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消防队调宣传部
一九八五年一月,于占起从部队退伍,回到承钢,分配到承钢消防队,担任安全员,负责消防安全工作。
同年参军的承钢、滦河籍战友们,也相继退伍,大家经常在一起聚会。
三月,于占起通过和承钢党委宣传部、承钢主要领导联系后,调入承钢党委宣传部。这年,于占起二十一岁。
宣传部部长叫王连树,是一位知识丰富、工作朴实、富于创新、能力超强的优秀领导干部。王连树部长告诉于占起,承钢宣传部接到部队介绍于占起情况的推荐信后,向承钢主要领导做了汇报,经过领导班子研究同意,将于占起调入宣传部。
宣传报道科副科长叫安忠和,是一位很有名气富有才华的作家、诗人。于占起的职责,主要是围绕承钢中心工作,起草每个季度的宣传报道提纲和对外新闻报道工作。
在王连树部长领导下,宣传部全体工作人员,关系融洽,共同努力,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
果山观景涌情
承钢素有“十里钢城,百里矿区”之称。
主区,长约十多里,宽约十里,总部及其所属三十多个二级单位座落其间,另外还有几个二级分厂、矿山散落、绵延于百里之间。
在主区北边,有一处自然形成的黄土高山,名曰:果山,山高近百米。
四月,正是春意盎然、百花盛开的时节。月中的一天中午,于占起兴致勃勃地登上了果山。
果山,是座盛产苹果的山,它因盛产苹果而得名;果山,是座风景秀丽的山,它因景色秀丽而闻名;还因它地势较高,于是,便成了人们一览钢城及周边美景的佳地。举目向东,承钢居民楼、滦河镇、双滦区城以及双塔山等风貌一览无余;举目往南、往西,承钢高炉、厂房等现代化钢铁建筑设施尽收眼底;举目望北,山川秀丽,滦河水蜿延流淌而过……
眼观这些美景,于占起内心深处自然地生发涌出一种热爱家乡和人民、祝福家乡更加美好、人民幸福生活之愿以及用自己手中的笔讴歌家乡和人民、为建设家乡贡献力量之情。
初次宣传报道承钢改革和合理化建议活动
一九八五年,中国在进行改革开放,承钢也推出了一套名为“吨产品工资含量包干”的新的考核分配办法,这种办法实际上就是一个计件工资形式的定额劳动管理与分配相结合的制度,早在一百多年前,西方发达国家就已经普遍实行了。
这套办法首先在汽运处、机修厂、试验厂三个二级辅助单位试点。这三个单位以前由于统的过死,束缚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其中一个单位长期处于微利状态,两个单位长期亏损,每年都要吃四十多万元的补贴。这套办法还真灵。这三个单位有了充分的自主权,在保证本厂备件供应、运输和矽铁生产的同时,努力挖掘现有厂房和设备的潜力,开辟对外加工、对外运输等生产经营门路,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上大显身手。一九八五年前四个月,这三个单位都完成了生产任务和利润包干指标,迅速改变了落后面貌。特别是汽运处,不仅摘掉了亏损帽子,还每月上缴十多万元利润,职工收入有了较大增长,有的职工一个月奖金就拿了八百多元,这在当时是个天文数字。
承钢在这三个二级辅助单位试点的同时,还给二级厂、矿下放了经营管理、自有资金使用和干部任免等十项权力;在炼钢厂等八个生产单位实行吨产量工资含量包干、超利分成;分厂、矿和职工实行多种形式的层层承包。
承钢采取的这些措施,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扭转了企业亏损的不利局面,实现了产量和经济效益同步大幅度增长。
四月中旬,于占起与安忠和深入到汽运处、机修厂、试验厂等单位采访,采写了《层层落实企业内部责任制---承钢三个单位利润包干改变了落后面貌》、《实行厂长负责制落实经济承包合同---承钢实现产量效益同步大幅度增长》两篇消息,在《承德群众报》发表,在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承钢在改革的同时,以推进“企业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经济效益”为中心,紧紧围绕生产关键和管理的薄弱环节、新技术的开发、新产品新品种的研制以及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在全体职工中广泛开展群众性合理化建议活动。职工们集思广益,不断开动脑筋,献计献策,争为承钢建设做贡献,取得了显著成绩,截止八月中旬统计,共收到合理化建议一千零二十二条,经技术部门审议、测定,采纳八百七十六条,已经实施三百二十四条,创经济价值四百六十八万元。
四月下旬,于占起和王连树、安忠和共同采写了消息《承钢合理化建议活动大见成效》,在《承德群众报》一版头条发表,在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采写社会新闻
一九八五年五月的一天,承德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诗人王琦来到承钢,找到于占起,说报料人提供滦河镇赵某喜新厌旧抛妻的新闻线索,邀于占起一道前去采访。
于占起和王琦来到滦河镇,对赵某喜新厌旧抛妻一事进行采访。采访结束后,报料人又讲述了同村另一位村民王晓成对患病妻子精心照料的事迹----
一九八三年元旦,滦河镇青年农民王晓成与滦平县山嘴乡姑娘徐雅珍结婚了。婚后,小俩口相亲相爱,沉浸在新婚蜜月的幸福之中。晃眼三个月过去了,俩人的爱情结下了果实:徐雅珍怀孕了,王晓成要做爸爸了。晓成盼子心切,连小家伙穿的衣服都提早准备好了,就等那个宝宝降生了。
那料到,这年五月,雅珍早产,生了个混合胎。同时,一个更大的灾难降临到夫妻俩人的头上:雅珍患了绒毛膜上皮癌又住进了医院。
一家人被这突如其来的不幸惊呆了。晓成紧紧地拉着医生的手,恳求地说:
“我不能失去雅珍呀,只要能把雅珍的病治好,我就是倾家荡产也心甘情愿。”
医院经过研究,决定切除子宫手术治疗。晓成含着泪水,在手术书上签了字。
手术成功了,可是,雅珍永远丧失了生育能力。晓成呢,为了给雅珍治病花光了所有的钱,最后只能靠好心的病友们接济吃饭了……
雅珍想到了死。一天,雅珍把晓成叫到床前哽咽着说:
“晓成,你对我好,我心里知道,我求你不要给我吃药看病了,让我早点……”
晓成没等雅珍把话说完,便接上说:
“雅珍你想到哪去了,你安心养病,我心甘情愿照顾你一辈子。”
为了雅珍早日恢复健康,晓成承担了全部护理工作。每天从早到晚,给雅珍梳头、洗脸、喂饭、煎药。雅珍住了一年院,晓成陪了一年床,前后花了三千多元钱,至今还欠二千二百元的外债。
有人背地里劝晓成说:
“你还年轻,可得为今后想一想啊,花钱多少不说,就是雅珍病好了,以后也没儿没女的,我想……”那人一瞧晓成的脸色不对,把那半句话咽了回去。
晓成回答:
“我什么都想过了,但我决不能做那种没有良心的事儿。”
在医院的精心治疗和晓成的悉心护理下,雅珍的病奇迹般的好了。出院后,雅珍总觉得对不住晓成,拼命地干活,来报答晓成的一片心意。
晓成却心疼地说:
“雅珍,我干吧。你现在的任务是休息。”
失去生育能力的雅珍,得到的仍是幸福。
报料人的讲述,感动着于占起和王琦,王晓成和赵某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呀!
