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精选

雅赋网 > 短篇美文 > 杂文精选 > 正文

思想的盛宴 行动的先驱 前行的勇气

时间:2015-05-09  阅读:1312  作者:山水走遍
――参加第十届中国名校长高峰会议心得体会
           江西省弋阳县教育工会李淼龙
据本次会务组统计,参加此次峰会的人员达1200多人,会议有一个主打项目,就是论文评选,每人只能提交一篇论文,在1200多人中评出100人的论文为优秀论文,概率为12分之一,即8.3%,我县参加本次会议的是8人,王卫星部长是后来加入的,已超过论文上报时间,实际7人参评,概率为7分之4,达到57%,然而,这点成绩相对于峰会带给我们思想震荡来说是微不足道的。这次峰会,是一次高规格、大容量、密集型的会议,是一次思想的盛宴,是教育行动的先驱,更是教育改革前行勇气的鼓动会。在这里,无论是主旨报告,还是好课分享,或是课间展示,都带给我们太多的思考和兴奋,即使晚上回到酒店十点多种,大家还开展了交流,回归的路上讨论的也是关于峰会和教育的话题;在这里,我们见识了教育的大家风范,感受了校长微报告的教育智慧,领悟了教育改革背后的汗水与艰辛;在这里,更让我们惊讶和赞叹的是杜郎口中学学生自信的风采和无穷的活力。当然,这些都得益方局长对于每次会议会前、会中和会后的统筹安排,得益于宝辉主任会前简短而具体的布置。下面,我以话题的形式,谈点个人的体会。
话题之一:教师是学校之骨,学生是校园之魂。教师是教育的兴起之源和发展之本,是学校最大的财富,是学校赖以支撑的骨架,教师强,则学校强。有句话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句话不能忽略一个基础,就是这个学校存在一个“潜在”的好教师群,好校长是将教师的潜能发挥到极致,犹如一百美元,如果用于流通,才能发挥他价值的最大化,如果丢进海底,他的价值为零。为此,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我县大面积教师培训以及专业化,理解了教师楷模奖励一万元的激励机制,理解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理解了教师“六种行为”的清理和查处,理解了“教育梦”圭峰读书联盟等民间协会对教师成长的意义,理解了家校合作给教师带来的无形的福利。很多人说校长是校园之魂,但我认为学生才是校园之魂,没有学生将没有教育,将是无源之水、无米之炊,另一方面,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灵动力都是无穷的,他们拥有自己的认知世界、心理特征和沟通语言,所以会有“儿童是成人之父”这句话。为此,我理解了教师专业化成长之后的让弋阳的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的重要意义。我还在思索,能否有一种课程象超市一样,让学生自由地选择教育的内容,学生甚至可以走校,跳级等等。
话题之二:仁爱之心促进师生关系的改变。教师厚重的文化实力是教师魅力的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关爱学生的仁爱之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紧张,没有爱,教师传道就显得苍白,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也,没有爱,教师只能成为经师,而不能成为人师,教育的根本目的和终极目标不是教书,而是育人,是立德树人。
我曾经是周杭生老师一个月的学生,他给我产生的影响是长久的,毕业后,我们互通音讯,他的谆谆教导犹在耳畔,他的挚爱之情永存心底,这远非他浙江衢州中考状元的荣誉所能比拟的。一中的俞志堂是我女儿的老师,他桃李满天下,但我从来没有听过有一个学生说过他的半点不是,其原因在哪,他有一个与大多数老师不同的地方,那就是他总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而大多数老师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的,因而,俞老师的传道、授业与解惑极易让学生接受,他和学生的关系是朋友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他和学生的对话是商量的口气,是仁爱之心的表现,他的人格魅力象清纯的酒,历久弥香。
我曾在曹溪中学任教数学,那时学校中考质量居全县第一,我任教的班级数学又在五个班级之首。如今想来,我相对于新教师的标准,相对于周杭生老师、俞志堂老师,相对于杜朗口中学教师的奉献精神,我还相距甚远,我缺少的是对学生点点滴滴关怀的仁爱之心,以及对后进生的关注。
话题之三:关注个体就是关注了全体。全体是由每一个个体组成的,关注了每一个个体就是关注了全体,这是教育发展到更高层次的需求。在过去,我们往往关注的是集体、国家等宏大概念,为了集体和国家,可以牺牲个体的利益甚至生命,这是中国文化思想内核中群体意识的反应。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人本的价值正在浸入到公众的精神世界,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才有可能获得最大化的整体教学效益,这与因材施教的原则是相吻合的。不让每一个学生在角落里是刘炳昭校长对这句话的理解,让鲜花和小草都享受阳光是另一种理解,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是重庆刘家湾小学刘希娅校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她们开设“红梅书苑”,“朵朵书吧”、“朵朵电视台”就是为了让每一个个体的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在这里,我体会了方局长在一次会议上提出“学校教师必须批改每一位学生的作业”等十三个必须,也就是后来正式形成的“五必须”“七不能”的雏形。
