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春节,正伴着纷纷瑞雪,悄然向我们走来。
说起过年,人们往往感叹:如今的年味儿好像比以前淡了。以往,刚一进腊月门儿,仿佛就能嗅到浓浓的“年味儿”,特别是把“灶王爷”送上天后,年味儿更是一天比一天浓。
年味儿,源于民俗。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儿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什么时候做什么、吃什么,都有民俗约定:二十三,糖瓜沾;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推糜黍(磨面做年糕);二十六,煮大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守一宿……这样一步步做起来,才能品出年味儿。
年味儿,映衬在忙碌的身影里,粘贴在喜庆的春联里,洋溢在孩子的笑靥里,荡漾在绵醇的美酒里,飘香在丰盛的佳肴里,回荡在“守岁”的笑声里,融合在精彩的节目里,蕴藉在美好的祝福里。
年味儿是一年一度生活情感的大爆发、亲情友情的大团聚、人生梦想的大展示。年味儿还是阖家幸福的欢乐气氛、子孙围坐桌前敬给老人的一杯酒、窗外烟花闪耀飘进鼻孔的一缕香、妈妈忙前忙后张罗的一桌饭、逛庙会看龙灯买糖果追寻童年的一场梦、彼此见面问声“过年好”的一份情、家家户户门上粘贴的一种祝愿。
年味儿好像春节不可或缺的“调味剂”,有了它过年才热热闹闹,开开心心。年味儿犹如过年的“标志物”,没有它过年就感觉不出味道。体味出这种味道,人们才有心灵里的期待、追求上的满足、生活中的乐趣,把浓郁的喜庆浓缩定格在年上,然后来一个全年精神、物资集中爆发。人们盼过年,多半是盼着享受这种年味儿。
近些年,年味儿在无声无息地发生着变化。以前物质匮乏,人们大多想趁过年好好改善一下生活,平常吃不到的东西,过年买;平时没有的新衣服,过年穿。现在不同了,过去过年才能得到的东西,平时大都有了。
那时年味儿浓,多是让贫穷显的,贫困或不怎么富裕的人们,积攒了一年的力量,让年味儿一次性“浓”了一下。这种年味儿,不过是对“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的一种留恋。
如今,人们已不再满足吃好穿好,开始注重过年质量、品味和精神享受,人们不再劳累自己,懂得如何让身心歇息,很多家庭把年夜饭定在了酒店。
一些传统习俗也渐行渐远,串门拜年的少了,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等现代拜年方式,凝聚了节日的美好祝愿。
看演出、听音乐、外出旅游,成为过年的新方式,一年一度的生活享受高峰,很难再营造出来。以往过年那种意蕴和劲头随之淡化,年味儿就自然不浓了。
买年货,无需再排队抢购,琳琅满目的各类超市,年三十儿都不关门;“扫房”有保洁公司;春联有精美印刷品……过年的忙碌在减少,忙碌的心情在改变,浓稠的年味儿被稀释。
时代在前进,年味儿在变化。现在,不是缺少过年的味道,而是缺乏对过年新理念、新变化的认识。
年味儿的淡化,映衬了生活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彰显了社会的进步。年,告别了过去时,进入了现代时。过年的生活被理想化了,心中的理想被生活化了。在生活与理想的交织中,年产生了新的味道。
如今的生活,几乎天天像过年。人们无需等到过年时再来个“欢乐大爆发”、“消费总动员”。年味儿不是淡了,而是更浓了,浓得把人们淹没在了365天的年味儿里,过年时有点感觉不到了。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