于占起和王琦在滦河镇采访结束后,回到承钢,在宣传部得知一位六十二岁的天主教神父来承德观光、顺便来到承钢汽运处探亲的消息,一种好奇的心理驱使俩人前往。
“多少年啊,想回国看看,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一见面,神父的话语就淘淘不绝,仿佛要把心中的一切都要在这短短的话语中倾诉。
交谈得知,神父叫张振忠,在新加坡海兴海员俱乐部从事天主教务工作,原是河北唐县人,一九四九年从内蒙古天主教学校毕业后去新加坡。三十几年来,家乡的情丝一直牵动着神父的心。
神父说,在新加坡,祖国取得的成就,与那里的华裔、华侨的地位有很大关系。过去,人们不愿说自己是中国人,好像是一种耻辱;现在,随着祖国在世界的崛起,华裔、华侨的地位在提高。神父说了这样一件事:去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神枪打破“零”的纪录的喜讯传到新加坡后,华裔、华侨激动地热泪横流,奔走相告,大街小巷,一片欢腾。华裔、华侨为自己是中国人倍感自豪。
谈到回国的感受,神父说:
“一踏上故乡的土地,第一个感觉是,家乡变了,变得完全不认识了。三十多年前,这里一片伤痕,百姓民不聊生,人们背井离乡,四处流浪。而今天,这里市场繁荣,商品齐全,人民安居乐业,特别是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实在令人高兴。”
神父接着说:
“我是一名炎黄子孙,能够回国一游,饱览祖国山河秀姿,这是我多少年来梦寐以求的啊。”
神父的动情话语,使于占起和王琦深深地理解了一位远离故乡游子的思乡爱国之情。
于占起和王琦合写了通讯《雅珍的悲和欢---记王晓成对患病妻子精心照料的事》、《赵某喜新厌旧》和人物专访《悠悠思乡情---与新加坡天主教神父张振忠谈话小记》,在《承德群众报》发表,在承德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深入生产第一线班组采访
一九八五年六月的一天,于占起来到轧钢厂小型工段二班采访,得知这个班的生产,日日破纪录,月月创高产,奥妙在哪里?全靠班长宋晓军一套拿手本领。
年交而立的宋晓军,年初当的班长,出手就是三招:一为班前会。宋晓军每天提前半小时进厂,先到调度室看看其他几个班的产量,再到岗位上查看一番生产与设备的运转情况。等全班人员到齐后,来个简短的“战前动员”。二为重视职工情绪。要让大家上班高高兴兴地来,下班欢欢喜喜地去。班里人员之间闹了矛盾,就单个谈,独个聊,是非搞清了,再把大家叫到一块儿互谅互让解疙瘩。三为制度要坚持,执行要灵活。宋晓军执行制度不搞生搬硬套,而是区别情况,灵活对待。上班时有谁突然不舒服,就让谁休息一会儿。
于占起写了通讯《宋晓军的班长经》,在《工人日报》、《河北工人报》发表。
宣传报道凡人美德
一九八五年七月的一天,承钢街道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找到于占起,提供了一个新闻线索,于占起前去采访。
承德市狮子沟镇罗汉堂村有个姑娘叫王金芬,苗条秀丽,善良明理,人们都说,金芬是个好姑娘。
前年夏季,承钢发生一起工伤事故,青年工人胡利军受伤住进了医院,截去了双手和右腿,原来的女友不辞而别。金芬听说后,对胡利军的遭遇很是同情。后来,经人介绍,她和胡利军相识了。金芬不顾闲言碎语,主动到医院照料胡利军,接屎,端尿,喂饭,擦背,鼓励胡利军树立起生活勇气。一来二去,俩人产生了爱情。
在金芬的悉心照料下,胡利军病情好转要出院了。利军打心眼里不愿意离开金芬,金芬也不忍心离利军而去。终于,金芬向利军表白了真情:“利军,我不走了,伺侯你一辈子。”
金芬的举动,遭到家里人的反对。母亲骂她死心眼,自找苦吃;亲朋好友们说她傻。然而,金芬对自己的婚事有主见,她想:“我爱利军,是因为他人品好,虽然他瘫痪了,但他是因公致残的,是光荣的。利军为人忠厚老实,参加工作几个月就入了团,以后又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第二天,金芬来到胡利军家里,挑起了服伺利军的担子。
她单独给利军开了小灶,每顿饭都给利军做爱吃的东西:荷包蛋,鸡蛋饼,肉丝汤,变着法地给利军改变生活,增加营养。金芬把从家里带来的二百元钱,全部花在利军的伙食上。为了防止利军生褥疮,坚持用热水给洗身子,每天定时给翻身十几次。为了让利军能到户外见见阳光呼吸新鲜空气,每天都要背利军到外面遛遛。逢着雨雪天,利军身上的伤口痒的难受,金芬就用手轻轻地挠痒。有时,利军感到苦闷,金芬就讲故事给解闷。
去年夏季,利军闹肚子,金芬不但给擦屎擦尿,还要用温水冲洗下身。接连一个多月,金芬没吃上一顿安生饭,没睡过一个囫囵觉。
胡利军胖了,变得爱说爱笑了,可是金芬因为操劳过度,体质越来越弱。做母亲的疼爱自己的女儿,金芬每次回家,母亲都要买些白糖,麦乳精让女儿补补身子。金芬舍不得吃,总是把这些补品带回家给利军。
年轻妇女都爱打扮,可金芬朴朴素素的,身上穿的始终是那身灰布衣裤。去年五月,金芬和利军结婚,婆婆给金芬五百元钱,让她去市里买表和衣服,金芬只给自己买一块价值一百五十多元的西铁城手表,剩下的钱全给利军买了东西。平时,家里的活不管有多重,都是自己干,从没有向利军所在单位申请要过一分钱的补助,也从来不向公家借钱。
看到这一切,利军心里非常不安,对她说:
“我成了残废,不能拖累你一辈子,你走吧,你应该有个好家庭。”
而金芬总是答道:
“要走,我当初还不来呢。”
采访后,于占起写了通讯《美德---记承德市狮子沟镇女青年王金芬》,在《承德群众报》发表,在承德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参与编书送书邀请展览
一九八五年七月,承钢宣传部组织人员编写《承钢有理想守纪律典型一百例》一书。
于占起参与其中,所采写的十余篇文章全部收入书中。
为扩大影响,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王连树部长带领安忠和、于占起到北京,给国家级新闻媒体送书,书中很多篇文章被《经济日报》、《工人日报》等国家级新闻媒体选中发表。同时,还邀请《工人日报》通联部主任叶世忠,八月来到承钢,为一百多名新闻报道员授课。
九月,承钢宣传部又在承德市举办了“前进中的承钢”大型展览,于占起参与其中。
承钢宣传部编书、出书、举办大型展览,在中国冶金企业和河北省尚属首次,在中国产生了很大反响,得到了中共河北省委书记邢崇智的赞扬。
