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不要惊讶,对于感情,张无忌就是这样,因此金庸先生最后也没说明张无忌到底和谁好上了。
本文是打算谈谈“张无忌的自我实现”,谈了这么多,似乎感觉这小子一直生活在本源欲望之下,如何谈自我实现?不急,下面将聊聊他在事业上的、基于道家思想的终极自我实现——临危救世,力挽狂澜,为而不恃,功成身退。
对于张无忌的事业,本文之前曾提起,《倚天屠龙记》通过张无忌宣扬了道家临危救世、功成身退的侠者风范。
解释此观念之前,先简单谈一下中国传统的哲学素养。中国诸子百家的时代过后,真正在社会上传承下来的本土思想,便是基于入世主义的儒家思想和出世主义的道家思想。亦或者说,我们中国人秉承的是是以儒为表,以道为骨的文化素养。或许有人会问,佛家思想虽为舶来品,但在中国传播广泛,应该属于主流出世思想之一。对于这种看法,就要解释一下佛、道“出世”观的不同。佛家的“出世”,是全“出世”,是不具备政治理想的出世,它在脱离尘世后以一种怜悯之心审视着人世间的繁杂,即便入世参与,也是基于慈悲心的恩泽世人。因此佛门中专心清修的有,恩泽乡里施医赠药的大善人也有,但并无杰出的政治家;而道家的“出世”,可以说是“半出世”,是基于“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上的出世。具体表现,便是在治世中减少不必要的措施,给人民平和的生活环境,如汉文帝开创的文景之治。而在乱世中,便成了道家人物的舞台,每逢乱世,必有道家侠士入世力挽狂澜,等恢复治世后便“长而不宰,为而不恃”飘然而去,但越是这样,越是“后其身而身先”,最后流芳青史,万世传颂。如辅佐汉高祖建立王朝后退守留地隐居的张良,协助朱棣平定天下后隐居的姚广孝,唐朝郭子仪、晚晴曾国藩等,都是在国家危机的时刻横空出世,等国家转危为安后便功成身退。诸葛亮也是横空出世,但可惜“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转头说张无忌,之前说了他在感情上没什么理想,只是源于天性的喜欢女人而已。在事业上,20岁之前他基本在为了生存而挣扎,没有绝世武功、父母双亡、流浪四方的他不会有什么事业理想。然而经过光明顶一战,他逆袭为明教教主,便开始了他的事业生涯。各位看官看到他的逆袭可能觉得很羡慕,但有没仔细想过,一个之前还以生存为目标的年轻人,突然之间黄袍加身,成了江湖第一大组织的首领,他如何从心理上接受这种转变?大家注意,光明顶战役之前,张无忌仅仅是在求生存,光明顶战役之后他在做什么?造反!!!没错,就是造反,还是造反派老大!!!从吃饱肚子到造反,这度也太大了吧!张少侠想的可是把谢逊接回来,然后找女人过日子的……、
于是乎,张无忌迷茫了,但在目睹了蒙古人的残暴后、在杨逍等人的教唆下、在整个武林反元大环境的熏陶下,张无忌顺其自然而又义无反顾的开始了反元事业。作为一名武林人士,他的反元事业并非沙场作战,而是极力维护武林的和谐,与圆真挑拨武林纷争的阴谋对抗。从此充满道家风范的侠者之风便被张无忌彰显的淋漓尽致。
张无忌并非潜心修道之人,如何彰显道家风范?他身上的道家风范是并非主观塑造,而是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混然天成,这主要源于他极纯朴的少年生活、深厚的道德修养及在武当这个道家圣地的耳濡目染。道家讲究返朴归真,无为而治,这刚好暗中切合张无忌少年时期的生活情况。而道家思想在行为上主张的奉献、舍我、为而不恃的做事风格,也正是张翠山这名武当弟子对张无忌的行为教育。在武当山的生活,张无忌更是浸润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中,不知不觉而形成侠风道骨。
可以说张无忌在当上明教教主后,他有强烈的反元意愿及维护武林和谐的意识,他的这种主观意识不掺杂任何杂念,只是因发于本心的纯真善良而不想见蒙古人荼毒中华,不想见武林自相残杀。而不像杨逍、殷天正、朱元璋等人有做领袖的野心。这一点在书中描写朱元璋反叛的章节中写的很清楚。张无忌、杨逍等人到军中巡视时,朱元璋明显的暴露出了篡位野心,当时韦一笑等人劝张无忌杀了朱元璋。张无忌却认为其统兵有方,虽有反叛之心,但终究有利于反元事业,他要做教主也好,做皇帝也好,都随他去了,只要他日后能带给百姓安定祥和的生活就好,若他日后对百姓不仁,再取他性命便是了。
阅读感言