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前段时间,河南郑州市雾霾围城,空气污染指数近乎爆表。一个叫“大花猫”的网友,通过网络发布一封《致郑州市长马懿的公开信》,其中一段写道:清洁的空气,对市民来说,好像是奢侈的“珍馐”“佳肴”,“你可能听不到,许多人都在埋怨你,指责你,谩骂你!”最后提出三点治霾建议,希望市长有所作为。
马市长回应:就是骂骂,又怎样?我们把工作做好就行。市长的态度很宽容,表现很大度,精神很可贵,应该点个赞。
挨骂本是件坏事,但政府和市民在骂声中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市长明确表态,要把工作做好,让城市更美、环境更好、市民生活得更舒适,坏事就变成了好事。
时下,市民对政府工作不满,提意见时语言过激,少数人有些“骂声”,此类现象并不鲜见,关键是如何对待。对骂声,当然要一分为二地看。对恶意中伤、侮辱人格的骂街,绝对不提倡。但对那些合理表达不满的诉求,对政府工作存在问题给予的批评、提出的建议,即使语言略显激烈,也应给予包容。
骂声是对官员能否听得进批评、意见和建议的检验。有些官员一听到骂声就火冒三丈,怒不可遏,认为自己一堂堂品级大员,岂能容草民谩骂?本官出门坐高级轿车,走哪儿都前呼后拥,属下都远接近迎……此等“身份”,让老百姓骂了多没面子?个别人甚至滥用职权,下令追查:“给我严惩!”
只顾及自己脸面,哪还有心思倾听老百姓的呼声,考虑市民的意见?有“骂骂无妨”的胸怀,才能心平气和地对待骂声,知耻而后勇,冷静下来,认真考虑市民诉求,改进政府工作。
骂声是对官员肚量与涵养的考验。有些官员平时总听好话,乍一听“坏话”,必然诧异;听惯了掌声,听见骂声,肯定来气,甚至愤怒。这些在好话、掌声、赞扬声中“长大”的官员,不仅飘飘然,而且昏昏然,甚至是老虎屁股摸不得。他们严重缺乏涵养,干群关系紧张,不会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此时,只有那些具备较高党性修养和职业素养的人,才能容得骂声,听得骂声,反思骂声,从骂声中看到自己的差距,认真考虑如何向市民交一份满意答卷。
骂声是对官员能否知不足的验证。骂声虽难听,但里面常常包含着民众的情绪和存在的问题。骂声虽然有点偏颇,但只有耐心地听,才能从中解读出背后的民意。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骂声虽然刺耳,但能提醒我们及时发现工作中的得失,了解为民谋利的不足。将骂声当作是一种醒脑剂,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才能少犯错误,减少骂声,没有骂声,换来掌声。
骂声是对官员工作差距的反射。市民骂声是意见和不满,但也是促进和鞭策。民心不可欺,民意不可违。现实中,许多工作差距,能够通过市民的骂声反射出来。比如,市民对雾霾非常反感,说明眼下的治理工作与市民的期望还相距甚远,这正是政府推动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最可依靠的力量。有民意作后盾,政府更容易下决心,竭尽全力去治理。
在传统认知里,市民给市长写信表达不满情绪,言辞激烈,往往让人捏把汗。在一些地方,毕竟“官本位”观念死而不僵,官员听不得不同意见,人们就不敢讲真话,市民就不敢批评政府,更别说骂声了。
从这点看,郑州马市长对待骂声的态度值得点赞。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