兼任广播站编辑采访录制两山英雄事迹报告团专题节目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初,承钢宣传部安排于占起兼任承钢广播站编辑,独立全面负责承钢广播站每天新闻来稿的采用、审核和每天新闻节目的编辑、制作工作。于占起深感责任重要,认真工作,尽职尽责。
十二月下旬的一天,中国人民解放军“老山、者阴山前线英雄事迹报告团”专程来到承钢进行英雄事迹报告。
时值寒冻,天气寒冷,承钢人的心却是火热的。
“横空谱写着时代的颂歌,云霞矗立着伟大的国魄。默默无闻的两山,崛起新一代最可爱的人。谁不羡慕这血与火描绘的壮丽人生,谁不赞叹这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壮举,谁不敬仰这顶天立地的英雄。掬一捧清澈的滦河水,采一朵盛开的燕山花,炼一炉优质钢,出一吨合格钒精粉,承钢人向英雄们敬献胜利的花环。千言万语说不尽我们对英雄的崇敬,万语千言诉不完我们对英雄的衷情,道一声:欢迎!欢迎!欢迎新一代最可爱的英雄!”……
在于占起编制的热情洋溢的欢迎辞配乐播颂声中,承钢人夹道,热烈欢迎两山英雄事迹报告团的到来。
报告团把两山英雄们可歌可泣的事迹,向承钢人进行了报告,很多人流下了眼泪。
于占起在感动中,对英雄们进行采访,现场录制了《老山、者阴山英雄事迹报告团在承钢》的专题节目,将英雄们的事迹和声音留在了承钢。
被评为承德市优秀通讯员
一九八五年年底,由于于占起全年在市级以上新闻媒体发表了大量文章,被评为承德市优秀通讯员。
近一年来,于占起还利用空余时间,阅读了宣传部资料室的很多书籍,丰富了知识。
平时,于占起坚持每天早来晚走,打水扫地,整理部务卫生。遇到部里同事工作忙脱不开身,于占起就主动帮助同事家里买煤,灌液化汽罐等。
于占起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
无私扶持宣传报道新闻和文学艺术爱好者
一九八六年元旦,于占起执笔写了新年祝辞,在承钢广播站新闻节目中播放,祝福承钢全体职工新年快乐。
一月,于占起在广播站新闻节目正常播出的过程中,又创办了“文学作品”专题节目,专门编辑、播发承钢职工创作的文学作品,深受职工们喜爱。
上旬的一天,《三月草》诗社赠送于占起一本刚刚打印出来的油印诗歌刊物。
读着《三月草》诗社的一首首青年人的诗作,顿觉一股青草香气扑面而来……嗅着三月诗的清香,觅着三月草的踪迹,于占起和王连树、安忠和来到了群山怀抱中的承钢大庙铁矿的《三月草》诗社。
那天,正赶上《三月草》诗社和矿团委联合举办“矿山青年诗歌创作笔会”。
诗歌创作笔会上,新、老诗人就“矿山诗歌今后的发展方向”讨论的真叫热烈。到底是初生牛犊不畏虎,就是在班门也要弄上几斧。望着这些生动活泼的嘎小子们,老诗人们发出了欣慰的微笑……
矿井下,诗人和矿工交上了朋友。唉!这个小伙子为啥看着矿石出神?请不要打搅他,此刻,这个小诗人正在构思,猛然一拍脑门,奥,一首诗酿成了。
正在进行的诗歌朗诵会,一位二十多岁的青年人吟着激奋的诗句,人们的思绪也随之来到了沸腾的矿山,把那里的一草一木融入无限的情丝之中。
笔会笑语喧,吟诗人尽欢,字字诗句充满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句句话语抒发了人们热爱矿山之情。
末了,《三月草》诗社主编穆涛和于占起攀谈起来。穆涛热情活泼,是大庙铁矿中学的老师,只有二十四岁。穆涛告诉于占起,《三月草》是由一群年轻人创办的。当时正值北国的三月青草吐绿的时节,于是《三月草》破土而出了。一年来,《三月草》诗社由原来几个人发展到几十人。社员们除在自己的创作园地发表诗歌外,还在《承德群众报》、《燕山》等报刊发表作品,成为一个小有影响的民间业余诗社。
于占起和王连树、安忠和合写了《三月小草破土而出----矿山青年诗歌创作笔会侧记》,在《承德群众报》发表,于占起又选《三月草》社员诗作在承钢广播站文学作品专题节目中配乐播出。
一天,承钢技工学校有一名叫沈爱民的学生,慕名找到于占起求助。
沈爱民十七岁,正在和十几名学生文学爱好者筹办热泉文学社和《熔炉》社刊,请于占起为文学社和社办刊物给予指导。于占起对热泉文学社的筹建和《熔炉》社刊的创刊给予无私的帮助,亲自审核、修改、编辑《熔炉》社刊创刊号作品,给文学社提供纸、笔,亲自为《熔炉》社刊撰写文章,找作家穆春雨为社员作品写评论,在承钢广播站文学作品专题节目中配乐播发社员作品,推荐社员作品在《承德市报》发表,还在热泉文学社成立时,专门到场讲话祝贺。
后来,承钢技工学校又有另一名叫朱鸿程的学生,筹办清秋文学社,慕名找到于占起,于占起同样给予了无私的指导帮助。
不久,承钢第一小学六年级,有一名爱好散文叫李雪莹的小学生,在其母亲的带领下,也慕名找到于占起学习散文写作。于占起给其讲授散文理论知识,修改其散文习作,在承钢广播站文学作品专题节目中配乐播发其散文作品。
于占起得知,承钢工会职工刘占平在河北省冶金系统职工书法、美术作品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和中国冶金系统职工书法、美术作品评比中获得三等奖及承德市文学艺术金冠奖评比中获得一等奖的消息后,采写了人物新闻《刘占平夺魁》,在《河北工人报》发表。
在于占起的影响带动下,很多同学、战友、职工开始学习新闻和文学写作,有的人后来成了单位的新闻和文学创作骨干。
创作散文《请君一饮山庄酒》引发山庄老酒热销
一九八六年一月下旬的一天,于占起看到《中国青年报》举办“我爱我的家乡”征文后,想起在部队时,战友们在一起互夸各自家乡的情形,热爱家乡、歌颂家乡之情油然而生,创作了散文《请君一饮山庄酒》,全文如下---
我的老家在承德。家乡出名,我也沾光。
我曾是个战士。在部队时,训练之余,战友们常常在一起谈论名胜古迹。我做为承德人,自然是令人羡慕的人物,有谁不知道承德的避暑山庄呢。每当我绘声绘色的讲述结束时,都是一片喝采声。常有几个战友闹着要和我一块到承德饱饱眼福。后来,战友们连我的名字也不叫了,干脆叫我“山庄余”。我听了,颇觉得意。
我们班还有一位战士叫小张,因为他的老家山西有个云冈石窟,人们也送他个美号“云冈张”。有首歌不是叫《谁不说俺家乡好》吗!我们俩人便常在一起炫耀各自的家乡。大概是“一水难容双龙”的缘故吧,我俩总想以自己的家乡压住对方,谁也不服谁,其实,心里早是痒痒的要去对方的家乡饱开眼福了,只是谁都不肯说出来罢了。
“你们那里不就是有个避暑山庄吗!”“云冈张”不服:“告诉你,我们不光云冈石窟有名,汾酒更有名。你们那有名酒吗?”