话题之四: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点滴思考。课改在全国并非星星之火,现已成燎原之势,其重要性大家比我更清楚,这次峰会组织了新课改将向何处去的互动沙龙,让我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课改是要条件的,制度建设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保障,也是课改的底线,故而为什么要各学校充分讨论制度建设的三个问题。课改的基础是学校的稳定,是公正、公平,是学校的风气和正气,没有这个基础,难以达到课改的锦上添花。工会为什么要广泛讨论并实施评优评先、教育发展促进会、两代表一委员进校园等三个方案,就是要优化教育氛围,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课改的关键是什么?有人说是改课,有人说是改人,我认为关键是因校而异,就象种子,有的是在春天播种,有的是在夏天种植,这就要看这粒种子适合哪个季节的风、雨和阳光,这个季节的沃土是否有利于种子的蓬勃生长,否则,它结出的果实不是苦涩的,就早胎死泥土中,课改的种子何尝不是这样呢?
课改最有效的途径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才更有效。如果仅有自上而下的强力推进,没有自下而上的主动性,其收效是甚微的,目前,自上而下的大氛围已经形成,我们需要的是自下而上的主动而为的精神与胆识。
课改开始改的是方法,改到深处是课程。重庆刘家湾小学对现有的教材进行质疑,大胆珊除不切合实际的、陈旧的内容,整合成新的适合于学生的教材,他们上午上国家课程,下午开展社团课程,即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课改有其模式,但不唯模式。我这里推荐两种课改模式,一是杜郎口中学的 “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这是一种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整体性教学模式。这样的课堂,学生时时有任务,时时有事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崔其升校长说学校所有课堂,抓到一个睡觉的或者抓到一个没有事做的,奖励一万元。二是当下兴起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的是,知识传授是学生在家看老师制作的视频完成,知识内化及运用,答疑解惑在课堂完成。这两种课改模式网站都有大量的介绍。
话题之五:名校藏在积极进取的思想下,躲在百折不挠的努力中。
这里我仅谈下对杜郎口中学的印象,从2005年以来,到杜郎口中学参观学习已达百万人,学校被誉为课改圣地,中国教育的神话。我只到过一次杜郎口中学,也仅仅听了崔其升校长的一个报告,观摩了二节杜郎口中学的好课展示,但我深切地感受到,没有崔其升校长及其团队积极进取的思想和百折不挠的努力就没有今天的杜郎口中学,改革之初,学校和校长经历了种种的非难与打击。
杜郎口中学的改革经过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量变到质变,这个阶段主要是以升学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依然以学科、知识和考试为本位,学生依然是戴着燎铐跳舞,第二阶段慢慢将燎铐剥离,让学生自由地舞蹈,即从质变到量变,比如一篇经典的课文,做不到每个学生都能消化、内化和能化,就不能学习下一篇课文。学校现在的管理,不是看备课,而是看三点,一是看教师硬功夫,要求学生会的,教师先会;二是上课不许看教案,教师要烂熟于心;三是课本知识是否上挂下连,是否左顾右盼。所有的教师,不要什么专著,而是要对教材、课程有研究心得,有独特发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点燃者、激励者、唤醒者、开发者,甚至是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条件”和“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生自己。学校的教室,不是教学的场所,而是教育实验室,是一个组织,或者说是一个“微型国家”。学校无论什么学科,一定要把学生自主自信、自强不息的性格,勇敢的为、探索创新的精神,团结合作、勇于奉献的品质培养起来。在课堂上,知识是死的,的有限的,但能不能让学生学会找规律,能不能在教师启发下,让学生有新的发现,这是最根本的。
谈到课改与质量的问题,崔校长说,一个让人的心智得到彻底解放的教育,还怕考试吗,分数只是课改的一个副产品。
这次有个名校的校长在报告中说到,他两次到杜郎口中学,回去后他就模仿杜郎口中学的课堂,结果他用了七节课才有了杜郎口中学课堂的一些味道,而杜郎口中学的展示课只提前了一只课,他们的差距是整整六节课,反观我们的课堂,又岂此是六节课的距离呢?
杜郎口中学在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生源差、社会各方面仍然以世俗眼光看教育的背景下,作出了许多非凡之举。这与校长的思想和学校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我还有很多话题,如不是有希望了才坚持,而是因为坚持了才有希望,不是因为有声誉了才去改革,而是因为改革了才有声誉;跨班、跨学科教学的利与弊;信息化促进教育的现代化;知识、学习、思考和智慧的再认识; 埋怨现在不如开辟未来;从“教材就是世界”到“世界就是教材”转变等等,在此一再敖叙。
最后,我与大家分享二句话,一句是我微信的个性签名,不因卑微而卑微,不因高贵而高贵。第二句是马云的话,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相关专题:勇气 行动 思想 学生

赞(0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欢迎评论,感谢支持!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短文短篇心情短文精美短文短文摘抄英语美文青年文摘读者文摘杂文精选短篇小说短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