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刀郎的《西海情歌》,不觉又一次痴了。再一次感觉着歌声的苍凉、歌词的凄美。伤佛耳畔传来呼啸的寒风,看到了那只哀怨的孤雁。无端又陷入一片愁情。
遗憾的是,像这样的好歌实再太少,而纵观当下的文化走势,将会愈来愈少。
我国建国以来,五、六十年代时期是文化灾难时期,当时的条件太差,老者极少有文化人,连《四书》、《五经》及《三字经》都不曾学过,因战乱所迫,待得天下太平时他们已垂垂老朽。
七十年代因“文化大革命”之故,所学枯燥至极,高考中断,所以也难求学。但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我认为是真正的中国文化年代,那时的师范生最厉害,退而其次才是大学生。
那时的学术严谨而正统,是国学的黄金时期,文学风气很好,而出版的书都正点。那时涌现出最多名符其实的文化名人。
在那个时期的人都读经典名著,文风也正气。所写的书也尽以纯文学为主,相较现在而言,那时的文章都是极品,都是真材实料的精工细作。
自网络文化问世,如狂风骤卷全球,从此一切都变了模样。“克隆”了一切,巅倒了一切,人们不屑于创造,而热哀于伪造。什么都靠电脑,把脑子荒芜了,尽长衰草。
现代名著,《废都》、《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围城》这样的正宗文学太少了,而这以后将更少。因为现代人都放眼于眼前,关注于点击率,随读者之喜恶而去左右逢源。
这也许无可厚非,人来人往皆为一利,写来写去皆为一费。可长此以往,国学何以为继?君不见到处是穿越、悬疑,再转头又是总裁小秘。这样的书看一本便知其它百本,便如韩剧,都臭过三寸金莲之裹脚布。偏又极富市场,便证明现代人的求知欲和审美现。人都变得焦燥泼烦,爱幻想而轻务实。
乐坛更离谱,多年难见一曲经典,都是一捧便红,一红便谢。许多的歌实在惨不忍听,听得烦燥至极。演员只要脸蛋好看,都是明星,大家疯狂追星,为了什么?归根结蒂是因为泄压。因为现实大残酷太激烈,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怨气而找不到渲泄点。
其实明星亮不亮,我们八杆子打不着。歌女美不美,我们看到的都是虚幻的表层。
真心希望青少年学子远离这种不良氛围,真正学习真实学术。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撕掉“仿造”的标签而真正走向创造。
过程也许枯燥乏味,但结果必定硕果累累。
现在人都现实,都顾眼前,改变,必须从教育抓起,正如毛主席所说从娃娃抓起。放下溺爱,收起放纵,不是虐待孩子,而恰恰是为了孩子的明天。便如鲁迅先生所言:
救救孩子!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