“有。”我毫不犹豫。
“什么酒?”他追问。
“这……”,我一时不知所措,答不上来了,因为我参军前不知家乡有啥名酒。我就这样地失败了。
他竟自摇头晃脑地吟了起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瞧他那得意的神情,我不禁愤愤然……
去年夏天,我回家探亲。一天,我走进一家烟酒店时,意外地看到了“山庄老酒”。我正要打听,恰好走进一对外国中年男女和一位戴眼镜的中国翻译。
三人径直来到柜台前,戴眼镜的翻译对营业员说,这是一对美国夫妇,来承德旅游,听说承德的山庄老酒很有名气,特意来买几瓶,想请营业员介绍一下。于是,我也就如获至宝地站在一旁听了起来。
营业员介绍说:
“山庄老酒是承德特产。它产于清朝,是皇帝的御用酒。长时间不为世人所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一历史名酒重新问世,被评为省优质酒,远销各地。该酒色质好,味道香醇,具有提神、活血、驱风、散寒之功,还对感冒、风湿有一定疗效,是人们滋补身体、迎宾待客、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倍受人们喜爱。关于山庄老酒,还有个故事,康熙皇帝在避暑山庄染病不愈,喝了一种药酒,几天就好了,于是,康熙皇帝挥笔亲封“山庄老酒”,成了御用酒……”
听着营业员的介绍,我一阵激动,看着柜台上那装潢精美、晶莹透明的琼汁玉液,顿觉缕缕酒香扑面而来,悠悠欲醉。
回部队时,我带回了几瓶“山庄老酒”,正巧,“云冈张”的家人为他捎来了汾酒,战友们聚在一起,开了一次极有意义的酒会。当我们举杯时,都觉的手中的杯子沉重无比。我们举起的,是中国的美好河山,我这样想。
几天后,于占起创作的散文《请君一饮山庄酒》在《中国青年报》发表。
几个月后,承德山庄老酒酒厂厂长慕名专程找到于占起表示谢意,告知,于占起的文章发表后,这几个月,山庄老酒热销,先前库存的八百吨山庄老酒一销而光,还供不应求,现在酒厂正在加班加点生产山庄老酒呢。
于占起听后,为自己能给家乡建设发展贡献绵薄之力,深感欣慰。
宣传部人员变动不再兼任广播站编辑
一九八六年四月,王连树部长和安忠和同时调离承钢。王连树部长调回老家北京密云,任密云矿山公司工会主席,安忠和调到新创刊的《承德市报》社,任编辑。宣传部来了新部长等其他人员。
六月,于占起不在兼任承钢广播站编辑,回到部里,继续专门从事对外新闻报道工作。
创作《穿警服的螳螂弟子》入选“中国十大青年勇士杯”征文
一九八六年六月,一次聚会,朋友说起承钢派出所所长赵福康的事迹,于占起很感兴趣,找到赵福康采访。
看上去不过一米七,斯文温雅的像个姑娘,简直不敢相信,面前的这个人就是传颂中的那个令歹徒闻风丧胆、武功出众的勇士。
“说嘛呢?”赵福康有些拘束。
浓重的“嘛”字音告诉于占起,这是个直爽、健谈的天津人。于占起灵机一动,转入论武。
赵福康的话匣子终于打开了---
赵福康出生于武术世家,父亲是天津武术界颇负盛名的螳螂拳师。赵福康五岁时,就成了一名螳螂弟子。在父亲的悉心教授下,刻苦学艺,终于练就了一身超人的武功。
赵福康心中有个小九九:当一名公安干警。公安干警就得和坏人打交道,擒拿格斗,虎穴追踪,多威风!然而,事与愿违。高中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北承钢当了一名铆工,委屈的几天没睡好觉。父亲来信嘱咐:“儿啊,要记住,是真金放到哪都会放光的……”凭着一股虎劲,赵福康居然干出了名堂:一年后,不仅入了团,还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八小时之外,赵福康当起了“业余武术教练”。一次,在上班路上,看到一个无赖耍流氓,十分气愤,上前喝止。无赖蛮横无理,挥拳朝他面门打来。他就地一蹲闪过,一记飞腿将无赖踢倒在地,动作干净利落。人的名,树的影。他这“飞腿降无赖”的事迹传开后,几个平素喜欢舞枪弄棒的小青年,说什么也要拜他为师。为使武术发扬光大,他欣然收下了徒弟。
平时,赵福康总爱管个闲事。一次,一帮痞子调戏一个女青年,别人都远远躲开,唯独他冲上前去坏了痞子们的好事。痞子们扬言要“踩”了他。这时,有人劝他说:你又不是公安局的,何必自找麻烦?”他却答道:“坏人坏事总要有人管,社会治安是需要人维护的。”
命运注定他要和坏人打交道似的。承钢派出所的老所长对这个武功出众、见义勇为的小伙子很是喜爱。经过一番“私察暗访”,一个调令,于一九八一年将他调到所里当了一名光荣的公安民警。
一九八三年夏季的一天下午,他和另外几名干警得知有歹徒持刀强奸的紧急报告后,便飞快地赶到出事地点。在一间不足七平方米的小屋内,一男两女赤身裸体。男的凶神恶煞,两把明晃晃的菜刀架在两个女青年的脖子上,杀气腾腾……
女青年的生命危在旦夕。冲进去,不行!凶犯的菜刀就放在女青年的脖子上,万一手起刀落……;开枪打,也不行!凶犯用女青年的身体挡住了罪恶的躯壳……;政策攻心,促使歹徒缴械?歹徒已经铁了心,更不行!几秒钟内,他那敏锐的目光把周围打量了个仔细。在其他干警的配合下,他果断地操起院内的一把铁锹,三步并作两步绕到窗后,“啪”地打开窗户,“蹭”地跃上窗台,飞身跳下的同时,铁锹砸在歹徒头上……
赵福康荣立三等功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去年,他做为承德市唯一代表出席了中国公安战线功臣、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他的名字被人们广泛传颂……
跟他学艺的徒弟,现在都自觉担负起维护社会治安的重任,有的还协助公安部门破过案子呢。
赵福康侃侃而谈,于占起却陷入了沉思:明末清初,螳螂拳创始人王郎见义勇为,除暴安良,但由于孤身一人,终究未能铲除天下不平之事。看来,维护社会治安,达到社会风气好转,不是一个人力所能及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采访后,于占起创作了《穿警服的螳螂弟子》,在《青春岁月》、《武林》等多家报刊发表,后来,又在《福建青年》杂志社和福建电视台联合举办的“中国十大青年勇士杯”征文中入选、获奖,在中国引起强烈反响。
宣传报道承钢党政同舟共济职工创先争优
承钢实行厂长负责制后,在推行一系列经济责任制的同时,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使企业经济效益呈现好形势。
