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文章

雅赋网 > 情感故事 > 优美文章 > 正文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时间:2015-04-02  阅读:784  作者:性淡如菊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

认识陶渊明,是因为《桃花源记》,那是一片开满桃花的世外仙境,浪漫而神奇。可以说,是陶渊明在中国文人的心中建造了一个世外桃源——有诗有酒有无数桃花,有白发黄髫的怡然自乐。

陶是真性情的,这是他的可爱之处。我也是最喜欢这种可爱的人的,率性真诚,心无尘埃,宛如秋天的水一样,澄净、一眼望穿。与没有心机的人做朋友,可以说是快意的,一壶酒两个人喝到透底,一个烧饼两个人掰开,一人一半。世界上聪明的人多,可爱的人少,虚伪的人多,至真的人少。陶可以说一直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岁月老了,而心不老——依然是一颗赤子之心,沾不得半点尘埃。

陶是个明星,以至于现在在文中提起他,有种近“俗”的感觉。我想他在世的时候,未必出名,可能是做为一个“傻子”存在于世的。也近似于一个“疯子”。这与梵高,是很类似的。梵高也是死后若干年,才成了“天才”的。世俗的眼光看过去,他是分外可笑的,不通世故,不懂人情,不会外圆内方,圆融处世,可以说,他们都是“又疯又傻”。读陶的诗,有很多是很痛苦与郁闷的,更多的是愤愤不平,有点“愤青”。其实愤青,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现,世界上最美的造型是球体,未能做到圆融无二,是不圆满的。但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残缺即完美,他的残缺,造就了他的完美。

他的《五柳先生传》,超然世外,最具性情。写自己不知何许人,亦不详其姓字,闲而静,寡言,好读书。但因其读书不为名,不为利,只为读书而读书,仅仅是一种享受而已。这种读书,可以“不求甚解”,在这种自然状态之下,大可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与我们这些读书为考大学,求功名的学子们是背道而驰的。我想中国人为什么多虚伪?可能就来自于此。一面在少年时读这类文章,在骨子里灌进超然世外的思想,一方面又在社会的功利思想上拼命竞争。两种矛盾的思想如冰与火交融、共存,当然就把人都变成了伪君子,这种虚伪又那么自然而然——仿佛人从生下来,就该是伪君子了的。

真人难遇,除了佛陀之外,还有几个真人呢?老子应该算一个,他是得道高人。陶应该不是一个得道的人,只能说是一个可爱的人,与徐志摩一样,本性更淳朴,思想更天真,比一般的人更接近于自然状态而已。我用“野生”这个词语来形容他们,他们更像“野”孩子,虽然学富五车,但并没有被学问和知识所污染,他们的心是属于自然的,时时刻刻处处都流露出自然本性,赤子一般,干净得彻底。我偏爱这种纯净的人,傻傻的,但是很可爱。

我有一个表弟,曾经也是这样的人。很聪明,智商高,情商也高。年少时,不爱读书,却酷爱喝酒和泡妞。高三时把学费拿去请人喝酒,两个星期就喝光了。他父亲(也就是我舅舅),又凑了一笔钱,亲自给他交齐了学费,领了书。第二天,他却亲自把步行几十里路,把书背回去,当着他父亲的面烧了。可以说,我表弟是“任性”的,这种“任性”与陶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有异曲同工之妙。表弟到社会上混了半年,突然变了,变得酷爱读书了。这种奇迹的转变,源于生活的艰辛,他干的是“挑砖上窑”的苦力活,比陶的“种豆”还要苦。于是半工半读,自己用半年时间“挑砖”,半年时间复读,反复两年后考取了武汉工业大学汽车制造专业,最后在湛江某摩托车厂做了一名高级工程师。

理想与现实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很多人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违背了自己的本性,选择了改变。唯有陶渊明,坚持了下来,物以稀为贵,所以他成了“明星”。陶是个好酒贪杯的人——“性嗜酒,可是家贫不能常得”。所以亲戚朋友有时置酒招待,一去就喝个尽兴,只图一醉。家父也是这样一个酒鬼,每日两公斤,没有一天是清醒的,外出逢酒必醉,其实这样的人在现实中是很讨厌的。邻村一个酒鬼,叫“秋宝螺丝”,更潇洒得成为笑谈。此人每日挑一二十斤青菜上街去卖,卖完,打一壶酒,边走边喝,走到半路,就醉倒路上,随地而卧。因为是随地,就免不了悠闲地卧在马路中央打鼾,开车路过的,总要下车,把他抬到半山坡上,才能安然路过。甚至有时在冬季,倒在水田里,大口大口喝水,直呼“好酒!好酒!”酒痴,竟如此。

