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美文

雅赋网 > 情感故事 > 情感美文 > 正文

最是难忘师恩情

时间:2014-01-17  阅读:1181  作者:涂鸦人生

最是难忘师恩情

●孙文学

苦读寒窗十几载,为我师者数十人。历经岁月沧桑,遍览人世浮沉,师恩一直没齿难忘,其中最难忘的是恩师朱多锦先生

初识先生是在1986年。那一年,我考入齐河师范读书,先生教我们《文选和写作》。

“设在古称祝阿大地上的齐河师范成立‘路远诗社’……这一消息是由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办的《黄河诗报》最先报道的。……”第一堂课,先生就把我们带到了诗的天地。原来,路远诗社就是先生创办的。当时,先生四十岁左右,已经是省作家协会会员了。接下来,我们知道了路远诗社的试笔园地《齐河师范校刊》,知道了《当代诗歌》、《文朋诗友》、《星星诗刊》,知道了桑恒昌、耿林莽、孔孚、阿红,知道了朦胧诗、第三代诗……

为了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先生提出每个人都要建立摘抄本,每天都要在本子上记点自己觉得有用的东西。上课的时候,先生不定期不定人进行抽查、讲评。遵先生要求,每到课外活动,我经常泡在阅览室里。就这样,坚持了三年,我密密麻麻地记下了二十几个本子。先生还让我们多看哲学、古典文学方面的书,我就从图书室借了《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资本论》等书,贪婪地猛读生啃。现如今,每有闲暇,我还能一口气背下《长恨歌》、《滕王阁序》等篇章,看问题、办事情、干工作也常有独到的见解和思路。可以说,先生的教育让我受益终生。

缘于对文学的爱好、对先生的钦佩,我和薛清春、荀贤玲、张善军等经常结伴去先生家。那个时候,先生住在学校的一个两间小院里,外面一间是客厅,里面一间就是卧室兼书房了,靠墙的几个书架上摆满了书籍,哲学的、历史的、文学的,应有尽有,整整齐齐。先生爱书,每个书架上都贴着“请你不要提出借书”的字条,但对于我们几个却是例外。每当有谁从书架上拿下一本好书,爱不释手、手不释卷的时候,先生都会说:“拿去看吧”。

先生很忙,除了教学,还写小说写诗,研究文革、研究鲁迅、研究诗理论,帮助诗社社员改稿、荐稿,但对我们每次不约而至的造访从不嫌烦。先生跟我们谈哲学、论人生、说历史、讲文学,每次总有一个话题,每次总是兴致勃勃,我们自然是收益颇丰。更多的时候,先生是教我们写诗,什么诗与歌的分野了、什么通感了、什么意象了等等,都让我们听得如醉如痴。每次拜访先生,他从不催我们离身,每每是我们过意不去,起身告辞,他才“放“我们走,而且要送到门外,再三叮嘱“以后常来”。

受先生的熏陶,我们几个都拿起了笔。后来,在先生的指导下,我们组织成立了路远诗社芽芽分社,自办了《芽芽》报。对每一期小报,无论多忙,先生总是细心评阅,提出中肯的建议,逐一校正每一处纰漏。而对我们写的稿子,先生从不因言辞陋朴、文笔稚嫩而以为嗤,总是持鼓励和赞赏的态度,逐一过目“批示”。当时,我写过一首诗《外婆的背》,先生看后,可赞之处都画满了红圈儿,不足之处写满了批语,批语竟是原文字数的三倍多。这一篇稿子,先生指导着我改了五六遍。直到最后,他才笑着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呀,这才有了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的味儿”,并拿到《齐河师范校刊》上发表了。经过先生的悉心指导,到毕业时,我们的《芽芽》办到了三十多期,班里的钱军、薛清春等很多同学都有文章见诸报端,我也有了诸如《兔年随想》、《故乡的小河》、《爱之琴》等一些比较像样的诗文。

教学、指导之余,先生废寝忘食、耕耘不辍,创作成果也愈加丰硕起来。现在,我还记得一些先生有影响的大部头——现代诗《一支关于妻子的歌》(妻意)以及《我这个人》、《我寻找》、《我发现》、《我彻悟》系列,小说《小城故事多》、《透过糖纸看世界》、《沙发结石症》,学术研究《中国的现代诗运动》、《鲁迅研究新阶段的到来》、《我们应当思考我们的思考——“文革”研究》……

临毕业的头一天晚上,我们几个来到先生家,和先生话别。席间,先生在我的毕业纪念册上写下了这样的话:“……无论你怎么安排命运,到头来还是命运在安排你。一个人的命运只能是这个人周围的人及可能遇到的人——是这个人的‘意愿行为’与那些人各自的‘意愿行为’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力’的合成的无数社会偶然点的集合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人生的必然……可是人又是什么?什么决定着人?人呵,就常常在这个迷失自己的地带迷失着自己。”从那以后,我就一直参悟先生的这些话。

毕业后,先生对我们还一直念念不忘,对我更是关切有加。1991年,借出差之机,先生曾来张庄看过我。1992年,先生主编诗集《我们笑在最后》,来信向我约稿,选了我的两首诗编进集子。1993年,先生到省作协创联部做事,编辑《山东省作家词典》,又把我这个无所建树、名不见经传的文学爱好者编进其中。先生之于我爱之切、情之深真是天地可鉴、日月可表。

吾师爱我,我更爱吾师。我和薛清春每年都去看望先生,师徒一起把酒言欢,其乐融融。一次次的言谈中,我们知道,先生创办了《东方圣土》杂志,先生主持了《山东文学》诗栏,先生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先生举办了作品研讨会,先生出版了诗论选《沉思岁月》、文论选《发现与批判》……每一次,我们也把自己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汇报给先生。听到我们的些微进步,先生都会颔首赞赏,尽管我们的一切跟先生比起来是“小巫见大巫”。

2009年8月,我们班同学毕业20周年聚会的时候,先生给我们发表演讲。演讲中,他说,我们每一个人只有三天,那就是昨天、今天和明天。他还为荀贤玲、张善军、孙延武三为同学的英年早逝而惋惜。最后,他说,二十年后,我们再聚会,谁也不能走,谁叫也不能走!去年1月31日,齐河的刘传强兄给我打电话,说朱先生走了。我不敢相信,再进一步询问证实后,禁不住潸然泪下,心里一次次地问:先生,你咋不声不息地就走了呢?不是说谁也不能走,谁叫也不能走么?去殡仪馆送别先生的时候,雾霭紧锁,哀乐低回,先生和蔼安详地躺在那里,家人哭声一片,前来吊唁的亲朋、学生、诗友络绎不绝。天不假年,先生终究走了,天堂国里又多了一位长者、诗者、智者。留下的,是许多人不尽的怀念。

光阴荏苒,白驹过隙。转眼间,先生辞世已一年了。虽是阴阳相隔,但我依然常常想起先生。戴着眼镜,一头稀疏又总是蓬乱、高扬的头发;走路,两腿抬得很高、很直,跨出去的却很远……先生就这样一次次浮现在我的眼前。

相关专题:难忘 先生 文学 毕业

赞(4
猜你喜欢

阅读感言

欢迎评论,感谢支持!
文章推荐
深度阅读
口述故事情感文章情感美文情感日志爱情文章亲情文章友情文章优美文章经典文章情感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