承钢自一九八四年实行厂长负责制以后,思想政治工作曾一度出现薄弱环节。个别二级单位单靠经济手段管理企业,出现人心散、质量下降的现象。为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承钢切实把思想政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行政大力支持人力、物力,选送政工人员到大专院校学习,行政干部还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做为肩负的重任,有的分厂厂长在每次生产会上都要给书记留些时间做思想政治工作。
承钢党群部门千方百计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经济管理中去。各级党组织积极开展了支部评比竟赛、党员联系户等各种形势的争先创优活动。工会开展劳动竟赛,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承钢还把做思想政治工作同解决职工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为职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
一九八六年十月,于占起和肖利平共同采写了消息《承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党政同舟共济职工创先争优》,在《河北经济日报》发表,在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初次敢为天下先创办主编中国(世界)第一家散文报《滦阳散文报》
创作散文《钢龙》和《承德美食》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学事业蓬勃发展,各地诗社、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是,唯独没有散文社团;国内散文类的刊物只有三、四种,却没有专门的散文类报纸。
于占起纵观中国文坛,站在中国散文发展前沿的高度,拜访文学名家,四处寻求帮助,联系组织众多散文爱好者,于一九八七年一月,在上级文联组织和承钢的支持下,于占起倡议、发起、创办了中国(世界)第一家散文社团---滦阳散文社,创办、主编中国(世界)第一家散文报《滦阳散文报》,后来得知,也是世界第一家散文社和世界第一家散文报。
创刊号发刊词写道:
燕山的上空响起一声春雷,
黎明前的滦水开始了痛苦的痉挛,
于是,在这块文明的土地上,诞生了我们的塑像。
我们是“滦阳”。
我们匍匐在母亲温暖广博的胸间,
用稚气的笔倾泻着火一样的激情,
在母亲健美的胸肌上,
谱写着时代的生命之歌。
我们从黎明前的曙光中出发,
把脚印交给无路的旷野,
把幻想交给绚丽的云朵,
把歌声交给自由的春风……
太阳,升起来了,
我们沐浴在金色的阳光里……
滦阳散文社的创立和《滦阳散文报》的创刊,在中国文坛引起轰动。
中国文化名宿、著名作家、学者、大避暑山庄文化学说创始人郭秋良先生,为《滦阳散文报》题写报名,盛赞:“《滦阳散文报》不但是承钢的骄傲,也是承德的骄傲”,题词:承德是散文之乡,愿滦阳散文社诸友人,为繁荣散文做出新贡献。贺滦阳散文社成立,并撰写中国第一家散文报《滦阳散文报》在承钢创刊的消息,在中国散文学会会刊《散文世界》发表;《人民日报》副总编辑、著名散文家翟向东,读了创刊号后,称赞散文社是“有希望的一群”;著名诗人刘章题词:真情,真知,行文,意诗;著名散文家峻青、袁鹰也写来了贺信;中国各地散文爱好者纷纷来信来稿。
于占起成为中国、世界第一个倡议、发起、创办了散文社团以及创办、主编散文报的人。
于占起创作了散文《钢龙》和《承德美食》,在《滦阳散文报》创刊号发表。
附:
钢龙
朦胧中,一条黑色的庞然大物消失在茫茫的群山之中……我又梦见龙了。
承钢,素有“钢城”之称。它的周围是绵延起伏的燕山,山脚下流淌着清澈的滦河;鳞次栉比的楼房,光洁宽阔的柏油路,片片花园,丛丛化卉,把它装扮的美丽动人。每天上班走在路上,我都要放慢步子欣赏一阵它的景色。看到它,我就想起小时侯人们常讲的一个神话传说: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名曰滦江。江里有条大黑龙,大黑龙常常施展妖术,兴风作浪。后来,有个叫“缚龙”的青年杀掉了大黑龙,并把自己的身躯化作无垠的大地,从此,这里有了村庄,长出了庄稼,人们世代在这里安居乐业。
神奇的传说,唤起我天真好奇的童心:肤色黑黑,巨齿燎牙,鳞甲乌亮,面目狰狞……人世间真的有龙么?
一晃,龙的影子在我的脑海里缠绕了十几年,终于我看到龙了。
八月,正是金风飒爽、秋意初临的季节,我在电视中看到了《前进中的承钢》,屏幕上:青青的山,碧绿的河,美丽的承钢宛如明珠镶入其间。电视解说词配着悠扬的乐曲展示着承钢的巨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的春风给承钢带来了活力,经济效益一年比一年好……”
我看到承钢机关楼周围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光洁宽阔的柏油路车水人流,楼前的花园,楼后的花池,使我不禁发出美的赞叹:“承钢机关楼周围变了,变的愈发年轻漂亮了”。在我的记忆里,承钢机关楼周围是脏、乱、差出名的地方。这里,粪土成堆,垃圾遍地,楼前通向下营子街道的那条陡坡土路,每逢雨季,泥泞难行;楼后是条二里多长的污水沟。而今,承钢机关楼周围一改旧貌:楼前那条陡坡土路没有了,取之而代的是整洁宽阔的柏油路;楼后那条污水沟不见了,新建了商场和楼房。变了,一切都变了。
我欣赏着承钢壮美的景色:大庙铁矿、黑山铁矿、选矿、烧结、炼铁、炼钢、轧钢、钢管……突然,我的眼前产生了一个新奇的幻觉:这不是一条龙么?啊,是龙,真的是龙!
看:矿石从龙头大庙铁矿、黑山铁矿采出,通过百里运输线来到选矿筛选,经过烧结、炼铁、炼钢、轧钢、钢管的作用,最后变成钢材,整个过程似龙流水,井然有序,连续不断,还有那机器的轰鸣声和着续建工地的隆隆炮声,恰似声声龙吼。
这是一条活生生的龙!这是一条钢铁生产的龙!