陶渊明好酒,也有很多典故。据说他的居处,有块大石,每逢喝醉,就躺在石上睡觉,故名醉石。他当上彭泽令后,下令把300亩公田全部种成酿酒的秫谷,以保证常有酒喝,并说:“能让我常醉于酒,平生之愿足矣。”

我想,陶渊明就是做官,也会是个糊涂官,好酒的人有几个清醒的?所以佛家是禁酒的,酒乱性,真实不虚。经常看见小车尾部有这样一句个性说说:“女人不醉,男人没机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做官比起在家隐居,更不能率性狂饮,还要看脸色,卑躬屈膝,见风使舵,这些委屈,哪能忍受得了。我也是不喜欢做官的,因为做官,失去自由不说,更被人当孙子驱使。挨骂时要陪笑脸,官大的来了,要点头哈腰,奉承话也要说得恰到好处,陪酒也要看脸色行事。很多人受不了这种低人一等的委屈,就非常厌恶这一套,选择永不当干部。但不在锅边站,哪来油渣吃?随后的委屈,可能更多。但本性如此,哪能受得了?

看过一个故事,是说默罕默德还是柏拉图的,有一次他与弟子在沙漠里行走。弟子把一小袋樱桃掉在地上,懒得弯腰去捡,这时圣人看见了,默默弯腰捡起,悄悄揣在怀中。行走了半日,弟子又渴又累,可是又没有水喝,这是,他突然发现,前面每隔一断长长的距离,就会在地上意外地找到一颗樱桃。于是,他不停地弯腰。圣人只是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拒绝一次弯腰,却要为此弯一辈子的腰。陶渊明就是这样,拒绝官场上的那一次弯腰,在田地里弯了一辈子的腰。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因为本性,因为任性,结果苦一辈子。也许,这就是命运。性格决定命运,什么样的性格,就决定你是什么样的命运。陶渊明式性格,就决定陶渊明式命运。

归隐田园之后,陶渊明的生活是极其困窘的,“环堵萧然,不避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甚至还曾“乞食”过,可是他能做到“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种修为,是很值得现代日益变得浮躁的人,沉迷于物欲中的人学习。有时他是真的是超脱的,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的心不是总是超然物外,很多时候也是纠结的。可以说,他的人是隐居田园的,他的心并不是完全安静的,有时候还表现得很强烈。这在饮酒诗里可以看出,他的心里充满了不平,也充满了痛苦,有“荆轲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句。鲁迅见了,就一针见血地指出:“(陶渊明)并非浑身是静穆。”说出了他的另一面,“济苍生”大志像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在他心中熊熊燃烧,也折磨着他。鲁迅说他因此而“伟大”。

其实人都是一体两面的。完全纯净的人,就是圣人。陶渊明不是圣人,他只是一个隐者。一个顺应本性,热爱自然的纯粹的人,一个非常纯粹的可爱的诗人。他的思想,更接近于自然,在矛盾里达到统一,有一种和谐之美。

他的自然淳朴不堕流俗的真性情,使得他的诗文朴素平淡,天然真色,直抒性灵,纯真可亲,舒放自然,意味隽永。他在士大夫的精神世界里建造了世外桃源,也在古代文人心中建造了一个净土。他隐名埋姓,读书适意,醉酒陶情,深藏避世,安贫乐道。他田园幽居,不慕名利,淡泊胸怀,忘怀得失。他与世俗社会格格不入,毅然决定永别官场,躬耕终老。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这就是陶渊明,归隐田园,物我两忘,在贫苦中完成了精神的涅槃,成就了人格的圆满。我是爱陶渊明的,因为我就是与他一样的人。不过我比他多了一样,我不愤世嫉俗,他“小隐”,我“中隐”,仅此而已。

文:性淡如菊QQ:171918223

相关专题:陶渊明 读书 自然 本性

赞(4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欢迎评论,感谢支持!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口述故事情感文章情感美文情感日志爱情文章亲情文章友情文章优美文章经典文章情感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