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感日记

雅赋网 > 心情日记 > 随感日记 > 正文

人性的善与恶

时间:2016-01-17  阅读:1367  作者:英雄有梦

人性的善与恶

人性的善与恶

英雄有梦

早在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先贤们对于人性的善与恶就给出了不同的说法,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则主张“性恶论”。

孟子的学说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都是生与俱来的。但是,“小人”不能保持这种善性,只有“君子”才能保持得住。在性善论的支持下,孟子在政治上主张统治者应该行“仁政”,保证人民能够分到宅基地和土地,所谓“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蓄,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还建议统治者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加强道德教育,向百姓申明孝悌之义,就能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天下大同局面。孟子的这些观点对后世影响很大,使他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宗师,称为“亚圣”,与孟子合称“孔孟”。

荀子的学说认为:人生来就有感官上的需要,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喜欢声色,贪图安逸享受;“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累了想歇会儿,见好处就上、见麻烦就躲,这些都是人的本性,与什么“小人”、“君子”啥的没太大关系。那么怎么才能让人向善呢?荀子认为“善”可通过教导和学习进行培养,只不过这种“善”,并不是发自人本性的东西,他主张用“礼”和“法”祛除人的恶性,“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典以罚之”。

由此可见,关于人性的善、恶观点之争由来已久。私下宁愿相信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是好的,坏人属于例外,那些作恶的人肯定是受到什么刺激,一不小心走了邪路,也许他的出发点曾经是好意,随着事情的发展变化而产生了变异,又或者“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曾经立下宏志“手握乾坤杀伐权,斩邪留正解民悬”的洪秀全,定都天京之后,追求享乐,沉湎于酒色,大兴土木,那里还顾得上老百姓的死活!最后只落得自尽身亡。他死后,天京沦陷,儿子被凌迟处死。看看现今社会,有多少也曾怀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美好愿望的官员,沦为被反腐之剑拍中的老虎或者苍蝇,落得个身陷囹圄,追悔莫及!

太史公曾道:评判一人之得失,不能只看一时,要看一世。但一直以来,人们会欣赏一个经常做坏事的人偶尔做点好事,却不愿意容忍一个经常做好事的人偶尔做点坏事。原因可能是喜欢看到“浪子回头金不换“,不容许心目中的完美形象产生瑕疵。有时一个人的名望可以轻易掩盖他的过失,比如汉代的“飞将军”李广,你可能知道他为国立功,出生入死的故事,那么在你心目中他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但如果你听过他以残忍的手段报复霸陵尉和杀害降兵的事,你会不会以为他是一个卑鄙小人?明朝一代奸相严嵩“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祸国殃民,但却是一位造诣颇深的书法家,传世的有山海关的“天下第一关”、山东曲阜的“圣府”等,在其作品中以“六必居”最具代表性,这块匾额的书体庄严浑阔、笔力雄奇,其历史性和书法艺术价值极高,乃不可多得的珍品,但这点并不能够改变严嵩名列历史十大奸臣之一的事实。评价一个人的善恶,还得从总体看待,全面的分析。

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什么样的人一起呆久了,难免受到影响。如果与善人居,久则“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久则“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似我等升斗小民无力改变环境,就只能努力适应环境,如果环境不佳,最多也只能做到独善其身,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

一个社会最大的悲哀,不是坏人的嚣张,而是好人的沉默。但愿我们所处的时代能够有更多的公平、正义存在,希望上层的努力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反贪反腐,打黑除恶能够始终保持高压状态,让恶人再也不敢嚣张,好人不再默然,社会风气得以净化,好人一生平安。

相关专题:人性 善恶 孟子 社会

赞(27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欢迎评论,感谢支持!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日记大全心情日志心情随笔幸福日记快乐日记感伤日记难过日记无聊日记思念日记感悟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