望着它,我思绪万千:钢铁长龙,你不正是承钢钢铁事业的真实写照吗?不正是承钢两万余名职工进取精神的象征吗?工人们头戴安全帽,身穿工作服,工作在钢铁长龙的各个岗位。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向钢铁长龙索取着无穷的钢铁宝藏,他们对人民贡献的甚多,对自己要求的甚少,他们不正是传说中的“缚龙”青年精神的再现吗?
我想起了前不久省冶金厅一位领导视察承钢后留下的赞语:“三年奋战,承钢面貌大变;双八建双四,双文明丰收。”
承钢在变,承钢的一切都在变。过去,承钢人在外不愿说自己是“承钢人”;如今,“我是承钢人”这个响亮的名字从承钢飞到长城内外。
“我是承钢人!”我呼喊着这光辉的名字,看到了“钢龙奔腾吼声聩,承钢人儿劲百倍”的热火朝天的场面;闻到了“你献上一颗心,我洒下一身汗,你铺上一片瓦,我砌上一块砖,承钢就会一步一层天”的时代最强音。
我想起了一位诗人的一首诗:蓝图中,工地上,描憧憬,绘向往。乘改革的东风,越过重峦叠障。志存高远承钢人,展开双翼,奋力翱翔。腾飞吧,承钢!腾飞吧,承钢!
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一条巨龙从承钢破地而起,腾飞于世界上空……
承德美食
承德美食香飘四海。到承德来的人,都忘不了饱餐承德美食。
承德美食又叫风味小吃,有很多品种,人们喜爱吃的有鲜花玫瑰饼、南沙饼、芝麻瓤子烧饼、油酥烧饼、二仙居碗坨、江米凉糕和涮羊肉。承德美食飘溢着承德特有的传统的地方风味,给旅游名城增添了风采。
鲜花玫瑰饼据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是御膳名师利用避暑山庄内的鲜玫瑰花瓣为主要原料,加糯米、白糖、白油、花生油、香油,再配以辅料桃仁、瓜仁、青红丝制成的坯饼。乾隆不仅常吃,还用来宴请到避暑山庄朝见的外国使臣和少数民族首领。南沙饼起源于清代,据说清王朝赦封蒙古四十八驾王爷,其中二十四驾在北京,每年互换一次。承德是他们去往京城和回府的必经之地。为了路上带干粮,就叫承德一带饭馆和酒家用白粉、白糖、白酒及辅料苜蓿、桃仁、瓜仁、青红丝等合制成了这种糖饼。这种糖饼甜酥味美,携带方便,久不变味,逐渐成了人们馈赠亲友的礼品。芝麻瓤子烧饼绵软好吃,很受群众欢迎。据说在清朝乾隆年间,有一王爷把这种烧饼带到了京城而传到了民间以后,京城就出现了专们经营承德芝麻瓤子烧饼的饭馆,并公开挂出了“热河烧饼”的招牌,用以招揽生意。芝麻瓤子烧饼主要用精粉、麻酱、芝麻和少量的盐、碱和面肥制成。这种烧饼白而好吃,尤以刚出锅时味道最美。油酥烧饼具有香酥可口的特点,分咸、甜两种。过去,人们把这种烧饼叫油酥饽饽,是满族人的主食。在清朝皇帝的膳单上,每膳必有。曾有个叫丁宝贵的到北京去做烧饼,生意红火的很。直到现在,北京的一些饭店还称这种烧饼是承德风味。
值的高兴的是昔日的御用烧饼如今已成为承德人民的爱食之物了,细细品尝,美食中飘溢着承德泥土的芳香,不仅是承德人民喜爱的美食,还是用来招待远方来客的佳品。每到旅游旺季,外地的游客们都喜欢到个体小摊上,买几个烧饼,来两碗馄饨,美美地吃上一顿。这还不够,临走时,还要把旅行袋装的满满的,做为旅途中的食物或给亲朋好友尝鲜。每每骄傲道:“嘿,这是承德美食!”
特别诱人的算是二仙居碗坨了,主要用荞面和猪血做原料象熬粥一样熬熟倒入碗内凉成坨,而后打块入档煎透。吃时放芝麻酱、蒜泥、醋等佐料,味道鲜美,是深受群众欢迎的大众化食品。相传,清代卖碗坨的经常把碗坨放在食盒内送到避暑山庄的边门,再由大小太监带入宫内给宫女和嫔妃而发了家,所以,承德就流传了这样一句歇后语:“二仙居的碗坨---煎(奸)透了。”
江米凉糕是夏季难得的美食。据记载,乾隆驾行热河时,愉妃曾做为礼品恭进给乾隆和皇太后。凉糕是用江米、豆馅各半,外加适量好红丝制成。吃时加点白糖,清凉爽口,好吃不腻。到了农历九月,气侯渐寒,承德的大街小巷都开始供应涮羊肉了。承德的涮羊肉在清代就很出名。现在,除了饭店有涮羊肉外,很多住户也都备有火锅,用涮羊肉招待来客。把客人让到屋内,沏上一壶热茶,涮上一锅羊肉,客人心里暖乎乎的,感到家庭般的温馨。
人们说承德美食是承德人民的母亲,它养育着承德人民,和承德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承德美食又是友谊的象征,它把承德人民的友情和着它那独特的风味飘溢到祖国各地。近年来,随着承德旅游事业的发展,承德美食的价值更高了,成了宴席上的美味。去年夏季,几位外地朋友来承德看我,我特意摆了一桌承德美食,为朋友接风洗尘,宾朋品味,赞不绝口。
是啊,在承德这座闻名中外的旅游城市,竟有如此美食,怎不让人高兴呢。这要感谢承德人民了,是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流香百世的美食。
跟踪采访陈培坚
决定采访陈培坚,有关他的传闻接踵而来:
“他吗?可真是承钢一大怪,除了回家探亲穿件新衣服,一年四季全是工作服”。
“他的事难说,一年在厂里也呆不了几天,不知道他都跑些啥……”
“陈培坚这样的同志实在少有……”褒?贬?传奇一般。
正巧,陈培坚晚上因公到天津办事,于占起和肖利平商量决定,和陈培坚一起到天津,跟踪采访陈培坚。
一九八七年三月的早春,天气异常寒冷。晚上,于占起和肖利平、陈培坚三人坐在承德开往天津的火车上,采访在聊天中进行着……
陈培坚很普通:灰白不均的蓝上衣,没有裤线的灰裤子,分不清颜色的运动鞋。通身上下精神饱满,只是那稀疏的头发告诉人们,他已步入五十二岁的人生历程。
