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八月,我们又来到了这个小渔村。街道口那块村名路标上的“蟳埔”二字依然那么鲜亮,天气也好,明媚如初。
这已经算是我第六次来到这个小村庄,从一年前偶然从学长口中得知这个地方,心里只是默默想了下将来有空来这个独具特色的民俗村看一次,一次就好。然而没想到机缘偶合下自己对这个小渔村的牵连会长的那么理所当然,那么命中注定。今年暑假,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我们社会实践团来了!弘扬东亚文化之都特色文化的服务实践与调查研究——以泉州蟳埔民俗文化为例,惟精惟一,扬温陵多采风尚!
蟳埔民俗文化村,是个小渔村,主要靠讨海为生。此地是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蟳埔女生活习俗”发扬地,是“福建三渔女”之一的“蟳埔女”的生活环境,是目前泉州面临绝迹的特色建筑—蚵壳厝集中保留地区之一。一直以来福建三渔女之二的惠安女、湄洲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已享誉海内外,成为福建“活的文化”的典型代表,但让人遗憾的是之齐名的蟳埔女文化却始终默默无闻,关于它的资料很少,所以我才想努力多介绍些,让更多人认识它,更多的人会像我一样感兴趣的。
蟳埔文化具有独特的海洋文化和海洋民俗特征,是中国社会民俗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当地的蚵壳厝更是不可不看,是他们将涛声砌于墙上的一道独特风景。蟳埔曾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港口,商船载重货运往远洋,为稳船身,载大蚵壳归还。这些材料后来就被勤劳智慧的蟳埔人充分利用,巧妙有创造力地建造起了令人惊叹的“建筑奇迹”的蚵壳厝式住宅,冬暖夏凉的蚵壳厝,十分适宜当地海边多风潮湿的气候环境,将涛声砌于墙上,极具民族特色。
而蟳埔女在这城市化日益明显的闽南沿海俨然更是一道独特的风情。蟳埔女是和惠安女、湄州女并称的福建三大渔女之一,是古时阿拉伯人的后裔。不论年长年少,她们喜欢在发髻上插满清香四溢的时令鲜花,戴着丁香耳坠,穿着大裾衫、宽脚裤,这样独具特色的头饰使她们享有 “头上花园”的美誉,据传是宋元时代阿拉伯人留下来的。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在我们的考察调研中发现这样珍贵的文化已经在渐渐弱化了,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现代文明潜移默化地侵蚀着传统文化,随着岁月更迭,传统的蟳埔民俗文化正面临着被淡出历史的危机。很多破旧衰败的蚵壳厝已被废弃或是拆毁,这些破败的屋子年代久远,是古代遗留下的珍稀建筑遗产,却已破坏严重而又无人有技艺修整,十分可惜。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团队决心尽力通过调查、宣传、实践,推动作为泉州传统文化著名古村落蟳埔的保护与传承,创新与发展。我们力求在现有的条件下尽可能地保护这项独特文化,使更多人关注蟳埔文化,增加民族自豪感,从而自觉地传承和发展他们的文化。
作为当代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是我们发挥探索和发展的精神、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并且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我们更是紧扣时代主题出发,积极回应党和学校的号召,积极致力于为“2014年东亚文化之都活动年”探寻弘扬城市特色文化,亮出城市新名片的努力尝试。在此过程中还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彰显华侨大学的风貌,展现出华大学子积极向上、明礼诚信的精神面貌,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华大的风采!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