花开了的时候,我们来到了这里。
蚩尤魂从北方来
龙泉山就是这城的西缘,这是一个入志的山峰。据《八寨县志稿》载:“龙泉山,……分湘派粤放之闽浙極于南海(美延及高),气势苍莽,廷然杰出,威震镇气,虎距蟠龙(县治入八景之一)。重岩削壁。高约百余丈,中一小道,不通舆马。登者攀附葛,曲屈盤旋而上。造其极则都匀县之龙山,鑪爈山,暨环境群山历历在目。”那么,现在就随着我们,去看山,看杜鹃,看古刹,还有那山中的龙泉。
去龙泉山,你得从小城的西区行走。先是一条街道,之后就是田舍,鸡犬之声相闻,你难以想象的是,就是与小城靠得如此之近的地方,居然也能体会到这“牧歌”式的田园美景。弯弯曲曲的路道直逼山脚。
猛然抬头,一座八柱立地,三重飞檐的牌坊挡在你的眼前。牌坊上端书写作“龙泉山蚩尤文化园”,这时我们才知道蚩尤文化园到了。字是由王朝文老省长亲笔题写的。作为一个老知识分子,年过八旬了,这楷书依旧显得严谨工整、平正峭劲。牌坊的中间门柱上刻着一幅这样一副对联:绝顶摩天,泉岭鹃红,九域千秋开画卷;瑞龙在世,金钟韵脆,五湖四海叩蚩尤。
蚩尤,苗族的远祖,苗族人叫他“勾尤”。蚩尤是上古时代部落酋长,中国神话中的武战神。上古时期,苗族的这位先祖曾与炎帝大战黄河流域一带,后把炎帝打败。于是,炎帝与黄帝一起联合来战蚩尤。蚩尤被炎帝黄帝所杀,帝斩其首葬之,首级化为血枫林。后黄帝尊蚩尤为“兵主”,即战争之神。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让人畏惧,黄帝把他的形象画在军旗上,用来鼓励自己的军队勇敢作战,诸侯见蚩尤像不战而降。《魏土地记》称,涿鹿城东南六里有蚩尤城。泉水渊而不流,霖雨并侧流注阪泉”。又引〈晋太康地理记〉曰:“阪泉亦地名也。泉水东北流,与蚩尤泉会,水出蚩尤城,城无东面”。故涿鹿在今河北涿鹿县。我们的这位老祖宗,曾是中原的主人,中原才是他的故土。如今他何以跑到这蕞尔之地的大西南来呢?
苗族人认为,人的灵魂有三个,一个随着子孙走,一个留着守坟墓,另一个与他的先祖在一起。也许他带着八十一个兄弟举兵与黄帝争天下战败而走散,蚩尤已不知道“三苗”之后的事。更不知道他的后代自北而南、自东而西行走了。5000多年了,他的灵魂还在故土里游荡。他不知道他的后代还传唱着古歌——那些关于他传奇的故事。他不知道他的后代至今天还保留了大量与他相关的村名、山沟、溪水……还专门为他设立了祭祀坛,每年都在祭拜着。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封建帝王思想,导致了后来者对这位先祖没有公正的评价。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是中国历史的铁则。惨烈的黄帝蚩尤之战,以及蚩尤族人不屈的抵抗,使得蚩尤在历史上被无辜妖魔化。史书上,蚩尤被诬蔑为叛逆,其族裔也因而长期被主体民族另眼看待。大民族主义的思想作祟,“炎黄二帝”成了先祖,蚩尤被打入了“另册”。
蚩尤是战争之神,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远古发明家,是青铜冶炼及其应用于箭矢和战戟技术的发明人。这项发明涉及矿石辨认和开采、熔炉中的化学和物理变化、材料和设备的置备、金属加工方法,即使今人来做,在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情况下,仍然是非常困难的。可想,5000多年前了,蚩尤是何等的高明和智慧啊!怎么他就成了叛逆者了呢?