陈培坚时而热情奔放,时而泪水吟吟,滔滔不绝的话语流出很多事---
陈培坚一九五七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一九六六年初,承钢做为三线工程重新上马恢复了生产。身在天津河北省冶金厅工作的陈培坚,遥想地处燕塞的承钢,一个念头开始萌生;承钢矿产资源丰富,有中国北方最大的钒钛磁铁矿,自己应该去开发那片资源……于是,他和已经恋爱两年的女教师依依惜别,带着女友的嘱托和那多彩的梦,来到了承钢。
仿佛他命运多劫难。刚到承钢一个多月,十年浩劫开始了,搅乱了他的理想。于是,他结婚,一年后回天津伺侯分娩的妻子,二十天后,当他踏进车间的大门,变成了被揪斗的“漏网大右派”。面对动乱和不实之词真是报国无门啊!他怀着一颗沉重的心,给妻子寄去几句话:“我暂时不能回去。有些事会澄清的……”这一暂时,竟然两年多没能回家。
但他并没被压倒,问题终于得到解决,他开始了盼望已久的工作。
那是秋风送爽的时节,已是机修厂电炉工段技术员的陈培坚去轧钢厂看同学。一名负责生产的人向他透露无缝顶头困难的消息,时常待件停产,无缝顶头必须向天津求援。“哦,这没关系,我给你试试”。陈培坚抢过这燃眉之急的重任。办完一系列的手续,他带着一班人马投入了紧张的战斗,去外地学习又回厂试制。
陈培坚几乎扑在现场上。电炉冶炼,他守在炉旁;坯毛车制,他亲自指挥;直到出来合格的顶头,他才兴冲冲地背到无缝轧机前。
轧机轰鸣的厂房里,陈培坚已整整观察了八个小时,快下班了,测试仍没有结果。再连一个班。他暗自决定,顺手从兜里掏出一个面包和几粒糖果。初冬的凛冽寒风从敞开的门窗涌进来,混和着浓烟包围了他。两个班的工人零点交替了,而他仍牢牢地站在机台旁,盯着正在使用的顶头,一直到天明,清清楚楚地记录了顶头的使用寿命,才揣着成攻后的喜悦离开了厂房。
钢管攻关,硌钼钒钛轧棍的试制,委派的项目,自己抢的重担,他都要从第一道工序跟到底。不论白天黑夜,不管严寒酷暑,只要试制他的产品,他就奔赴现场。工人们说:“这人真有精神,闲了就在休息室眯一觉,已经七天没回宿舍了。”
他的每项科研成果的每个分子都凝聚着他的心血,记录着经常忙得一天只能吃一顿饭的艰苦。“任劳任怨”、“不辞辛苦”这些词汇怎能确切表达这位受过创伤的知识分子的情怀和功绩呢?
改革不再使企业单纯完成指令性计划。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活动迫使人们接受经营、价值、竟争、市场、效益等新的观念。厂长要迅速调集一批具有开拓经营思想的人才到经营开发第一线。“让老陈去跑信息、推销产品吧”,“可是,已是主任工程师的陈培坚能同意吗?恐怕……?”厂有关领导找陈培坚谈话,刚一提起话题,陈培坚已跃跃欲试,倒出自己想了多年的要开发的项目和建议。
他鄙视争荣誉、闹地位,平时总爱看《兵舰知识》、《舰船知识》,它们频繁输出信息:四川机械行业广泛应用钒钛生铁、苏联高炉铁水直接浇铸钢锭模……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飞速的科技动态,仿佛雷电般地震撼着他的心灵。每逢谈论这方面的问题,他总是打着激昂有力的手势,象是冲锋疆场的战士。
他确实是战士。为了承钢的发展,为了钒钛的开发,他卸下官衔,扑在拥挤、嘈杂的铁路、公路运输线上,背着旅行凳奔跑在人流中。他达到了美国洛杉叽水平---平均每天在火车上坐八个小时,而且,常常坐末班车:有车就走,从不等卧铺,不等座号。
炼钢厂研究成功“钒渣直接合金化新工艺”,陈培坚立即启程,扩大成果。
他清楚,直接合金化,以增钒剂代替钒铁作为冶炼钒钢的新原料,减少了钒渣磁选、酸浸、加铝硅冶炼等繁杂工序,大幅度降低了炼钢的成本。而且,含钒钢要比普碳钢节省钢材10%----20%,如果全国都推广这种冶炼方法,不仅为国家节省了能源和钢材,而且还使承钢的增钒剂每吨多卖300多元钱。
他带着希望和焦灼奔跑。面对谈生意的人,不相信?请看资料、商量?好,我等着。一次次的举棋不定,一次次的商量,把他象钢铸铁浇般地焊在火车上,河北、河南、江苏、山西……他转了一圈又一圈,直到对方有了诚意,他又积极提供原料,帮助立项,跑科研费,帮助试制、检验,帮助打开销售渠道。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他和炼钢厂一名副段长踏进山西长治钢铁厂。他们站了几个小时,不得不以吃饭为由躲进餐车小息,下车后又不顾疲劳,参加了厂方组织的试验准备会,尔后,他们又穿上工作服,守在炼钢炉、轧机旁。火舌舔着钢锭也炙烤着他的心。当他亲眼看见钢材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等全部技术指标达到标准时,已是繁星满天了。
他是急性的人,干起工作也是快节奏。他用自己的话说:“要保持空军的二十四分钟受命起飞的精神状态。”他曾经有过一段七天立了一个科研项目的故事。
那是刚过完春节,陈培坚做为承德市先进科技工作者演讲队的成员到营子矿区演讲。一名负责人不失时机地提出,让科技工作者帮助本区找致富门路。陈培坚迅速筛选大脑里贮存的各种经济技术的信息,努力挖掘承钢的经济优势。顷刻间,一个主意产生了。他想起临走的前几天,一位同事告诉他国外已开发尾矿砂做涂料,他们曾经探讨能否在我国试验尾矿砂做耐火制品。他果断出击:“你们就试制耐火制品好了。我们承钢从伪满开始,便堆积这尾矿砂,有数百万吨呢!研制费?这不要紧,我给你们去跑,咱们联系”。看着他那坚定的目光,听着他那急促滚烫的话语,生意马上敲定了。他当即赶回厂里,得到厂领导的大力支持。这时已是二月九日的上午。看看他以后的行动日程表吧!
