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旧唐书·贾曾传》载:唐玄宗时,吏部员外郎贾曾,被调到东宫任太子舍人。他见太子经常派人选歌伎入宫(频遣使访召女乐),没日没夜地歌舞宴饮,整个东宫充满靡靡之音,太子则昏昏欲睡。于是,贾曾便直言不讳地劝谏太子说:那些放荡的歌舞,淫巧的伎艺(慢伎淫声),是最坏人性情的(实亏睿化)。上边搞,下边学,风气必然越来越坏,最终由腐蚀人心而导致国破家亡(上行下效,淫俗将成,败国乱人,实由兹起),是非常危险的。
接着,贾曾还用史实作证说,大凡对付一个比较强大、很难战胜的敌人,常常都要借助这种“软刀子”。比方戎国“兵强国富”,秦国难以抗衡,就采用反间计,派一些美女进来(秦人反间,遣之女妓),使其战斗力由盛转衰,最后终战而胜之。
古人说:“乐之失,奢。”艺术文化太发达,社会风气就会变得太奢靡,于國家长治久安有害无益。世界文明古國的衰亡,原因固然很多(比方自然环境的毁坏),但文艺过分鼎盛也难辞其咎。
想当年,入关前后的八旗兵何等强悍英勇,待入主中原日久,在细歌软曲中渐渐失了斗志。乾隆第二次下江南视察淅江绿营兵防务,杭州大营居然以细歌软曲迎驾。乾隆一见大怒:你们是军人,整天吹萧弄乐,还能骑马打仗吗!于是下令:军中只准用征鼓号角,(《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笙管细乐一律禁止!
如此看来,乾隆皇帝在这个问题上实在是相当“圣明”的。
这些都是历史,但足可引为借鉴。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國梦”,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当然必不可缺;但如何发展?提倡什么样的文化艺术?是不能迴避的问题。搞得好,它可能成为实现中國梦的助力;搞不好,它可能成为实现中國梦的“软刀子”,甚至是破坏力。
文化艺术本是双刃剑,它的正反教育功能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就是这个民族的“遗传基因”,“转基因食品”令人谈虎色变;“转基因的人”(抛弃文化传统的民族)更加可怕。正如刘宏毅博士所说,“一个国家经济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文化与传统的消亡。只要有文化在,國家亡了可以复國,民族衰了可以振兴,如果文化消亡了,这个民族就永远没有翻身之日了。”
习近平主席在今年教师节前夕到北师大考察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9月24日,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國际学术研讨会暨國际儒学联合会第8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习主席发表讲话再次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善于创新。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脈开拓前进。”
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國梦”的倡导者,习主席关于民族文化、教育、艺术对国家民族发展重大意义的理解,何等深刻!这些话是极令人深思的。
我们当前的文化、教育、艺术是怎样的呢?
试举一例。比方演唱会,歌者闭目皱眉、咬牙切齿,一脸痛苦相,反复唱着“你不爱我就去死”的靡靡之音;听者摇头晃脑,手举莹光棒如醉如痴……据说这就是“中國好声音”!歌星出场费高得吓人,而传统的國粹艺术却无人问津;让人昏昏欲睡的“说歌”和让人傻笑的粗俗低俗的噱头成了艺术品,在舞台上大行其道。“追星族”们只知郑智化而不知郑成功,为了见不到明星,情愿投水“殉情”……许多影视作品几乎每天都对青少年诲淫诲盗!
又比方教育。社会、学校、家长千方百计鼓励小孩子这也学那也学,单单不学怎么做人。殊不知教育之根本意义在于教导后代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人,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实现转迷为悟、转识成智,最后达到转凡成贤的人生终极目标。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能不遗憾地承认,我们当前的教育,其实是“缺德教育”!
这样的艺术,这样的教育,归结一点就是忘记了我们的老祖宗,丢弃了我们的文化传统,变异了我们的文化基因,使我们民族变成了“转基因的人”。如此现状若不重视,若不改变,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國梦”,实在是“难矣哉”!
习主席谆谆告诫我们要“不忘历史”、“延续民族文化血脈”。千万别让那些“软刀子”屠宰我们(首先是青少年)的心灵。我想,我们总不能连唐朝的吏部员外郎、太子老师贾曾和清朝的乾隆皇帝都不如,看我们的笑话罢。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