好在时缝盛世,蚩尤进入了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黄、蚩三祖之一,他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人物之一,这应该是难于异议的结论。
如今,蚩尤的子孙请回了他的灵魂,也回归了一个民族的自尊。
这是一块风水宝地
离开牌坊,我们的路还长着,海拔1474.8米龙泉山,可要登九百九十九级台阶呀!现在有台阶,当然不必“攀附葛,曲屈盤旋”。路在上行着,路旁的树由最初粗犷高大的树,随着级数的变化,而变得越来越矮小。学过地理生物的人都知道,垂直地带性差异,导致得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象。从山脚到山顶,植被会随高度得变化而变化。这里保存最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典型的地带性森林类型为常绿阔叶林群落,针叶阔叶混交林,针叶林,最后到草甸。春天的树也许因为经过一冬的集缊,此时散发出阵阵清香。台阶为树笼罩着,阳光从树缝中探出五彩的光环。行走在这样的山间,你可以放逐心灵,因为北方漫漫黄沙根本与我们无关。此时的你,只能尽情地享受透过鼻腔的清新空气。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自有一方风情。风水学把起伏的地理,主要绵延的山形走势称为龙脉。龙就是地理脉络,土是龙的肉、石是龙的骨、草木是龙的毛发。《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可见,先民早就习惯称山川之间的联系为脉。而据说龙泉山的龙脉很好。清宣统已酉年间,丹寨县出了个叫王世鑫的拔贡,他写过一首名为《相彼龙泉山》的诗文,其中就有“相彼龙泉山,曲折似蟠龙。蟠龙盘桓数千里,若屈若伸体态何从容。脉经两湖达两粤,丹都麻炉为之胸。气若迅雷,声如洪钟;骨比坚金,节似乔松”之句。对这龙泉山的龙脉进行了描述,认为这龙泉山“脉经两湖达两粤,丹都麻炉为之胸。”如此说来,这还真是块风水宝地了。贵州的山很多,但都零零碎碎,成不了气候。而龙泉山则“脉经两湖达两粤”胜出,这真是了不起。昔日,贵州巡抚张广泗、云贵总督鄂尔泰奉帝命而拓疆土,武力征剿八寨,多次剿灭,皆因龙脉太好,镇压不下来,据说他们分别请了法师,找人断了龙脉,方才平息。至此,这个化外之地从此归为皇土。
而民间的传说更为传奇。说是在古代,湖广(清代行省,现指湖南、湖北)有家大户人家,为给其先祖寻找阴地,请高明的阴阳先生自洞庭理络龙脉,历经八载之艰辛来到龙泉山,并找到了穴地。为了记忆,他们在其地埋下了一枚孔方兄为记号。而两粤(清代行省,现指广东、广西)也有一大户人家,为了同一个目的,也请地理从两广沿河理脉而来。经过十年之久,也到了到龙泉山找到了穴葬处。为了标识,也在穴处插上一根金针。后来的某一日,两湖、两粤大户都迁其先祖前来安葬。双方为穴地发生了争执,谁都有钱有势,谁也不让谁,官司打到了厅署衙门。公堂上,官老爷让双方出示物证。两湖说此地埋钱币一枚可以作证。两粤道,此地钉有金针一棵允当为凭。凡事当然以证据为办案之本,为了找到证据,衙爷带着一帮人马上山了。就是众目睽睽之下,叫下人挖掘穴地,现场一片哗然:有金针,也有钱币,而且金针插在钱眼上。衙老爷惊呆了,心想:都有凭证,我该得罪谁呢?不行,都不能得罪。衙爷抬头一看,正好穴地北侧有石龟一尊,翘首观天,心想这下有救了。衙老爷回到衙门之后,叫两湖两粤来人两边坐定,衙爷正襟危坐。随着衙役“威武……”之声传出,衙老爷举起“惊虎胆”案上一拍:“大胆刁民!一出湖广,一出两粤,都是有头有面的人家,难道国之庙制你们不知道吗?”双方听到“庙制”吓得慌忙下跪,但又不知道下文。衙爷接着说:“真武大真就在穴地之上,看着,你们胆子倒大,居然在他的寺院葬起人来,还要不要国之庙制?”懂行的人都知道,真武大帝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原名玄武大帝,清代因避圣祖玄烨讳,改为真武大帝。民间传说和画像涉及真武大帝时,都把他幻化为超自然的神——龟形,或者是龟、蛇的合体。湖广和两粤的富人在踏山之时,确实也曾看到尊石龟。知道犯了庙制,也就等于犯了王法,只好俯首认罪,悻悻离去。为了使这宝地能带来福祉,乡民在其上修起了庙宇,供上了祖师爷。