九日晚上,他登上九时五十五分由承德开往北京的火车,凌晨到达北京。十日早八时,他跑到北京钢铁学院,得知有关老师已去太原开会了。于是,他立即返回北京站,乘十时二十分去太原的火车,晚上七时急火火地赶到太原钢铁厂招待所,找到那位老师,很快谈妥了立项问题。当晚十时四十八分,他又坐上火车,十一日早八时到了北京火车站,两个小时后,他又乘京承方向的火车,下午三时又踏进了营子矿区耐火材料厂的大门。四十一个小时,他跑了三千多里路,行程的苦辣酸甜不言而喻。但他顾不上回味,十二日,他赶到承德市科委填好了申请立项报表,十三日晚上,又踏上承德开往石家庄的火车,车轮有节奏地把他送入了梦乡。他裹在军大衣里,不用倚,不用靠,低着头,酣声大作。他太累了,如钢的只能是那顽强的意志,而他毕竟也是血肉身躯。
河北省冶金厅科技处的同志有一句歇后语:陈培坚办事---急茬。陈培坚到这里一路绿灯,短短一个星期,《河北省科学技术项目申请书》已经捧在他的手里。他满可以坐在酒馆里,品尝一下这紧张的奔忙换来的喜悦或是去游览公园、卸下那满身的疲惫,然而,他什么也没做,他还要去赶车,去推销厂里积压的六万吨含钒生铁,还要领几家钢铁厂的人员到四川攀枝花学习含钒生铁铸钢锭模的经验。商量行期,排队买票,挤车……
火车上,于占起、肖利平、陈培坚三人一夜无眠。
第二天早上,到了天津站下车后,三人在站前饭馆吃过早餐,陈培坚便和二人话别,赶往天津钢管厂办事。于占起和肖利平按照提前商量好的采访计划,来到陈培坚爱人所在的学校,见到陈培坚的爱人侯玉杰。侯玉杰说起了她和陈培坚之间很多鲜为人知的事。
一九八六年元旦前夕,侯玉杰带着一个特殊使命从天津来到承钢。她已经为陈培坚办好了调转手续,这次是专程接他回去的。承钢领导接待了她:“老陈去天津出差还没回来。你先住下好好玩玩吧!”她急返天津,正好碰见长久不归的丈夫。
“调令呢?”她急切地问。
“没带。我,暂时还不想回来。”他低声说。
“可这指标?”这位历来刚强的女人,此时眼泪扑簌簌地往下掉。二十年的孤独,暂且不提,如今他已步入退休的年龄,也该回来了。一年来,她历尽艰辛,终于申请到一个进天津的名额。她信心十足地给老陈写信,在天津奔波找合适的单位,直到这次承钢之行,才知老陈仍按步就班的工作。她忽然想起以前去承钢听到的闲言:“陈培坚瞎折腾……他到别的厂炼钢,到底是哪个厂的人?”侯玉杰再也忍受不住,一串串的愁怨扔向陈培坚。
陈培坚听着,一种难言的痛苦涌上心头。闲言碎语,他听的多了,他也曾慷慨陈述:“哪个厂的人,我是中国人!”从小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离乱之苦,亲眼目睹国民党政府腐败的一个镜头,看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做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有责任为建设祖国推波助浪,把毕生精力献给祖国的钢铁事业。别的人不理解我,难道妻子也不理解我?陈培坚真想大声责问,但他不能这样做。
陈培坚稳住情绪,安慰妻子说:“你说的都在理,我不是说炼钢工程师到天津找不到工作。这二十年我都在炼钒钢,在那作用更大。再说,时间也不会太长……”
她盯视着他,满眼的疲惫,又是那样的固执,心房不禁颤抖。然而,她毕竟了解自己的丈夫,终于苦苦地坚决地点了点头。
后来,有人问侯玉杰:“怎么那次态度那么坚决,甚至提出他不调回天津就离婚,现在怎么又?”她爽快地笑了:“那不过是吓唬他,我们这么多年虽然人各一方,但我觉得我们的婚姻是幸福的。一个人重要的是事业,老陈虽然没成什么大事,但他有股劲,有时为了赶回承钢买早晨三时的车票。没有汽车,他夜里十二时从河东区走到火车站,我佩服他。”
多么刚强的女人啊!他们唯一的儿子,现在已考入天津大学冶金分校,母亲给他选了和父亲搞的同一个专业。生命的延续,事业的发展,这是一个离愁的但又幸福的家庭。
陈培坚是幸福的。承钢做为中国北方最大的钒钛基地的雏形已经初步形成,承钢的钒钛钢材,已经在国内外用户中取得了信誉,钒产品和钛产品,已走进河北、山西、辽宁、江苏、河南、天津等省市的钢铁企业中,取得了好的效果。钒钛磁铁矿及其产品的特殊性能,已经在钢铁、机械、建筑、化工等行业中,引起人们新的重视。陈培坚终生抱定的理想,那多彩的梦即将实现。
跟踪采访陈培坚回来后,于占起和肖利平等合作采写了报告文学《时光,你是真正的哲人》,在《承钢报》发表。
为生产第一线工人新闻报道员授课为生产第一线工人群体事迹立传
一九八七年三月下旬,于占起和《承钢报》编辑龙贵新,到黑山铁矿为来自生产第一线的六十多名工人新闻报道员讲授新闻采访和写作知识。俩人采访了黑山铁矿碎矿工段二班,根据碎矿工段二班职工每天上下班都要上下往返坡度近三十度、五十多米高、一百零五级台阶所发生的爱岗敬业感人事迹,合作采写了报告文学《二十个人和一百零五级台阶》,在《承钢报》发表。
宣传报道老工人的不平凡小事
炼钢厂维修工段有一位老锻工叫张国龙,参加工作二十多年来,时刻想着节约,处处不忘节约。
张国龙是一九六八年调到炼钢厂的。那时,厂里捡煤核的人成群结队,有的职工甚至故意把焦炭从炉子里扒出来拿回家里添炉子。看到这些事,张国龙很是气愤,把炉灰里没有烧透的煤核全都捡了回来。从此,张国龙天天在炉灰里捡煤核形成了习惯。在他的影响下,他先后带的六、七个徒弟也捡起了煤核。从他自己捡变成全组自觉捡,一直坚持到现在,为公节约了一笔无法估量的财富。
张国龙还在废料堆上打主意。一块轧钢切头可以打几个销子板;一截废钢坯可以锻几个渣盘大钩等。盘算好了,就把这些废料扛回来,提前锻出一批,生产上啥时要,他随时都有。一来二去的,这种做法又在组里形成了风气。
张国龙公私分明。有时,老朋友老熟人求他干点什么,他从不答应。
一九八七年四月,于占起听说张国龙的事迹后,从这些平凡小事中看到了不平凡的闪光点,和龙贵新合作采写了通讯《节约状元---张国龙》,在《河北日报》发表。
再次宣传报道承钢改革
一九八七年,承钢在去年和前年改革的基础上,以企业管理升级为中心,以续建保二期、保进度、保质量为重点,继续推进和完善各种形式的经济承包责任制;积极推行干部聘任制、技术岗位聘任制和技术工人岗位聘任制;在承钢范围内试行“内部银行”核算制度;工会和经营者签订了承包责任制。这些改革措施实行后,在促进生产、搞活经营上起到了明显作用。
七月,于占起采写了消息《承钢靠深化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在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在《承德市报》一版头条发表。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