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几种石头记的古抄本被胡适先生发现,后来经过胡先生,俞平伯等人的研究1921年,胡先生宣布了他的研究成果,即红楼梦后四十回为高鹗所写。这一观点为后世多数学者所接受。读得多了,有时便想,倘使雪芹先生写后四十回,会怎么写呢,想得多了,自己便有了一种想法:倘使曹先生写,结局必然不会是“沐皇恩贾家延世泽”的结果,而宜是贾家彻底在封建社会的一种败落。之所以这样说,和曹雪芹本人的经历息息相关。
曹雪芹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少年时代过着富贵奢华的生活,经历了家庭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但他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一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到了这一年的除夕(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之交的2月12日壬午除夕),终于因贫病无医泪干而逝世。
这样的一个曹雪芹,因家庭的衰败而饱尝了人生的辛酸,蔑视权贵的他还会对统治阶级抱有一丝一毫的幻想吗?我想,不会了。
再者,作品反映的是作者的深刻思想,红楼梦是雪芹先生一生的心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这样的一部作品,是为了歌颂皇家的恩泽吗,显然不是,他是为了深刻的揭露封建社会的阴暗面,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曹先生的原意我猜测是想通过贾府封建大家族的衰落,彻底批判封建制度,封建的统治阶级,这不正是曹先生本人的亲生经历,不通过这样“毁灭性”的结局,如何强烈地表达的他内心对当时的的不满,对权贵的蔑视呢?又怎么会写出带有明显的为统治者贴金的结局呢?!
至于高鹗的续写,恐怕还是封建统治阶级的“自圆其说”吧,高鹗亦不过是表达统治阶级观点的工具,他们不能让天下人对当时的社会失去信心,为维护其统治,不可让皇恩扫地,皇上永远是对的,即便封建大家族做了错事,那也是皇恩浩荡,换句话说,大家会沐浴在皇恩之下的。
但是,这终归是历史的一种遗憾,红楼梦的遗憾,我们的遗憾。曹雪芹完整版的红楼梦,我们不会看见了,现在的完整版红楼梦早已深入人心,不可分割了,其巨大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我们不容忽视。我想,这确也是红楼梦魅力之所在,她给我们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让我们想像自己心中的那部红楼梦,这不也是一种乐趣吗?!
阅读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