据民国《八寨县志稿》载:“清光绪初年,兴土木,立庙宇,树大殿,建厢房,搭厨房,住僧人,兴法事,故称龙泉山寺,民间亦称祖师庙。”自此之后“山西有刹,晨磬晚钟清越可听刹之。”此后,历宣统民国兴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民众募捐重修,今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楼、台、亭、阁渐进修缮,人文景观重放异彩。
万亩杜鹃占却春
龙泉山有泉,丹寨县志载:“左清泉涌出,味甘凉,山故以龙泉名。山麓有洞,深不可底,水由洞口喷出,清冽甘凉,与山上泉等澎湃匉訇远过之滔滔不绝。下溉田千余亩,名龙洞。”清代乡人莫嘉泽,曾在这龙泉井之侧读书,后来得个拔贡之名。同时,建设于道光二十二年建龙泉书院。咸丰五年燬。
龙泉山,苗族人称为“别娥”(BilvOk)。“别”就是山或岭,“娥”即菜,意译为产菜之地。所谓的菜其实就是蕨菜。蕨菜苗族“娥荷”,苗文写作(vokhaol),译成汉语也就是长在云端的菜。这种植物喜生于浅山区向阳地块,多分布于稀疏针阔混交林,龙泉山就是这样一种地理环境,因而此类植物长得特别的多。县志载:“蕨有二种,甜蕨软滑,其幼芽俗称蕨菜苔,长六八寸,顶端卷曲如拳,成复叶即不可食。高三四尺,掘其根洗净,入木槽捣烂,以梭布滤之渣,别盛之,经宿舍,凝如膏,曰蕨粉。入釜熟之搏为饼,曰蕨巴。岁歉邑民四长林旷野掘取一空以充饥腹果。而色黑黄如病,力疲气软,免死而已。”说明它至少是一种可充饥果腹的食品。而苗族人将此山取名为“别娥”也就不难理解了。
当地光绪丁酉拔贡,举人欧阳朝相,曾用诗文描绘苗族少女上山打蕨菜的活动场景,诗云:“龙爪猫头取次生,村姑对对负筐行。山头正好清风引,绝妙千喉共一声”。能在那山,能见到那情景,举人的勃勃兴致是不言而喻的。
站在高山之颠,登高一览,群山逶迤而来。来得美丽壮观,来得浑厚大气。山岭巍峨,群峰竟秀,林木葱茏。山,是乎太高,伸手可以摘下一朵白云,用口轻吹,散开的云朵就在这山间里跌落。风,是乎太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还望云间,远处几条高速公路,如蛟龙一般,自南而北,直达眼底,然后蜿蜒着消失在天际的尽头。难怪诗人有“呼嗟乎!一山耸峙,万山朝宗。凭临一望,目小群峰。蟠龙!蟠龙!任尔朝朝戏尔珠。风云好会,何日相逢”的感叹。
恰逢春日,龙泉山春意盎然、杜鹃怒放,这就是欣赏杜鹃花的季节。我没去过大方,不知道“百里杜鹃”会是一种乍样的景致,据说那里每到花盛时节杜鹃竞相开放,红、白、黄、紫,如火如荼,若云若霞,一派花的世界。因而得“地球的彩带、世界的花园”的美誉。其实龙泉山杜鹃已足以让诗人慨叹的了。龙泉山的杜鹃以红色为主,兼杂着紫色、白色、粉色、等,交相辉映。伟人毛泽东的诗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已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注脚。
一群来自江南的游人至此赏花,不断地用相机拍照,我问其中一位赏花人的感受,谁知此君随口便来一段似诗非诗的顺口溜:“花开惹得宾客醉,流连忘返花海中。歌声荡漾泉山上,岂能不恋映山红。”关于杜鹃,古代的描写它的诗文很多,白居易《咏杜鹃》:“玉泉南涧花奇怪,不似花丛似火堆。”李白的《唐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等等。而我们丹寨的乡人,对自家山上的杜鹃歌咏不少。如,文清扬《观龙泉山杜鹃花》:“万亩杜鹃占却春,千般红紫似重云。踏青莫向龙山去,三月泉峰不属人。”又:“长闻丹寨杜鹃名,今见龙泉顶上明。但得映山红胜火,看花到此更多情。”等诗句。也有长联:“十里莺啼,千里杜鹃,正宜游履花海;一身风月,万程花岭,且喜迎临春山。”又如:“。杜鹃花醒,忆前世红尘旧梦开遍山野;海贝石舒,临今生故迹新貌充盈水泉。”等。我不懂诗,更不会写对联,但透过这些诗文,我们至少能了解到丹寨人饱含着对家乡,对故土的热恋之情。
相关专题:杜鹃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